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P3

  ..续本文上一页,观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这么观,就是般若智慧。

  空不了,有个方便,不是由有入空,

  也不是由空入空,应由幻入空

  有人说,“大般若讲空,我就是空不了咋办?给我一个方便吧。”有方便,就是观如幻,我年轻时候到一个居士家去,他们夫妻俩都是信佛的,也念佛,也学禅宗。有一天夫妻俩在争一个问题:怎么入空?一个说:由空入空。一个说:由有入空。见我来了就问我,我告诉他们:由幻入空。所以你们今天假如放不下、空不了,你先把幻修修好。今天讲到这里。(众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提要:

  ■ 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

  ■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 佛教讲断烦恼,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 人天乐、禅乐、涅槃乐是连贯的,修行人要以禅定为乐

  ■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总路线,初修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

  ■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风动,要注意你心动不动 

  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

  这一次是从释迦佛涅槃纪念日开始讲涅槃,其实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我们修行就是要从此岸修到彼岸。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涅槃有小乘涅槃大乘涅槃,小乘以了脱生死为涅槃,大乘以成佛为涅槃。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世间人不懂佛法,或者一知半解,随心所欲地乱说,常会发生错误,例如说涅槃就是死亡。恰恰相反,涅槃是不死。你要达到不死,首先要消灭死的原因。死的因就是生,有生必有死,灭掉这个因,没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为什么证到阿罗汉果能够不死?因为阿罗汉没有烦恼,不再投生,有烦恼死了就要投生,我们修行就是修断烦恼。

  佛教讲断烦恼,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我常说不断烦恼不叫修行,礼佛、诵经、念佛,都是一种方式。如果你只进行这些方式,却离开了断烦恼,那是精神安慰。宗教就是精神安慰,佛教讲究断烦恼,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得到精神安慰,虽也能得其乐,实质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这跟阿Q精神也差不多。这不是讽刺,而是实际,佛讲实话,佛弟子也要讲实话。心有谄曲,修行不得成就。

  人天乐、禅乐、涅槃乐是连贯的,

  修行人要以禅定为乐

  我们已经讲了三种乐:人天乐、禅乐、涅槃乐。这三种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连贯的。你人天道都没有修好,怎么修出离道、菩萨道?人天道也有快乐,修行就是在快乐中不要贪,更不要求。对初进佛门的人我们要让他得到快乐,这是为了把他引进来,引进来了就要给他讲佛法,叫他不要有贪心。所以得到了人天乐,下一步就必须要进入禅定乐。

  修行人不应以世间的乐为乐,而要以禅定的乐为乐,因为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里。其实禅定的路线,就是修行的路线。戒定慧关键还是在定里,戒是为定打基础的,只有定中出生的智慧,才真正是你将来成就的智慧。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总路线,

  初修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

  我们听了法就明白,所谓禅定,不是光盘起腿来打坐一动不动,而是包括所有佛法修行的总路线。禅定就是叫我们怎么修行,怎么断烦恼,初修禅定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修禅定要先静中修,你们每天早上盘起腿子排除杂念修观,这是静中修。同时还要配合动中修,生活里待人接物都是在动,你在生活里,要按照禅定的路线去修。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风动,

  要注意你心里动不动

  从前禅宗有个公案,讲堂外面竖立的幡在动,一个说: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动。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个公案很多人这么理解,“不是幡动”,就否定了幡动;“也不是风动”,就否定了风动,结果幡不动风不动,只有心在动,这是依文解义。照圆满的辩证的佛法来看,这样理解有点偏。你执著于某一点,不能全面看问题就会偏。这句话真正的用意是叫你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也不要去注意外界的风动,你该怎么用功?应该注意你心里动不动。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提要:

  ■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 戒定慧不能分家,众生执著片面来自众生自身的习气

  ■ 矛盾多,还在于你烦恼多,大家庭合不来,说明众生烦恼在发展

  ■ 住小庙远离大众,得不到大众的加持,想保持清净,往往成为空中楼阁

  ■ 佛法是圆满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报,仍在生死轮回中,没有出离

  心,那叫哄热闹菩萨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当年大学请我去讲“空跟有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两句话就讲完了,其他的时间我都是在广开。哪两句?“空不是否定有”,我们讲的空是性空,缘起的有仍然是存在的,要不然你就入了断灭空。从前有人总是喜欢讲空,别人拿根棍子朝他头上一敲,这个人叫起来“哎哟哇”,别人就说“你并没有空嘛。”(众笑)把空讲错了,比执著有更糟糕。第二句,“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因为事物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所以幡动不能否认,因为幡明明在动。风动也不能否认,应该要注意你自己的心。因为你心在动,所以会感觉到风动幡动,如果你心不动,风也在动,幡也在动,这是事实,可是跟你没关系。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佛也曾经说过:“众生无心,由境生心”。

  戒定慧不能分家,众生执著片面

  来自众生自身的习气

  人天乐、禅定乐、涅槃乐,是不可分割的,好比戒定慧不可分割一样。可惜的是佛教传到中国,成立了宗派,后世的人逐渐离开了圆满,形成了分裂,连戒定慧都分开来了,例如律宗讲律,往往不修禅定。禅宗坐禅,可是不听法。你必须对法懂了,才可以不听。你不懂法,祖师给你一个话头,你怎么往法上去想啊?“念佛是谁?”你肯定会想:念佛是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只会朝民间听到的去想:未生下来是鬼啊。要知道离开了法什么也没有,先要“有”然后才无,先要有分别慧,然后再进入无分别慧。法相宗全讲理论法相,或许也不重视戒与定。

  矛盾多,还在于你烦恼多,

  大家庭合不来,说明众生烦恼在发展

  连戒定慧都分家了,为什么会分家?因为众生执著、片面,这来自于众生自身的习气。

  好比古时候是大家庭,怎么现在都变成了小家庭?因为众生认为小家庭矛盾比较少,大家庭矛盾多,对小家庭喜爱,对大家庭厌恶。其实矛盾多少,还在于你烦恼的多少。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因为大家庭合不来,就说明众生的烦恼在发展。

  住小庙远离大众,得不到大众的加持

  想保持清净,往往成为空中楼阁

  佛门里也是这样,如今的修行人不喜欢住丛林,不想进入僧团,自己搞一个小庙,说是在修行。其实是烦恼太重了,在逃避,因为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够忍受别人的批评,所以才远离大众。如果你善于觉悟,对批评抱欢迎态度,反而在大众里感到欢喜。能海上师说:修行要在大众里修,离开大众就得不到大众的加持。因为没人帮助你,即使你有师父,假如师父也片面呢?只有在大众里各种观点大家辩,才能在摩擦中辩明是非。一个人不在大众中把烦恼摩擦掉,想保持清净,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能与敌人打仗胜利,哪怕身受重伤,这才是真正将军。能海上师说住小庙是变相的还俗。

  佛法是圆满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报,在生死轮回中,

  没有出离心,那叫哄热闹菩萨

  搞片面,抓一点一滴,把圆满的佛法分裂开来,这样做损害的不仅是你自己,也损害了佛教,也损害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三士道修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在一条线上,下士道第一步,中士道第二步,上士道第三步,下士是中士上士的下士,上士是下士中士基础上的上士。你不能光修下士道,求人天福报,而不修出离法,也不修菩萨法,那么你只会永远在生死轮回中。也不能光修上士法而不修中下士法,哪有修上士法的人不止恶修善、心里没有出离心的?那真是叫哄热闹菩萨。即使他在做好事,没有出离乘的基础,修菩萨法,布施要布施到三轮体空,你空了没有?

  另一面,有人看见人家在摄持众生,见了众生就欢喜,为度众忙忙碌碌很辛苦,却说:他是喜欢哄热闹。你怎么知道他喜欢哄热闹?你了解他的发心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

  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提要:

  ■ 钝根还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

  ■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会慢慢转的

  ■ 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就会停止进步,众生凭爱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 禅乐成就,就能得涅槃乐

  ■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钝根还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

  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

  还有些人,只看表面现象,执著佛法里的一句半语,就说末法时期众生全是钝根。即使是钝根,还有上中下品之分。钝根还可以转成利根,一把刀,天天磨,难道不会锋利?事物不会变,这是佛法吗?况且你怎么知道他是钝根?你有他心通吗?你有宿命通吗?难道众生的根机都一样?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了。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会慢慢转的

  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