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10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2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衆生了

  提要:

  ■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衆生了

  ■ 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只腳在佛門,一只腳在家裏,二頭求快樂,

  船一動,快樂也下海了

  ■ 執著于法的人不想擴大,樂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只憑自己的愛好來

  修行,都是凡夫心態

  ■ 持咒得感應,就一輩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輩子唸佛;說他人閑話,還說

  自己氣量大,這些人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學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發菩提心度衆生了

  我當年這麼樣迷茫,現在想想真是難過。說來慚愧,我是天天想出家,天天沒出家,能海上師圓寂了,清定上師也圓寂了,要出家得找一個善知識,必須先要跟善知識共住六個月互相觀察,可是如果今天我離開六個月,你們大爲苦惱,而且還把我拖得緊緊的。有一年我在蘇州接到一個深圳打來的長途電話,打了一個小時,我手都酸了。(衆笑)從前長途電話很貴的啦,可是即使長途電話貴,說話還很羅嗦。她問我一個問題,“信佛的人都跟我說,要我求往生,老師你看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想了個善巧方便,我說“我問你,我往生好不好啊?”她回答不出來,過了好一會才說:“老師啊,你別走。”連我求往生都不同意,(衆笑)那麼發了菩提心,只好繼續度衆生了喽。

  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只腳在佛門,一只腳在家裏,

  二頭求快樂,船一動,快樂也下海了

  進佛門有進佛門的快樂,家裏有家裏的快樂。居士進佛門,腳踏兩條船,一只腳在佛門一只腳在家裏,也是爲了快樂。可只要船一動,仍然掉下海。有的人身在這兒心在家裏,“說起來夫妻是冤家,可是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有待我好的時候。”有的身在家裏,心在這裏,“說到底還是跟同學們在一起快樂,結婚了就受家庭管製。”這些都是沒有定力的表現,所以在修行場所定不下去啊。

  執著于法的人不想擴大,樂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

  只憑自己的愛好來修行,都是凡夫心態

  還有的人聽了法歡喜了,執著于法,不想擴大:老師講禅定我喜歡的,我去聽;講涅槃,我還不到死呢,去聽幹什麼?你只喜歡聽一種法,智慧能圓滿嗎?法確實能使我們快樂,但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不等于說放棄這個快樂,是不要執著這個快樂。

  還有的喜歡唸《金剛經》,一輩子只唸《金剛經》,那麼別的經裏講什麼,你就不知道了,這都是凡夫的心態,專門憑自己的愛好來修行。

  持咒得感應,就一輩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輩子唸佛;

  說他人閑話,還說自己氣量大,這些人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還有人持這個咒得到感應了,就發願,一輩子專門持這個咒,釋迦佛有叫你這麼修嗎?還有人唸唸佛,心比較靜下去了,很自在啊,從此就執著于唸佛,起了煩惱了也不想斷煩惱,這怎麼能修行呢?有許多人手不離念珠,“哎呀,黃居士啊”,那麼你說話就別唸佛別撥念珠了吧,可他執著不放,“阿彌陀佛,黃居士你知道我氣量很大的,昨天星期天我媳婦回娘家,又把家裏的東西拿回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當時沒說話喔,你看我氣量多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衆笑)一執著就放不下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2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提要:

  ■ 學禅不修誦,修誦不學禅,執著又縮小,怎能進入佛之知見

  ■ 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時間修行

  ■ 修行人的快樂要來自覺悟,不要來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貪執

  ■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 由貪五欲而産生的種種矛盾苦惱,也是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能由喜樂

  而入定

  ■ 離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壞了定中産生的喜樂 

  學禅不修誦,修誦不學禅,

  執著又縮小,怎能進入佛之知見

  精進不等于叫你執著,也不是叫你修了這個法門就執著這個法。有人是修禅宗的,他喜歡聽禅宗的人講法;修淨土宗的只聽淨土宗的人講法,這樣智慧還能擴大嗎?現在更加是執著執著,縮小縮小,“聽法只能聽一個人講”,只聽一個人說,講錯了,你也聽不出來了。結果不聽佛的話,只聽人的話,又怎能進入佛之知見呢?

  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班禅大師很多年就說過: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昨天我還聽到有一個人,住在居士的家裏,帶了兩部手機。忽然這部手機響了,某某老板來電話,那部手機響了,某某老板來電話。床上全是鈔票,他把鈔票露在外面幹什麼呀?意思叫大家看看:人家供養了,你不供養不像話喔。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時間修行

  深圳人喜歡修密,今天什麼活佛到了要去接,明天什麼上師走了要去送,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修行?有人問我,“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多活佛?”一個咒子要修滿十萬。假如這個咒子很長,念滿十萬也不容易啊,下一次又忙著去接送。

  修行人的快樂要來自覺悟,

  不要來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貪執

  還有的人有了一點歡喜心也放不下了,“這位師父真慈悲啊,我去幫一點忙,他就給我紅包包,五百元。”說這個人看樣子有點邪,“管他的呢,人總要講感情啊。”也不管這個歡喜心的來源是正還是邪,是清淨還是不清淨,是世俗法還是出離法,只要有快樂就貪、就執著。修行人的快樂要有覺悟才好。

  生死來自愛,有愛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剛才提到十二因緣關鍵在一個愛上,你要想覺悟,你必須從爲斷愛上下手。當然這個愛是指世俗的愛,而不是指菩薩愛衆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菩薩爲了度衆生的菩提心。有愛,必會去取,比如你在商店裏看到一個商品,你喜歡你就會去買,取了必然會有,因爲這個東西是你的啦。一有樣樣都有,也必有生死,因爲你在有中你必然會産生貪瞋癡,必然要流轉生死。修行就是從斷愛下手,尤其是出家同學,非但對人不能愛,對一切花草樹木,種種東西,都不能愛。

  由貪五欲而産生的種種矛盾苦惱,

  也是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能由喜樂而入定

  講到禅定,禅定得到快樂,這是好,你要擴大,就不能執著。初禅是離生喜樂定,要離開對人世間五欲的種種貪愛。五欲本身並沒有過錯,人總要吃飯,總要睡覺,錯在哪裏?錯在貪愛上,貪心放不下,你就不像修行人。修行就是叫你逐漸斷掉貪愛。衆生就是從貪五欲中産生煩惱。産生種種矛盾、苦惱、變化無常,放下了就跟你沒關系了。由此而産生喜樂,由喜樂而進入定,這叫離生喜樂定。

  離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壞了定中産生的喜樂

  二禅定生喜樂定,這個喜樂是在初禅離生喜樂的基礎上擴大發展的,是得定以後産生的喜樂。對二禅的喜樂你也不能執著,一執著你就不想出定,不出定犯菩薩戒,因爲你貪禅味,遠離菩提心,這是從大乘法來講的。如果你進入二禅了,五欲的歡樂又在你心裏泛起來了,那你二禅定的喜樂就沒有了,因爲你已經把定破壞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2

  

  沒有廣,不可能專,

  沒有基礎的圓滿,都是海市蜃樓

  提要:

  ■ 修行是爲了度衆生,如果貪戀定中的喜樂,定的境界就無法上升

  ■ 不執著二禅的喜樂,能得到更殊勝的樂,所以叁禅稱妙樂

  ■ 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是智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 不執著才能舍,四禅修舍,該舍的全要舍,心裏只有智慧和覺悟

  ■ 沒有廣,不可能專,沒有基礎的圓滿,都是海市蜃樓

  ■ 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學,法就滅了

  修行是爲了度衆生,如果貪戀定中的喜樂,

  定的境界就無法上升

  有人得到禅樂了,歡喜啊執著啊,說:“修定真好,他們喜歡度衆生由他們去度吧,我專門修定吧。”這就是貪愛、執著。所以哪怕你修定修得再好,還得要出定,爲的是要度衆生。你能拿到圓滿功德不是更好,叫你出定也是爲了不讓你要貪戀定中的喜樂,使你定的境界能夠上升。

  還有的人一修數息觀,舒服啊,再修修密息觀更舒服了,從此之後只修這兩個觀,那就進步不了啦。你不修空觀光明觀,你能成就嗎?這都是由貪愛導致的執著。

  不執著二禅的喜樂,能得到更殊勝的樂,

  所以叁禅稱妙樂

  修行的快樂要不執著,只有離開、放下,你才能進入叁禅。你是在二禅的基礎上進入叁禅的,這是在同一條道路上,你不執著二禅定的喜樂,你的喜樂能更往前進,能夠得到更殊勝的樂,所以叫妙樂。妙就是殊勝。文殊菩薩稱爲妙吉祥,也有一個妙,因爲文殊菩薩的智慧極其美好、極其廣大、極其殊勝、極其圓滿,妙就是這個意思。

  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是智慧的表現,

  沒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妙樂究竟是什麼樂?是智慧的樂,是覺悟的樂。所以智慧不夠、覺悟不高,光是打坐是得不到妙樂的。沒有佛陀的智慧,沒有佛陀的覺悟,就等于是在修外道。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不過與佛教的禅定路同果不同,因爲內容不同指導思想不同。外道定是世間定,我們修的禅定是出世間定。所以你沒有智慧咋行呢?我們由不執著而往前進,這就是智慧的表現。一執著,哪怕你有智慧,你執著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大不了了,那你怎麼進入佛之知見?同樣,執著二禅的喜樂,就得不到叁禅的喜樂。

  不執著才能舍,四禅修舍,

  該舍的全要舍,心裏只有智慧和覺悟

  所以從…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0~10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