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90~99)▪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就成了“癡子”

  提要:

  ■ 身不出家心出家,超過身出家心不出家

  ■ 世人在煩惱中自我陶醉,也成了一種顛倒的快樂

  ■ 貪心也有快樂,去滿足別人的貪心,實在是愚癡的好心

  ■ 癡的人想名想利,也有快樂,因爲癡放不下,所以就成了“癡子”

  ■ 要從十二因緣中得到覺悟,關鍵是從斷愛開始

  ■ 出家了,丟掉了世俗的一切,不能再抓回來,叫“反吐不食不嘗味” 

  身不出家心出家,超過身出家心不出家

  從前我在陝西扶風縣大明寺講《心經》,晚上聽靜天老和尚開示。老和尚就開示了四種出家:第一種身心俱出家,這最好;第二種,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叁種,身不出家心出家;第四種,身心俱不出家,那根本就是搞歪風邪氣、貪名貪利的假和尚。根據靜天老法師說,身不出家心出家遠遠超過身出家心不出家的人。所以你們已經出家的到我這兒來培養,那必須培養成身心俱出家。你們在家居士要培養成身不出家心出家。

  世人在煩惱中自我陶醉,也成了一種顛倒的快樂

  煩惱是苦的根源,但煩惱中也有快樂。世間上人顛倒,以苦爲樂嘛。罵人就是煩惱,但世人以罵人爲痛快,即使罵了以後被人家打了兩個耳光,他還是自得其樂:你雖然打了我,但是我也罵了你。(衆笑)真是做賠本生意還高興。煩惱起來了,他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全是認爲煩惱是快樂,“你就得了吧!”(衆笑)就因爲貪圖這個快樂,不肯去掉煩惱。老年人更是好表現自己,“你別看不起我年老”,他東西一下子就扛起來,兩只眼睛再朝你瞅瞅,加上頭上的抖動,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衆笑)很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也是快樂。

  貪心也有快樂,去滿足別人的貪心,

  實在是愚癡的好心

  貪心也有快樂,小孩子吃菜專門吃好吃的,長大了更加沒有約束,人家說:“你別貪得這麼樣,少吃一點。”“又不吃你的。”挺有理由,吃傷了送醫院。如果這個人一上了年齡,變化很大,容易老,容易衰弱,這個人過去至少是貪吃的,因爲吃最容易貪,理由還很充足,要補充營養啊。我年輕時候聽說:有個保姆原先是吃素的,雖然老了,樣子還很年輕,牙齒都沒有掉。主人家是世俗上的人,也有好心,這叫愚蠢的好心,天天勸她吃魚吃肉,勸了幾天她也心動了。主人氣量大,大魚大肉盡管她吃,結果不到幾個月,就變成一個十足的老太婆,牙齒全掉光。

  癡的人想名想利,也有快樂,

  因爲癡放不下,所以就成了“癡子”

  癡裏也有癡的快樂,癡心的人,一直會想啊想啊。有這樣一句話:“我是天天在想你呀。”這就是癡。癡心的人想名想利、想享受、想人世間的快樂,不停地想,這就癡掉了,腦神經一錯亂,只好送精神病院,所以精神病人又叫癡子。都是因爲放不下呀,如果你放下了,修行的快樂就起來了,覺悟的快樂也起來了。

  要從十二因緣中得到覺悟,關鍵是從斷愛開始

  緣覺無師自通,沒有佛出世,他照樣能了脫生死,能成辟支佛,靠的就是覺悟。緣覺從哪兒覺悟?十二因緣。要從十二因緣得到覺悟,關鍵是從斷愛開始。一般人都是在十五六歲,因爲生理成熟,過去的種子發動,愛慕心起來了。一起了愛慕心,髒的也變好的。別人吐出來的東西你要吃嗎?我看誰也不要吃,太髒了。可是愛慕心來了,就有人會抓起來吃,這就叫迷,煩惱就叫迷惑。

  出家了,丟掉了世俗的一切,

  不能再抓回來,叫“反吐不食不嘗味”

  癡心的人都是沒有腦子的,俗話叫:癡頭怪腦。古時候有一個賣油郞,辛辛苦苦累積了一點錢,他看到有個妓女非常美貌,他想要跟妓女見見面,就把積蓄都拿出來。這個妓女特別忙,還沒有回來,等到回來了,她已經喝得醉醺醺了,吐得滿身都是。他一點不討厭,還給她擦身,再剝一個桔子給她吃。這個妓女吃進去又吐出來了,他迷掉了,把妓女吐出來的桔子再往自己嘴巴裏吃。佛有句話,出家了以後,世俗的一切就不能再抓回來,好比吐出來的東西別再放到嘴巴裏去了,叫作“反吐不食不嘗味”。出家人留戀世俗,我看跟這個賣油郞差不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9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2

  

  執著于現在,不可能前進,執著小,不可能大,

  執著一,不可能無量,執著眼前的樂,不可能得大樂

  提要:

  ■ 世俗的快樂,包含了迷惑與痛苦,它不可能不變化,不可能不失去

  ■ 世俗人以家庭爲大,但大家庭也成了小家庭,有聚必有散

  ■ 沒有離開世俗習氣的人,也不會懂得怎麼修行。修行的快樂不是不要,而是

  不要貪執

  ■ 執著于現在,不可能前進,執著小,不可能大,執著一,不可能無量,執著

  眼前的樂,不可能得大樂 

  世俗的快樂,包含了迷惑與痛苦,

  它不可能不變化,不可能不失去

  進佛門也有進佛門的快樂,可常會遭到世俗習氣的沖擊,初進佛門的人僅僅憑過去世的善根,可還是放不下世俗的快樂,還在想世俗的快樂不斷地擴大:小老板變大老板,小員工變大員工;今天得到一點資金,明天再能加工資,賺錢能越賺越多;做媳婦也有快樂,可以得到丈夫的愛,還希望不斷擴大,十年媳婦十年婆,還想得到婆的快樂,做了婆還想將做太婆。可是這種快樂隨便怎麼擴大,全包含著痛苦,越是快樂越是迷惑,越迷惑覺悟就越差。因爲這些快樂不可能不變化,不可能不失去,當它變化的時候,你的痛苦就來了。

  世俗人以家庭爲大,但大家庭也成了小家庭,有聚必有散

  兄弟姐妹小時候相聚也有快樂,隨著人的長大,這種快樂越來越少,一到成家更加不行了。你想得到兄弟姐妹一點幫助,他跟你講“我現在也成家了”,只能自管自了。明知如此,但還是放不下。從前有個小住的,我說“你既然退休了,你就在這兒多聽聽法。”“老師,我實在沒辦法呆長,因爲家裏有件大事情”,啥大事情?“過幾天,我家裏十個兄弟要碰頭,互相磕頭。你說這個事情大不大?”(衆笑)世俗上的人就是以這個爲大。如果能大,爲什麼從前大家庭變成現在小家庭了?進了佛門了還留戀這些快樂,你修行還能修得好嗎?

  沒有離開世俗習氣的人,也不會懂得怎麼修行。

  修行的快樂不是不要,而是不要貪執

  進了佛門也有快樂,末法時期以求保佑作爲修行,可保佑不能去掉你煩惱啊。你有煩惱,痛苦決定是離不開的。去燒香磕頭,總是高高興興的,有快樂;聽聽法也高興,這叫法喜充滿,也有快樂;修修禅定,身體舒服啊,也有快樂;假如聽到涅槃快樂,就有點聽不進去:涅槃就是什麼都沒了,還有快樂?那麼你天天求長命百歲,求得到嗎?鮮花只是迎春笑,歲月天天催人老。沒有離開世俗習氣的人,也不會懂得怎麼修行,應該是對快樂不要貪愛,不能執著。你一貪愛,痛苦就來,一執著你就不能成就。所以在佛門裏邊得到的快樂咱們不是不要,而是不要貪愛,不要執著。

  執著于現在,不可能前進,執著小,不可能大,

  執著一,不可能無量,執著眼前的樂,不可能得大樂

  說老師的話我越聽越糊塗,開始是叫我們要歡歡喜喜修行,法喜充滿,現在叫我們快樂不要,不要快樂那不要起煩惱了?不要是指不要執著,並沒有叫你放棄這條修行的路啊,在修行的路上你應該繼續前進,要繼續前進就必須要放棄執著。執著于現在,你不可能前進,執著于小你不可能大,執著于一你不可能無量。執著于眼前的樂,不可能得大樂。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9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2

  

  在家居士離家來學習,走的就是出家道路

  提要:

  ■ 住小廟等于變相的還俗,貪圖小廟的安樂,進入大僧團你就起煩惱

  ■ 菩提心發不出來,投入群衆怕麻煩,住小廟也吵架,這都是放不下

  ■ 有人磕頭也執著,一天磕五百,昏倒撞在屋柱上,也是放不下

  ■ 有人燒香成了燒火,不拜佛去拜火,拿香拜十方,豈不都成了心外求法

  ■ 在家居士離家來學習,走的就是出家道路,要保持修行人的寂靜

  ■ 想媽的人要下山,想家的人出不了家 

  住小廟等于變相的還俗,貪圖小廟的安樂,

  進入大僧團你就起煩惱

  比如,中國的佛門出現了住小廟,能海上師說,住小廟等于變相的還俗。即使你得到了住小廟的安樂,可是你得不到大廟的快樂,得不到大衆的利益。即使小廟五六個人,能夠過六和生活,也是小不是大,修行要修到五六個人也能過六和生活,五百個人也能夠過六和生活。你貪圖小廟的安樂,即使你在真修行,進入大僧團,你就起煩惱,那你怎麼成就?何況現在末法時期,小廟只有兩叁個人也天天吵架。

  菩提心發不出來,投入群衆怕麻煩,

  住小廟也吵架,這都是放不下

  從前有個小廟,只有兩個比丘尼,非但吵架,還打架,打得從山坡上滾到山坡下。(笑聲)有人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因爲怕投入到群衆裏去太麻煩了,他喜歡一個人住小廟,自了生死。這也是放不下。

  有人磕頭也執著,

  一天磕五百,昏倒撞在屋柱上,也是放不下

  磕頭也是一種運動,必然會得到身心的利益,從科學上講,背脊骨這麼一節一節彎下去,中樞神經也在彎曲,又挺起來了,中樞神經也挺直了,所以中樞神經也在運動,再加上佛菩薩加被,當然身心都能得利益。可是有人就執著了,本來頂禮只要頂叁次,他是今天磕一百個頭,明天兩百個,還自得其樂:你看,我今天多了一百個。我年輕時在福州碰到一個居士,頭上纏了紗布,他跟我說:我現在能一天磕五百個頭,磕到後來我昏了,撞在屋柱上,(衆笑)頭撞傷了。你這樣子還有時間聽法?磕頭不等于斷煩惱啊,不斷煩惱就不叫修行。

  有人燒香成了燒火,不拜佛去拜火,

  拿香拜十方,豈不都成了心外求法

  有的人燒香,燒得奇形怪狀,我家在上海靠近龍華寺,佛菩薩聖誕我都要去禮佛。看到有人燒香一大把一大把地燒啊,丟在鐵皮桶裏,火燒得很旺。那是燒火,不是燒香了,香燒出了火就聞不到香味了,你幹脆劈幾根小木柴燒燒,火還更大一點。老太太還朝著火拜,(衆笑)變了拜火教。有人拿著香前面拜拜,後面拜拜,上面拜拜,下面拜拜,表示是燒給十方佛的。你心裏想十方佛就是燒給十方佛,你朝十方拜,那是心外求法呀。

  在家居士離家來學習,

  走的就是出家道路,要保持修行人的寂靜

  進了佛門還有一種快樂,佛門裏的人都認得的,見見面,打打招呼,聊聊家常,也有快樂。你要了這種快樂你就得不到寂靜的快樂。對你們小住的同學,我們非常寬容、非常優待,你們多少也要了解一點,寺院裏說話不要大聲,一大聲就破壞了修行的寂靜。

  我們這裏常住的人,非但說話不能大聲,說話還不能帶情緒,開窗關門全要經過訓練。去年在湖北,就訓練過開門開窗,後來還比賽,我也參加比賽,結果開門開窗最沒有聲音的就是我。齋堂裏也不能有一點聲音,說碗放下去難免有點聲音。有方法的,你的手指墊在碗底,手指先落在桌子上,然後再把手指抽出來就沒聲音了。吃稀粥,絕不能像世俗人那麼粗,動作一粗就有響聲,要把粥慢慢用筷子撥到嘴裏。這一切,常住都要經過訓練。在家居士離家來學習,走的就是出家道路。

  想媽的人要下山,想家的人出不了家

  你們要問:老師,你爲什麼不出家?我爲什麼不出家?我自己也搞不清楚。(衆笑)可能因爲我年輕時一直是迷迷茫茫吧?也可能是叁寶的安排。當年在五臺山清涼橋,是能海上師安排我下山,他跟我說,“因爲你有病,等病好了再說。”我心裏的想法:病倒不要緊,主要是我想媽媽了。我對媽的感情很深啊,因爲我六歲死了父親,媽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即使我在媽面前幹事幹不來,天天被媽罵,可是聽不到媽罵,也是一個苦惱。臨走上師跟我說:你半個出家功德有了。後來我成家了,但每年都去五臺山。最後一次下五臺山,能海上師跟我說:你這次下山,以後有信心要學法的,你所有學到的法都可以教給他。這是能海上師的口谕。後來就是文化大革命上不上去了。所以你們今天要學法,我就要教啊,也可能我以居士身份跟你們更有緣相逢吧?這是我的猜想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90~9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