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说人不可貌相,我二十二岁进的佛门,有一次跟几个同学到某个地方去听经,这位法师看见一个同学很开朗灵活,也很会说话,看见我坐在旁边,很文静,脸上没笑容,不说话,就说:他是大乘根机,你是小乘根机。(众笑)其实这是看表面。后来的事实,那个同学也没有什么修行,而我却办了一番佛教的事业,为什么我脸上没笑容?因为我六岁死了父亲,生活非常艰苦,从小就失去了欢乐。为什么我不大讲话?因为我年轻时是严重的磕巴子。修行就修颗心,你只要能不退失菩提心,你的相慢慢就会转的。
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就会停止进步,
众生凭爱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所以执著一句半语的人,不懂得法无定法,也不懂得根可以转。你一执著,就成了片面,所以开经偈中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切佛法都要从圆满的原则上去理解,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从苦集灭道四谛法一直讲到大乘菩萨法,乃至讲到最高的佛乘,这些我们全都要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哪可以分裂,哪可以停止不前?当年释迦佛讲菩萨法的时候,五千个弟子菩提心发不出来,对释迦佛的话听不进去,当场退席,释迦佛就呵斥他们是焦芽败种。因为他们不可能成佛了。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一执著,就会使你停止进步。你为什么会执著?因为你爱好自己的一套啊,一喜欢就抓,抓了就不肯放,那么其他的法你也没办法拿了。
禅乐成就,就能得涅槃乐
所以这三种乐,是整体中的三个阶段,要进入禅乐,那就必须要离开世间上五欲之乐,你对五欲还有贪心,你心是定不下去的。你要得,必然会有牺牲,你要拿更高的快乐,必须放弃底层的快乐。禅乐修成就了,将来就得到涅槃的乐。如果你连禅乐都没有圆满,哪里来的涅槃啊?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
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涅槃翻译成汉文,叫圆寂,又叫灭度。圆,功德圆满,寂,烦恼寂静;灭度,烦恼灭尽,度到彼岸。要达到这个境界,才叫涅槃。如今把出家人死了就称圆寂,也许他有这个功德,可是假和尚活着的时候喝酒吃肉,外面有女人,他死了也叫圆寂吗?赞叹功德是好,赞叹得不符实际,也是打妄语。现在佛门弟子打妄语非常普遍,说这是“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妄语一方便更容易打,因为方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修行要结合生活,
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提要:
■ 如果人死了就称往生,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乱说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够形成的愚痴
■ 修行要结合生活,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 细细的观察、分析、体会,这就是修,执著于一点的成就,那就麻烦了
■ 有说“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可是你没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还
是个学生呢
如果人死了就称往生,
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再比如现在人死了就叫往生,如果他没往生,你就打妄语了。还有更奇怪的,有人到庙里去做佛事,“师父,我妈昨天往生了,求师父给我妈超度超度。”既然往生了还要超度什么?要超度就没有往生。这么明显的矛盾,竟然没被人发现,因为末法时期众生进佛门,不懂法,盲目跟从,造成错误到处传布,最后就导致佛法灭尽。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
乱说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够形成的愚痴
我年轻时有人给我来信,“王居士往生了,希望你给他念经回向,超度超度。”我真想打一个电话问问他,“既然往生了何用我超度?他到底往生了没有了?”他可能会回答我,“我也不知道,你就给他超度超度好啦。”乱说一通,未得言得,如果没有往生你说他往生了,未证言证,如果没有到极乐世界,你说他到极乐世界了,都是大妄语,犯根本戒。
我这是鼓励大家,要学佛法。进了佛门不学佛法,两分功德八分罪过。有许多人只学一点一滴,学片面,以小为足,这也离不开他本人的执著和傲慢,这种人也叫愚人,这叫“智不及愚”,就是智慧不够形成的愚蠢。我们修行人就要修圆满,最圆满的境界就是涅槃。
修行要结合生活,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昨天三禅讲完了,今天讲四禅。四禅八定,什么叫八定?就是四禅定加四空定。这次给你们讲初禅乃至四禅,这是在名相上给大家解说一下。从这个解说,我们也可以知道,禅定离不开生活的,因为五欲都在生活里,所以我讲法经常要结合生活,假如你能够在生活里照禅定的精神去修,你就确实走上了这条路,这是指你方向不错,不等于进入禅定了,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了第一步。比如这个人修得很好,不贪五欲,可是不能因此就说他得到初禅了,因为他不修禅定。他走的路是正确的路、圆满的路,可他没有得到圆满的果,要得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修禅定还有另外的要求,初禅是寻伺喜乐定。寻是粗相,伺是细相。以后有机会跟你们讲禅定的时候,那就要讲得广,讲得深。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里有一篇舍利弗讲的《禅定品》,很想叫你们看看,或许你们也看不懂,还得我来讲。
细细的观察、分析、体会,这就是修,
执著于一点的成就,那就麻烦了
能细细的观察、细细的分析、细细的体会,这就是修,能海上师说:再再思惟曰修。你能够做到这样,你将来就会成就佛的妙观察智。今天佛门里每个宗派,都在说自己宗派是圆满的,可是他们怎么不走圆满的路,不学圆满的法呢?我们既不能否定,一切佛法都是圆满的,只要你路线不错,走的是正道。可是你所表现的、所引导的,只是圆满路上的第一步。佛法能使人欢喜,你一执著,你就停留在这里,不会再向前走了,你将来就不会有圆满的成就,最多是你执著的这一点法的成就,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同时由于你的执著,你将来的执著心也越来越坚固,你的执著也成就了,那就麻烦了。
有说“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
可是你没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还是个学生呢
比如佛门里常听得到这句话,“只要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佛的功德确实戒定慧都全了,可是你有照佛的功德去修吗?你明白戒定慧吗?佛的戒定慧功德都归纳在佛的名号里,可是你学都不学,那来戒定慧圆满呢?佛是圆满,你可不圆满,你还是一个学生呢!众生烦恼习气就是这样,搞简单、搞片面、执著,自以为是,傲慢,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越来越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转变,正如释迦佛说的,南瞻部州众生脾气刚强,难调难伏,即使你跟他说佛法,他也不认你的账,因为他有他的一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提要:
■ 有人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赞叹,可仍是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 反对讲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个释迦佛的反对派,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导,走上清净道
■ 由世间上的乐而产生的喜,离不开你的贪欲,禅定中产生的喜也不要贪著,
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乐
有人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赞叹,
可仍是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比如这几年我们碰到各种各样佛门里的人,说是来学习的,态度也很友好,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很赞叹,可仅仅是尊重赞叹,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反对讲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个释迦佛的反对派,
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常有这句话,“老师,久仰大名,特来请教”,我今天可能也出了名,我出的是两种名,一种是赞叹,一种是反对。我讲正法,为什么有人反对?因为他本身就是释迦佛的反对派,可是他不承认,因为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为什么他不肯转变?执著。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今天佛门里充满了傲慢,做供养也傲慢,听法也傲慢,修修禅定也傲慢,这都不叫修行,因为没有断烦恼。出家人也有傲慢,因为身份关系。释迦佛是推翻阶级的,如今的佛门形成了新的阶级,佛弟子应修恭敬,而不应该执著于身份形成阶级,法上是平等的,在人的中间也是平等的,当然有初学有老修行,恭敬别人是美德,也是修行,可是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
接受佛陀的教导,走上清净道
从前有个佛协秘书长,是个居士,向我诉苦:“现在工作真难做啊,佛门有句话,有头发的管起没头发来了。”我跟他说:“这不叫有头发管没头发,这是依法治教。根据佛法来管理,无论什么身份,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导。”嗬!他听了高兴啊,马上打电话给领导,第二天就请我讲课。
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释迦佛的正法,都走正法的路,那就走上了清净道,正法就是断烦恼的。如果大家都能学圆满的法,将来就有圆满的果。这样就走上了正道,可是不要满足,不要执著,否则你就是原地踏步。天天原地踏步,有没有成就啊?也有成就,两只脚会越踏越轻松,可是你凭这个去参加爬山比赛,你是爬不过人家的。成佛的境界是一切圆满,所以要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今天跟大家讲的法,也是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在生活里运用上去。
由世间上的乐而产生的喜,离不开你的贪欲,
禅定中产生的喜也不要贪著,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乐
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世间上所有的乐,也会使我们产生喜,当然欢喜对我们有好处,可是不要执著,因为这种欢喜离不开你的贪欲。由离开世间的欲而生喜乐,由喜乐而得定,这是初禅。由初禅定进一步生喜乐,这是二禅。你从定中得到的喜乐也不要执著,这个喜乐仅仅是初步的。因为你刚刚尝到禅乐滋味,并不深,也稳不住,即使你能得定几秒钟,几秒钟以后就没了。必须要舍掉二禅的喜乐,然后才能进入三禅。三禅叫离喜妙乐定,你不肯离开二禅的喜乐,这个妙乐是出生不了的。所以对二禅的喜乐不要执著,不能有贪心,一起贪心你就不容易放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