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109)▪P4

  ..續本文上一頁話說人不可貌相,我二十二歲進的佛門,有一次跟幾個同學到某個地方去聽經,這位法師看見一個同學很開朗靈活,也很會說話,看見我坐在旁邊,很文靜,臉上沒笑容,不說話,就說:他是大乘根機,你是小乘根機。(衆笑)其實這是看表面。後來的事實,那個同學也沒有什麼修行,而我卻辦了一番佛教的事業,爲什麼我臉上沒笑容?因爲我六歲死了父親,生活非常艱苦,從小就失去了歡樂。爲什麼我不大講話?因爲我年輕時是嚴重的磕巴子。修行就修顆心,你只要能不退失菩提心,你的相慢慢就會轉的。

  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就會停止進步,

  衆生憑愛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所以執著一句半語的人,不懂得法無定法,也不懂得根可以轉。你一執著,就成了片面,所以開經偈中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一切佛法都要從圓滿的原則上去理解,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從苦集滅道四谛法一直講到大乘菩薩法,乃至講到最高的佛乘,這些我們全都要明白。他們是一個整體,哪可以分裂,哪可以停止不前?當年釋迦佛講菩薩法的時候,五千個弟子菩提心發不出來,對釋迦佛的話聽不進去,當場退席,釋迦佛就呵斥他們是焦芽敗種。因爲他們不可能成佛了。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一執著,就會使你停止進步。你爲什麼會執著?因爲你愛好自己的一套啊,一喜歡就抓,抓了就不肯放,那麼其他的法你也沒辦法拿了。

  禅樂成就,就能得涅槃樂

  所以這叁種樂,是整體中的叁個階段,要進入禅樂,那就必須要離開世間上五欲之樂,你對五欲還有貪心,你心是定不下去的。你要得,必然會有犧牲,你要拿更高的快樂,必須放棄底層的快樂。禅樂修成就了,將來就得到涅槃的樂。如果你連禅樂都沒有圓滿,哪裏來的涅槃啊?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

  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涅槃翻譯成漢文,叫圓寂,又叫滅度。圓,功德圓滿,寂,煩惱寂靜;滅度,煩惱滅盡,度到彼岸。要達到這個境界,才叫涅槃。如今把出家人死了就稱圓寂,也許他有這個功德,可是假和尚活著的時候喝酒吃肉,外面有女人,他死了也叫圓寂嗎?贊歎功德是好,贊歎得不符實際,也是打妄語。現在佛門弟子打妄語非常普遍,說這是“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也是妄語,妄語一方便更容易打,因爲方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修行要結合生活,

  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禅定

  提要:

  ■ 如果人死了就稱往生,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大妄語,亂說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夠形成的愚癡

  ■ 修行要結合生活,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禅定

  ■ 細細的觀察、分析、體會,這就是修,執著于一點的成就,那就麻煩了

  ■ 有說“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裏面了”,可是你沒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還

  是個學生呢

  如果人死了就稱往生,

  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再比如現在人死了就叫往生,如果他沒往生,你就打妄語了。還有更奇怪的,有人到廟裏去做佛事,“師父,我媽昨天往生了,求師父給我媽超度超度。”既然往生了還要超度什麼?要超度就沒有往生。這麼明顯的矛盾,竟然沒被人發現,因爲末法時期衆生進佛門,不懂法,盲目跟從,造成錯誤到處傳布,最後就導致佛法滅盡。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大妄語,

  亂說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夠形成的愚癡

  我年輕時有人給我來信,“王居士往生了,希望你給他念經回向,超度超度。”我真想打一個電話問問他,“既然往生了何用我超度?他到底往生了沒有了?”他可能會回答我,“我也不知道,你就給他超度超度好啦。”亂說一通,未得言得,如果沒有往生你說他往生了,未證言證,如果沒有到極樂世界,你說他到極樂世界了,都是大妄語,犯根本戒。

  我這是鼓勵大家,要學佛法。進了佛門不學佛法,兩分功德八分罪過。有許多人只學一點一滴,學片面,以小爲足,這也離不開他本人的執著和傲慢,這種人也叫愚人,這叫“智不及愚”,就是智慧不夠形成的愚蠢。我們修行人就要修圓滿,最圓滿的境界就是涅槃。

  修行要結合生活,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修禅定

  昨天叁禅講完了,今天講四禅。四禅八定,什麼叫八定?就是四禅定加四空定。這次給你們講初禅乃至四禅,這是在名相上給大家解說一下。從這個解說,我們也可以知道,禅定離不開生活的,因爲五欲都在生活裏,所以我講法經常要結合生活,假如你能夠在生活裏照禅定的精神去修,你就確實走上了這條路,這是指你方向不錯,不等于進入禅定了,僅僅是在這條路上走了第一步。比如這個人修得很好,不貪五欲,可是不能因此就說他得到初禅了,因爲他不修禅定。他走的路是正確的路、圓滿的路,可他沒有得到圓滿的果,要得圓滿的果,就要修禅定。

  修禅定還有另外的要求,初禅是尋伺喜樂定。尋是粗相,伺是細相。以後有機會跟你們講禅定的時候,那就要講得廣,講得深。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叁學》裏有一篇舍利弗講的《禅定品》,很想叫你們看看,或許你們也看不懂,還得我來講。

  細細的觀察、分析、體會,這就是修,

  執著于一點的成就,那就麻煩了

  能細細的觀察、細細的分析、細細的體會,這就是修,能海上師說:再再思惟曰修。你能夠做到這樣,你將來就會成就佛的妙觀察智。今天佛門裏每個宗派,都在說自己宗派是圓滿的,可是他們怎麼不走圓滿的路,不學圓滿的法呢?我們既不能否定,一切佛法都是圓滿的,只要你路線不錯,走的是正道。可是你所表現的、所引導的,只是圓滿路上的第一步。佛法能使人歡喜,你一執著,你就停留在這裏,不會再向前走了,你將來就不會有圓滿的成就,最多是你執著的這一點法的成就,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同時由于你的執著,你將來的執著心也越來越堅固,你的執著也成就了,那就麻煩了。

  有說“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裏面了”,

  可是你沒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還是個學生呢

  比如佛門裏常聽得到這句話,“只要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裏面了”,佛的功德確實戒定慧都全了,可是你有照佛的功德去修嗎?你明白戒定慧嗎?佛的戒定慧功德都歸納在佛的名號裏,可是你學都不學,那來戒定慧圓滿呢?佛是圓滿,你可不圓滿,你還是一個學生呢!衆生煩惱習氣就是這樣,搞簡單、搞片面、執著,自以爲是,傲慢,現在末法時期衆生的煩惱越來越重,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難轉變,正如釋迦佛說的,南瞻部州衆生脾氣剛強,難調難伏,即使你跟他說佛法,他也不認你的賬,因爲他有他的一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提要:

  ■ 有人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贊歎,可仍是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 反對講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個釋迦佛的反對派,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導,走上清淨道

  ■ 由世間上的樂而産生的喜,離不開你的貪欲,禅定中産生的喜也不要貪著,

  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樂

  有人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贊歎,

  可仍是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比如這幾年我們碰到各種各樣佛門裏的人,說是來學習的,態度也很友好,對我們講正法很尊重、很贊歎,可僅僅是尊重贊歎,你說你的,他學他的。

  反對講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個釋迦佛的反對派,

  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常有這句話,“老師,久仰大名,特來請教”,我今天可能也出了名,我出的是兩種名,一種是贊歎,一種是反對。我講正法,爲什麼有人反對?因爲他本身就是釋迦佛的反對派,可是他不承認,因爲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爲什麼他不肯轉變?執著。

  恭敬人是美德,可並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今天佛門裏充滿了傲慢,做供養也傲慢,聽法也傲慢,修修禅定也傲慢,這都不叫修行,因爲沒有斷煩惱。出家人也有傲慢,因爲身份關系。釋迦佛是推翻階級的,如今的佛門形成了新的階級,佛弟子應修恭敬,而不應該執著于身份形成階級,法上是平等的,在人的中間也是平等的,當然有初學有老修行,恭敬別人是美德,也是修行,可是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

  接受佛陀的教導,走上清淨道

  從前有個佛協秘書長,是個居士,向我訴苦:“現在工作真難做啊,佛門有句話,有頭發的管起沒頭發來了。”我跟他說:“這不叫有頭發管沒頭發,這是依法治教。根據佛法來管理,無論什麼身份,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導。”嗬!他聽了高興啊,馬上打電話給領導,第二天就請我講課。

  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釋迦佛的正法,都走正法的路,那就走上了清淨道,正法就是斷煩惱的。如果大家都能學圓滿的法,將來就有圓滿的果。這樣就走上了正道,可是不要滿足,不要執著,否則你就是原地踏步。天天原地踏步,有沒有成就啊?也有成就,兩只腳會越踏越輕松,可是你憑這個去參加爬山比賽,你是爬不過人家的。成佛的境界是一切圓滿,所以要把自己培養成多面手。今天跟大家講的法,也是爲了幫助大家能夠在生活裏運用上去。

  由世間上的樂而産生的喜,離不開你的貪欲,

  禅定中産生的喜也不要貪著,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樂

  初禅是離欲惡不善法,世間上所有的樂,也會使我們産生喜,當然歡喜對我們有好處,可是不要執著,因爲這種歡喜離不開你的貪欲。由離開世間的欲而生喜樂,由喜樂而得定,這是初禅。由初禅定進一步生喜樂,這是二禅。你從定中得到的喜樂也不要執著,這個喜樂僅僅是初步的。因爲你剛剛嘗到禅樂滋味,並不深,也穩不住,即使你能得定幾秒鍾,幾秒鍾以後就沒了。必須要舍掉二禅的喜樂,然後才能進入叁禅。叁禅叫離喜妙樂定,你不肯離開二禅的喜樂,這個妙樂是出生不了的。所以對二禅的喜樂不要執著,不能有貪心,一起貪心你就不容易放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10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