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如幻。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能這麼觀,就是般若智慧。
空不了,有個方便,不是由有入空,
也不是由空入空,應由幻入空
有人說,“大般若講空,我就是空不了咋辦?給我一個方便吧。”有方便,就是觀如幻,我年輕時候到一個居士家去,他們夫妻倆都是信佛的,也念佛,也學禅宗。有一天夫妻倆在爭一個問題:怎麼入空?一個說:由空入空。一個說:由有入空。見我來了就問我,我告訴他們:由幻入空。所以你們今天假如放不下、空不了,你先把幻修修好。今天講到這裏。(衆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5)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提要:
■ 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
■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 佛教講斷煩惱,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 人天樂、禅樂、涅槃樂是連貫的,修行人要以禅定爲樂
■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總路線,初修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
■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風動,要注意你心動不動
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
這一次是從釋迦佛涅槃紀念日開始講涅槃,其實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我們修行就是要從此岸修到彼岸。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涅槃有小乘涅槃大乘涅槃,小乘以了脫生死爲涅槃,大乘以成佛爲涅槃。
涅槃是滅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
世間人不懂佛法,或者一知半解,隨心所欲地亂說,常會發生錯誤,例如說涅槃就是死亡。恰恰相反,涅槃是不死。你要達到不死,首先要消滅死的原因。死的因就是生,有生必有死,滅掉這個因,沒有生的因就沒有死的果。爲什麼證到阿羅漢果能夠不死?因爲阿羅漢沒有煩惱,不再投生,有煩惱死了就要投生,我們修行就是修斷煩惱。
佛教講斷煩惱,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我常說不斷煩惱不叫修行,禮佛、誦經、念佛,都是一種方式。如果你只進行這些方式,卻離開了斷煩惱,那是精神安慰。宗教就是精神安慰,佛教講究斷煩惱,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得到精神安慰,雖也能得其樂,實質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這跟阿Q精神也差不多。這不是諷刺,而是實際,佛講實話,佛弟子也要講實話。心有谄曲,修行不得成就。
人天樂、禅樂、涅槃樂是連貫的,
修行人要以禅定爲樂
我們已經講了叁種樂:人天樂、禅樂、涅槃樂。這叁種樂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是連貫的。你人天道都沒有修好,怎麼修出離道、菩薩道?人天道也有快樂,修行就是在快樂中不要貪,更不要求。對初進佛門的人我們要讓他得到快樂,這是爲了把他引進來,引進來了就要給他講佛法,叫他不要有貪心。所以得到了人天樂,下一步就必須要進入禅定樂。
修行人不應以世間的樂爲樂,而要以禅定的樂爲樂,因爲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裏。其實禅定的路線,就是修行的路線。戒定慧關鍵還是在定裏,戒是爲定打基礎的,只有定中出生的智慧,才真正是你將來成就的智慧。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總路線,
初修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
我們聽了法就明白,所謂禅定,不是光盤起腿來打坐一動不動,而是包括所有佛法修行的總路線。禅定就是叫我們怎麼修行,怎麼斷煩惱,初修禅定就要離開五欲的貪心。修禅定要先靜中修,你們每天早上盤起腿子排除雜念修觀,這是靜中修。同時還要配合動中修,生活裏待人接物都是在動,你在生活裏,要按照禅定的路線去修。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風動,
要注意你心裏動不動
從前禅宗有個公案,講堂外面豎立的幡在動,一個說:幡動。另外一個說:不是幡動,是風動。慧能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這個公案很多人這麼理解,“不是幡動”,就否定了幡動;“也不是風動”,就否定了風動,結果幡不動風不動,只有心在動,這是依文解義。照圓滿的辯證的佛法來看,這樣理解有點偏。你執著于某一點,不能全面看問題就會偏。這句話真正的用意是叫你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動,也不要去注意外界的風動,你該怎麼用功?應該注意你心裏動不動。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6)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提要:
■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 戒定慧不能分家,衆生執著片面來自衆生自身的習氣
■ 矛盾多,還在于你煩惱多,大家庭合不來,說明衆生煩惱在發展
■ 住小廟遠離大衆,得不到大衆的加持,想保持清淨,往往成爲空中樓閣
■ 佛法是圓滿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報,仍在生死輪回中,沒有出離
心,那叫哄熱鬧菩薩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當年大學請我去講“空跟有的辯證關系”,其實我兩句話就講完了,其他的時間我都是在廣開。哪兩句?“空不是否定有”,我們講的空是性空,緣起的有仍然是存在的,要不然你就入了斷滅空。從前有人總是喜歡講空,別人拿根棍子朝他頭上一敲,這個人叫起來“哎喲哇”,別人就說“你並沒有空嘛。”(衆笑)把空講錯了,比執著有更糟糕。第二句,“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因爲事物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
所以幡動不能否認,因爲幡明明在動。風動也不能否認,應該要注意你自己的心。因爲你心在動,所以會感覺到風動幡動,如果你心不動,風也在動,幡也在動,這是事實,可是跟你沒關系。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參考。佛也曾經說過:“衆生無心,由境生心”。
戒定慧不能分家,衆生執著片面
來自衆生自身的習氣
人天樂、禅定樂、涅槃樂,是不可分割的,好比戒定慧不可分割一樣。可惜的是佛教傳到中國,成立了宗派,後世的人逐漸離開了圓滿,形成了分裂,連戒定慧都分開來了,例如律宗講律,往往不修禅定。禅宗坐禅,可是不聽法。你必須對法懂了,才可以不聽。你不懂法,祖師給你一個話頭,你怎麼往法上去想啊?“念佛是誰?”你肯定會想:念佛是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只會朝民間聽到的去想:未生下來是鬼啊。要知道離開了法什麼也沒有,先要“有”然後才無,先要有分別慧,然後再進入無分別慧。法相宗全講理論法相,或許也不重視戒與定。
矛盾多,還在于你煩惱多,
大家庭合不來,說明衆生煩惱在發展
連戒定慧都分家了,爲什麼會分家?因爲衆生執著、片面,這來自于衆生自身的習氣。
好比古時候是大家庭,怎麼現在都變成了小家庭?因爲衆生認爲小家庭矛盾比較少,大家庭矛盾多,對小家庭喜愛,對大家庭厭惡。其實矛盾多少,還在于你煩惱的多少。大家庭變成小家庭,因爲大家庭合不來,就說明衆生的煩惱在發展。
住小廟遠離大衆,得不到大衆的加持
想保持清淨,往往成爲空中樓閣
佛門裏也是這樣,如今的修行人不喜歡住叢林,不想進入僧團,自己搞一個小廟,說是在修行。其實是煩惱太重了,在逃避,因爲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夠忍受別人的批評,所以才遠離大衆。如果你善于覺悟,對批評抱歡迎態度,反而在大衆裏感到歡喜。能海上師說:修行要在大衆裏修,離開大衆就得不到大衆的加持。因爲沒人幫助你,即使你有師父,假如師父也片面呢?只有在大衆裏各種觀點大家辯,才能在摩擦中辯明是非。一個人不在大衆中把煩惱摩擦掉,想保持清淨,往往會成爲空中樓閣。能與敵人打仗勝利,哪怕身受重傷,這才是真正將軍。能海上師說住小廟是變相的還俗。
佛法是圓滿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報,在生死輪回中,
沒有出離心,那叫哄熱鬧菩薩
搞片面,抓一點一滴,把圓滿的佛法分裂開來,這樣做損害的不僅是你自己,也損害了佛教,也損害了一切衆生的利益。比如叁士道修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在一條線上,下士道第一步,中士道第二步,上士道第叁步,下士是中士上士的下士,上士是下士中士基礎上的上士。你不能光修下士道,求人天福報,而不修出離法,也不修菩薩法,那麼你只會永遠在生死輪回中。也不能光修上士法而不修中下士法,哪有修上士法的人不止惡修善、心裏沒有出離心的?那真是叫哄熱鬧菩薩。即使他在做好事,沒有出離乘的基礎,修菩薩法,布施要布施到叁輪體空,你空了沒有?
另一面,有人看見人家在攝持衆生,見了衆生就歡喜,爲度衆忙忙碌碌很辛苦,卻說:他是喜歡哄熱鬧。你怎麼知道他喜歡哄熱鬧?你了解他的發心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
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提要:
■ 鈍根還有上中下之分,如果衆生的根機不會變,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衆生
■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會慢慢轉的
■ 一執著,就會破壞全面,就會停止進步,衆生憑愛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 禅樂成就,就能得涅槃樂
■ 圓寂是功德圓滿,煩惱寂靜,滅度是煩惱滅盡,度到彼岸
鈍根還有上中下之分,如果衆生的根機不會變,
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衆生
還有些人,只看表面現象,執著佛法裏的一句半語,就說末法時期衆生全是鈍根。即使是鈍根,還有上中下品之分。鈍根還可以轉成利根,一把刀,天天磨,難道不會鋒利?事物不會變,這是佛法嗎?況且你怎麼知道他是鈍根?你有他心通嗎?你有宿命通嗎?難道衆生的根機都一樣?如果衆生的根機不會變,末法時期根本度不了衆生了。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會慢慢轉的
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10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