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根据佛教经律论三藏明文的规定,作为一个佛教徒,必先经过一番如法归依三宝的手续,然后方才取得佛教徒的资格。反过来说,如不归依三宝,或只归依一宝二宝的,他就因为欠缺必要的手续与不如法,没有资格算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区别,完全是以归依不归依三宝来决定的。
这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同意佛教的优良传统应予尊重,佛教徒必以受持三归为基本条件。更使这个区别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重要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更明确的建立起来,更好更一致的予以重视和护持。这是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一件宝贵的收获,值得全国佛教徒的赞叹和拥护。
归依三宝是每一位佛教徒,入门初步,首先应当认识了解的常识,亦是从开始学佛起头,一直到成佛为止,始终不离的一门主要的学修功课。有人以为归依了,就算了,何必还要长期学修,乃至贯彻始终学修呢。这是要待根据经论来作一番详细的陈述。能够广摄经论的精义,扼要说明归依三宝的重要,与其所以然的具体意义,要推能海上师所集的《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最为第一。兹将摄要颂逐颂解释以供同好,并以引起全国佛教徒的注意与重视。
摄要颂原颂,已见上篇。为使原颂易懂起见,仍附科判,俾明段落,从科判上加以研究与体会,还可以看出佛法文字组织的严整。如是严整的文字组织,是佛法经论独具的特色,而为世间其他文体所少有。推原其故,完全由於佛法内容十分充实,所以佛典组织非常严整。所谓德充於内,文形於外。要有十全十美的本质,方有十全十美的外表。文相的优越是由於教理的圆满。佛法的可贵,就是贵在文质并茂,表里如一。这是真实不虚,无法假冒的事实,佛法教理,广博渊深,初学虽难一时全懂,然据此显而易见的科判特色来推断佛法内容的究竟圆满,亦很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於三宝的信心。
复次,把要说的千言万语,深广教理,集成偈颂,最能以简驭繁,钩玄摄要。例如摄要颂首四颂就含摄了万余言乃至无量意义,故名摄要颂。所以不论世出世间,古今中外的大德文豪,或为诠理,或为抒情,当其滂沱的文思,一经触发,瓶泻潮涌,沛然莫御时,每嫌长行散文不能包罗万象,畅所欲言,唯有形诸歌颂,方觉海阔天空,发挥尽致,纲举目张,含摄无遗。所以佛法偈颂都是祖师的心血,法宝的结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珍宝中的珍宝,是启发智慧的殊胜资粮,我们必须把它精密摄持,把它消化了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
摄要颂大科分四:
一、三宝之名体;二、归依之因由;三、归依之受持;四、功德及利益。为求述解醒目起见,复以科(科判),颂(颂文),解(浅解)三字标於三类文字之上,以醒眉目,便利读诵。其中「科」「颂」引摄要颂的原文,而「解」则是科颂的解释。
科 甲一、三宝之名体分三
乙一、赞三宝之体相分二
丙一、赞叹归愿分三
丁一、赞佛宝分三
戊一、总赞半颂
颂 诸一切种诸冥减 大悲三智十力身
解
第一大科三宝之名体是开示我们认识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不但引导我们认识三宝的名相,并且还要进一步认识三宝的功德体性,由是来发起我们对三宝的信仰心与恭敬心。唯有在具足信心,具足恭敬的基础上,方能建立与巩固我们归依三宝的决定心与信乐心。佛法重理智而诃斥情感,重正信而诃斥迷信。佛教是以三宝的真宝功德与其表里如一的言行来摄受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名贵相符的佛教徒,也唯在认识三宝功德之後,他才不致迷失方向,他的信心,才不致因环境转变,或遭遇障难而动摇。信为道源功德母。由於认识真切,信心坚洁的原故,就能聚集与生长一切功德,乃至最後成就三宝的殊胜功德。必须指出,一切成就由信心来,一切信心由认识来。没有认识,就生不起信心,没有信心,就谈不到成就。要有真切的认识,才有坚洁的信心,要有坚洁的信心,才有殊胜的成就。所以认识三宝的功德实为将来成就三宝功德的先决条件。有一分认识,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认识,有十分成就。现在认识越透彻,将来成就越殊胜。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l经说明,是人人可以理解的。我们佛教徒之所以信佛学佛,目的就是希望成就三宝的圆满功德,来实现拔苦与乐、普度众生的伟大行愿。所以对於三宝功德的认识,必须经过l番极长时期的学修,以期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更亲切,这就为将来的成就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并保证其所希求的成就,提前实现,更早完成佛道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功德。现在第一大科广赞三宝功德,即为提高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是与我们将来佛道上的成就有着最极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经典,很多写成颂文统摄要义,作成总结。依照印度习惯每四句作为一颂,长行散文则以三十二字作为一颂。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首先以二句韵文总赞。二句就是半颂,字数不多而含义极丰。佛宝功德,无量无边,广说无尽,然可以断德、智德、悲德三种功德来统摄佛宝的无量功德。现在摄要颂初半颂诸一切种诸冥灭,大悲三智十力身,就是总赞佛的智断悲三德,与三德的伟大作用。初句诸一切种诸冥灭,引自《俱舍论颂》的第一句。「诸」表诸佛世尊,不限於本师释迦牟尼佛,或某一尊佛,而是全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为我们归依的对象。又言诸而不言佛,是表造颂的论师坚持真理,大公无私,并不朋党宗师,赞佛而不赞余。故论师不皋师匠之别名而於内外诸师中,果能圆满具足断智悲三德的,悉皆归敬。然三德具足,除佛世尊外,别无余人。故一诸字是表无量诸佛而非一佛,无量诸德而非一德,亦表亦遮,能立能破,具诸妙义而复不致招非佛教徒的嫉忌讥谤,足见论师造颂遣辞的善巧。
初句已释诸宇,余六宇二切种诸冥灭」是赞佛的智德断德。六个字可以分成四句话,包含反正二层意义来解释:二切种冥:诸冥」表反面的意义,二切种冥灭:诸冥灭」表正面的意义。一切种冥是以劣等智慧为体,就是凡夫的世智辩聪,亦名凡夫知见。此等劣智,对於一切事理,不能明了悟解,因之使凡夫的思想冥暗,没有光明,故名一切种冥。诸冥是以贪瞠痴等烦恼为体,烦恼能扰乱人们的身心,使之触事昏迷,行动颠倒,故名诸冥。l切种冥灭是表佛的无上智慧,圆满成就,永灭一切劣等智慧,故日一切种冥灭,就是所谓智德圆满。诸冥灭是表佛的无漏智慧,永灭一切烦恼习气,清净洁白,离诸垢染,故日诸冥灭,就是所谓断德圆满。
,
第二句大悲三智十力身,大悲是表佛的大慈悲心。佛看众生受苦,无异自己受苦,所以运同体的悲心,拔诸众生出离众苦,兴无缘的慈心,与诸众生究竟安乐。佛所做的工作就是拔苦与乐,普度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而且以普度众生,悉皆成佛为目标,因为唯在度生成佛之後,离苦得乐,方才究竟。又佛度众生,以不遗一众生,不舍一众生为范围,因为有遗有舍,悲心即不圆满,无遗无舍,而且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悉以度成佛道为目标,正显佛的悲心,深广无比。故大悲二字,是表佛的悲德圆满。以上总赞佛宝智断悲三德。
三智是说:
一、一切智,即声闻缘觉观一切法体性空的智慧;
二、道种智,即菩萨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的智慧;
三、一切种智,即佛观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幻不二的智慧。唯佛世尊。三智究竟,乃是赞叹佛的智德。
十力,由於世尊三德圆满,彻底了知宇宙人生、世出世间的正因果相,所以应事接物,任运显示十大力用,所谓:
一、是处非处如实知,
二、知众生三世诸业诸受。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
四、知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
五、知众生种种欲,
六、知世间种种无数性,
七、知一切道所至处,
八、宿命明,
九、天眼明,
十、漏尽明。
身表佛宝三身四身功德。三身谓:
一、法身,以空为体,遍一切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是说法身是诸佛所共的;
二、报身,以智为体,庄严无比,教化诸大菩萨;
三、化身,悲愿为体,随类化现,拔苦与乐,普度众生。
四身复有二说,一说开前三身的法身为二而成四身,即一、法身,以空为体,无有形相,二、法性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五蕴身为体。
一说开前三身的报身为二而成四身,即一、自受用身,自受法乐;二、他受用身,教化菩萨。总之。一一一…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