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嗔癡慢疑以及見思煩惱等等,就等于這個泥沙一樣,這些像泥沙那樣的煩惱,你把它伏下來,不讓它起作用。又好比石頭壓草一樣,把這草壓下去,不讓它再生上來,這就叫作伏煩惱。
把煩惱斷了,叫“斷煩惱”
斷煩惱是更深的功夫,斷煩惱就是這一桶的泥沙全部清除得幹幹淨淨,桶裏面的水都是清水,從上面看下去,就看得清清楚楚。你把這煩惱斷盡了,等于把這泥沙全部拿掉,幹幹淨淨,這個時候叫作斷煩惱。
你把這樣的煩惱全部斷盡了,證了阿羅漢了,叫作無學的地位,證了阿羅漢就無學了。
善知識難遇
過去古大德有一句話這樣說:“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你要想修行,首先要問這些祖師大德,他把修行經驗都寫在書裏。現在這樣的大德很少了,在這世間不能說沒有,但我們很難遇到。能夠遇到這樣的大德,他是過來人,他有經驗,告訴我們這樣修行就比較容易成就。你要去九峰山,有來過九峰山的人,你問他九峰山從哪裏走,從哪裏拐彎。我們按照成功了的經驗去修行,就容易成就,這叫善知識,善知識是很難遇的。
修行修心,成佛是心成佛
修行主要就是修心,成佛是心成佛,這個身體不能成佛,無論佛說什麼法,他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把自性裏面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叁大類的障礙除掉,除盡了,你就成佛了。
修行的目的,是要修心。一天到晚觀察這個心,不讓這個心念向不好的地方去想,那你就有一點修持功夫了。因爲我們這個心一不小心就胡思亂想,一亂想就想到壞的地方去,身體和口就要向壞的方面去造業。如果向好的一方面去想,口業和身業就會向善的方面,去造善業。
“業”起于“心”
善業惡業完全是歸于你的心念,思想正確,你的行爲就會正確;思想不正確,你的行爲就不會正確。
修行是修心,成佛是心成佛,開悟也是心開悟,所以我們放蒙山咒裏面不是有這麼講嗎?“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唯心造。天堂也是我們這個心造的,地獄也是心造的,作十善業就是天堂,作十惡業就是地獄,這都是我們心去作的。
心是身體的主人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心去用,心是身體的主人,要叫身體作善,身體就作善業。要嘴巴講善的話,它就講善的話;要嘴巴講壞的話,它就會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身行善身造惡在于會用不會用
這個身體看你會用不會用,會用,是一切善之本;不會用,也就是一切惡的本源。做一件善事也靠這個身體,做一切壞事也是靠這個身體。
嘴巴也是一樣,看你會用嗎?會用,用嘴巴來講經說法,講好話,講善話,勸人家的話,那就會用了。你這嘴巴不會用啊,整天講假話,講毀謗人家的話,自贊毀他的話,講妄語绮語等等,那這嘴巴我們就不會用了。
錢不害人,害你的是自己的心
外面的物質也是一樣。錢也是一樣,有人說我這個手不拿錢,那就錯了,爲什麼這個手不拿錢,錢不會害你的,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心,不是錢。這錢如果會用呢,建寺廟要錢,開條公路你也要錢,印一本經書也要錢,塑一尊佛像也要錢,去乘車也要錢,看你這個錢會用不會用啊。會用,這個錢的功德非常大,不會用,這個錢也會造非常大的罪業。世間上的人,有錢的人不懂得用這個錢,亂花,吃喝嫖賭,這個錢就造無量的罪過了。
知識不能向壞的方面發展
你可以把你的知識,你所學來的文化向好的方面去發展,那就有用了。你如果把這個文字學來向壞的一方面去發展,也會引導很多人走向壞的道路,所以這個文字也非常重要。就看我們會用不會用,如果不會用呢,那這文字也是害人的;會用呢,這個文字就有無量的功德。
用文化弘揚佛法,用得對
我們文教部師生文化知識這麼高,來我們福鼎弘揚佛法,這樣的文化實在用得對。如果不是這樣用,很多人大學畢業去做殺生、偷盜、邪淫這些不正當的事,用知識去發展這些不正業,也就害了很多人。
會用時間的人,他很快樂
時間也要看你會用不會用,你如果不會用,感覺一天到晚無聊;會用功的人一天到晚時間不夠用,連吃飯的時間都感覺到安排不出。除了靜坐以外,還要看經書,還要做些什麼,七安排八安排,他就感覺非常快樂,他內心就很清淨。不會用的人他一天到晚什麼東西也不學,東走走西走走,把時間空過了,他也很無聊,感覺到非常煩惱。
生老病死誰人替,修行靠自己
有句話說“生老病死誰人替,酸甜苦辣自承擔”,意思是說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如果有辦法代替我們修,那我們不必修,佛菩薩就給我們度上去,沒這回事,必須要靠我們自己去修行,要通過修行你才能證得。用一個比喻來說,生病了,能不能你代替我病啊,你不吃飯我代替你吃飯,這是代替不了的呀。各人的生死各人了,佛只能把修行證果的經驗告訴我們,修行你自己去修,佛菩薩他只能指出道路。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文
如果不修行,你就得不到什麼,佛經裏有句話說:“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文,如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比喻像銀行裏的點票員,一天到晚都在點票,自己連一分錢都沒有。不修行的人和這點票員一樣,一天到晚都看佛經裏的道理,但是他不照做,不照做你永遠得不到什麼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要慚愧,但要尊重自己
智行法師開示裏講:“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叁覺,我何以久輪六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上慕,慕是羨慕,羨慕已經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的這些聖人,我們非常羨慕他們。下重己靈,我們也要重視我們的佛性跟佛菩薩一樣,要尊重己靈,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要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痛念自己的心性和佛的心性是一樣的,佛菩薩在沒有成佛之前和我們一樣,也是凡夫,我們現在還作凡夫,和佛菩薩相比之下我們非常慚愧,要起這種慚愧心。“彼何以圓證叁覺”,叁覺就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叁覺他已經修圓滿了。我們到現在還輪回六道,這樣一想我們就起慚愧心,就會起修行的心。
要反邪爲正,轉染成淨
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這心性還在輪回六道,我們現在已經覺悟了,懂得佛法道理了,從現在開始要斷惡修善,反迷皈悟,要反邪歸正,轉染成淨。
修行目的叫我們回頭,回過頭來,現在開始我們不做惡事了,要行善,要斷惡修善。以前種種的迷惑,我們現在要覺悟了;以前種種的邪知邪見現在要正知正見;我們要把以前心裏種種的染汙去除,要保持清淨心,這就轉過來了,總要轉一轉啊。
生死轉過來就是涅槃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意思是說我們這個心性,一轉過來,凡夫就變成聖人了,原來是有生死的,一轉過來就涅槃了,好像我們手背和手心一樣,翻過來就可以,誰做到了誰就成就。
心邪成魔,心正成佛
修行目的就是把這心念轉過來。一念之差就墮落,叁惡道的衆生都是這心念錯誤。心邪成魔,心正成佛,魔和佛主要在心念上轉一轉。
佛性摩尼寶,輪回掉廁所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但是我們把自性迷了,到現在流落在六道輪回,好像一個摩尼寶珠扔在廁所裏,經過長時間還在廁所裏。現在遇到善知識,說廁所底下有一個摩尼寶珠,我們用盡辦法要把這摩尼寶珠拉上來,把它洗得幹幹淨淨,這摩尼寶珠可以隨你意,你要金銀財寶,它就馬上會變化金銀財寶。這是比喻我們的自性如果通過修行,把自性裏面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叁大類障礙全部除掉了,這個時候就恢複你本來面目,你就有能力千變萬化。本來我們的自性已經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但通過修行你才能夠顯現,我們的自性等于這個摩尼寶珠流落在六道輪回裏,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來受生死,生生死死沒完沒了。我們遇到佛法,從現在開始要覺悟,應該去修行,去斷惑證真。
並非沒太陽,是被雲遮住了
再說個比喻,我們的佛性就比喻這個太陽。像今天這樣下雨的天氣,很多人說今天沒有太陽,不對,有太陽,你坐飛機從這個雲一上去上面有太陽。我們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不能說沒有佛性,佛性被煩惱遮住了,煩惱就比喻這個雲,雲把太陽遮住了,太陽顯不出來。通過修行,突然間一陣大風把這雲吹掉了,那太陽馬上顯現。我們如果遇到善知識來引導,使我們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掉,到成佛時候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全部顯現,但沒有修行,那是得不到的。
這兒的年輕人,將來當大法師
我們這裏有很多年輕人,有的出家,有的是年輕居士。過去有句話說,龍子不可欺,小龍長大了能騰雲駕霧,他力量很大。還有王子也不可欺的,他長大了會當皇帝的。我們年輕的小沙彌也不能看輕他,他長大是佛門龍象,會做大法師的。大家要相互尊重,希望我們今後年輕的居士要做大居士,年輕的小法師將來當大法師,最後我希望:文教部師生、各位居士、各位法師弘揚佛教教育,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今後爲佛教事業做出更大貢獻,謝謝!(完)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德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