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觀世音菩薩, 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1)
觀世音菩薩聖誕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4.6淩晨
學習觀世音菩薩,
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
提要:
■ 學習觀世音菩薩,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
■ 大悲心就是把自己的悲心普及一切衆生
■ 悲心小叫凡夫,悲心大叫菩薩
■ 菩薩在悲心裏、在智慧裏,去掉了形象上的分別,就平等了
■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有人卻只求保佑,不肯聽法
學習觀世音菩薩,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生日,我們紀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學習觀世音菩薩,學習觀世音菩薩就是學習他的大悲心。每個衆生都有悲心,因爲每個衆生都有佛性。佛性這個名詞好像很抽象,換句話來解說就是覺悟,什麼叫覺悟呢?你有悲心有智慧就叫覺悟,沒有悲心沒有智慧你也覺悟不起來。修行就是提高自己覺悟,覺悟怎麼提高?具體來說就是修悲心和智慧。佛是大覺,你悲心智慧圓滿了,就成佛了。
大悲心就是把自己的悲心普及一切衆生
我們修文殊法就是修智慧,我們還要修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大悲心。什麼叫大?就是普及一切。比如說四大裏的地大,就表示地普及一切。任何物質都有地大,地普及整個地球,所有的東西全有地大。所以大悲心就是自己的悲心能夠普及一切衆生。
悲心小叫凡夫,悲心大叫菩薩
我們凡夫也有悲心,因爲凡夫也有佛性,可是凡夫悲心很小。小學裏寫作文,總是寫偉大的母愛,其實母愛只針對自己兒子,所以母親雖然偉大,還是個衆生。母愛只愛自己兒女,對鄰居的兒女愛不愛呀?當然也有時候也是照顧一下,那僅僅是照顧同情,範圍很小。尤其是每家每戶殺雞殺鴨,什麼都殺,由此可見她的悲心很小,她對雞鴨魚就沒有悲心了。其實貓狗也有母愛,人類稱高等動物,母愛應該更加偉大一點。悲心小就叫凡夫,悲心大就稱菩薩。
菩薩在悲心裏、在智慧裏,
去掉了形象上的分別,你就平等了
不要以爲菩薩看不見,或者高高在上,站在天空裏,菩薩就在悲心裏,菩薩就在智慧裏。不光是人間有菩薩,叁惡道裏也有菩薩,不要執著形象。人有人的形象,天有天的形象,畜生有畜生的形象,一切有相皆虛妄。相不是真實的東西,而只有你的智慧和悲心才是真實的東西。脫離凡夫就是脫離相,成就菩薩就是成就悲心。菩薩入六道度衆生,他化現一只鳥,化現一只狗,他仍然是菩薩呀,不等于化現鳥就不叫菩薩了,所以大家不要執著形象,一執著形象你就是凡夫。但是我們往往都是執著形象,看見一個人,是對人的態度,看見一只狗,是對狗的態度,完全不同。去掉了形象,你就平等了。平等就是沒有分別心,愛人也是這樣愛,愛狗也是這樣愛,愛自己的孩子跟愛一只小狗,同樣的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嘛。所以大悲觀世音菩薩,這個“大”,是說菩薩的悲心普及每個衆生。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有人卻只求保佑,不肯聽法
如何去修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大悲心呢?你去修觀世音菩薩的發願文,第一句“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意思就是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加持我能夠很快地知道一切佛法。現在末法時期,連佛門裏的人很多都愚癡顛倒,口裏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叫他來聽法卻不聽,只想求保佑。不懂佛法還像佛弟子嗎?沒有佛法還像佛門嗎?這些都是邪知邪見的人在佛門裏進行的破壞。你念觀世音菩薩就必須要“願我速知一切法”呀。現在有許多愚癡的人,挂著善知識的牌子,說出來卻都是消滅佛法的話。
學習觀世音菩薩,
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2)
觀世音菩薩聖誕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4.6淩晨
法的作用,就是要你離開世俗
提要:
■ 法的作用,就是要你離開世俗
■ 對世俗不要藕斷絲連,不要身在文殊院、心還在世俗裏
■ 修行了,還能傲慢嗎?煩惱出不了智慧、也出不了悲心
■ 離無常、離苦、離小我、離不清淨、離執著,你就得常樂我淨了
■ 因衆生有分別心,所以佛說“我已成如來”,一切都是假名都叫戲論
■ 佛法以種種善巧方便度衆生,要證到才是實
■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法的作用,就是要你離開世俗
從“願我速知一切法”開始,一直修到“願我早登涅槃山”、“願我速會無爲舍”。顯教修法從離開始,“願我速知一切法”,法的作用就是叫你離開世俗,如果你不離開世俗的一切,你仍然是一個凡夫衆生,仍然是世俗上的人,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對世俗不要藕斷絲連,
不要身在文殊院、心還在世俗裏
你們雖然天天有聽法,世俗離開了嗎?有些人雖然身在這兒,心還在世俗哩!好比說晚上電燈一關,人家睡著了,她手機發短信。有的好一點,叫藕斷絲連。藕斷絲連也不行啊,看見一根藕絲,馬上就想到藕很好吃,那麼心又回到藕上去了。有些人到今天可能還是身在文殊院,心在世俗裏。假如出家人是這樣,就叫身出家心不出家,修行主要修的不是身而是心。說一句比方的話,你頭頂頭發可以剃光,你心裏的頭發怎麼又長出來了?外面有些人剃了頭發還舍不得,買個假發套戴在頭上去卡拉OK、去跳舞了。我雖是個居士,頭上沒頭發了,我也從來不想去買假發來戴戴。心出家才是真出家,身出家只是形象出家。
修行了,還能傲慢嗎?
煩惱出不了智慧,也出不了悲心
說:有頭發的管起沒頭發來了。說這句話的時候,自己頭上頭發也長出來了,這是傲慢頭發。既然出家了,還能這麼傲慢嗎?無論傲慢也好、自私也好,種種煩惱一起來,慈悲心就沒了。煩惱人不出智慧,煩惱人也不出慈悲心。所有衆生都不是我們的冤家,只有煩惱才是我們冤家。必須要記住這句話,因爲衆生是你要度的人,你怎麼能把他當冤家?
離無常、離苦、離小我、離不清淨、離執著,
你就得常樂我淨了
首先要學佛法,你不學佛法什麼也不懂,還是一直做老衆生。佛法就叫你離,離開無常、離開苦、離開小我、離開不清淨、離開執著,你離開了這一些,你就得到常樂我淨了,你就到彼岸了,那麼你就證阿羅漢了。你說:“我根本不要阿羅漢這頂帽子,我只要了生死。”行啊,你到彼岸就了生死了。
因衆生有分別心,所以佛說“我已成如來”,
一切都是假名都叫戲論
人家說了生死就是證了阿羅漢果,你說:“我不承認我證了阿羅漢果。”所以叫“實無阿羅漢可證”。一個成佛的人從來不說“我成佛了”,所以“實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證”。那麼釋迦佛爲什麼又說“我已成如來”?他是對誰說的啊?他是對衆生說的呀!衆生有分別心。所以釋迦佛說“我已成如來”,打個比方,我說“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這是對你們學生說的呀。所以一切都是假名,不要執著,因爲是假名,所以叫戲論。
佛法以種種善巧方便度衆生,要證到才是實
人世間所以能建立一切,這離不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就是靠假名成立的。給這個東西取名叫“茶杯”,那麼就有“茶杯”的語言,所以戲論要一分爲二。人世間世俗裏的種種語言文字,這是世俗裏的戲論。其實講佛法也是利用世俗裏的語言文字,利用種種比喻、種種現象、種種事實來闡明佛法,也是戲論。這不過是善巧方便呀,你沒有證到之前利用利用罷了。只有證到才是實,沒有證到就叫權。權就是暫且這麼說說吧。比如修菩薩法,初地二地叁地修上去,全叫權,所謂叫“權乘諸位菩薩”。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實就是證,所以叫實證。實無阿羅漢可證,實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證,因爲阿羅漢也是一個名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一個名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上正等正覺,只是暫時用用呀,所以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學習觀世音菩薩,
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3)
觀世音菩薩聖誕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4.6淩晨
大悲心要在不執有、不執相、不執願上産生
提要:
■ 把“有”“有相”“有願”修成“空”“無相”“無願”才能得解脫
■ 不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到他方世界仍是衆生
■ 大悲心要在不執有、不執相、不執願上産生
■ 菩薩不貪愛叁界,所以不入叁界;菩薩悲心爲度衆生,所以不出叁界
■ 想度衆生,卻走上男女相愛的路,成了反轉
把“有”“有相”“有願”修成
“空”“無相”“無願”才能得解脫
我們初步理解,有爲法是指世俗上的生滅法,進一步可以理解,有爲法也包括我們的修行,因爲我們修行也是有所作爲嘛。比如說修行要莊嚴,要威儀好,這不是有相嗎?也是有爲法。修行人要講有出離心、有菩提心、有覺悟,既然講有也是有爲法。修行人要講發願,要發這個願發那個願,唸佛的人更主張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也是有爲法,因爲你有願嘛。要從有爲法的門進去,達到無爲舍,這才是你的老家。你不進無爲舍,你還是路上的流浪漢。無爲舍是什麼?你現在既然有,反過來就是空;你現在既然有相,反過來就是無相;你現在既然有願,反過來就是無願。要空、無相、無願,才得解脫,這叫叁解脫門。你有、有相、有願,仍然是衆生,並沒有解脫,你在這裏面求解脫是解脫不了的。
不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到他方世界仍是衆生
你有: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種種莊嚴,有相:七寶行樹、八功德水、還有宮殿精舍、蓮花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就是種種莊嚴相,有願:願生西方淨土,你即使往生到了西方淨土,你還是衆生,並沒有解脫,經書裏說的嘛:其國衆生。跟娑婆世界衆生一模一樣,好比美國的衆生跟中國的衆生一模一樣,不過美國樓房高一點,汽車多一點,人民幣換成美鈔了,不過如…
《學習觀世音菩薩,修悲心與智慧就是提高覺悟(觀世音菩薩聖誕日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