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提要:
■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 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二头求快乐,
船一动,快乐也下海了
■ 执著于法的人不想扩大,乐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只凭自己的爱好来
修行,都是凡夫心态
■ 持咒得感应,就一辈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辈子唸佛;说他人闲话,还说
自己气量大,这些人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我当年这么样迷茫,现在想想真是难过。说来惭愧,我是天天想出家,天天没出家,能海上师圆寂了,清定上师也圆寂了,要出家得找一个善知识,必须先要跟善知识共住六个月互相观察,可是如果今天我离开六个月,你们大为苦恼,而且还把我拖得紧紧的。有一年我在苏州接到一个深圳打来的长途电话,打了一个小时,我手都酸了。(众笑)从前长途电话很贵的啦,可是即使长途电话贵,说话还很罗嗦。她问我一个问题,“信佛的人都跟我说,要我求往生,老师你看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了个善巧方便,我说“我问你,我往生好不好啊?”她回答不出来,过了好一会才说:“老师啊,你别走。”连我求往生都不同意,(众笑)那么发了菩提心,只好继续度众生了喽。
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
二头求快乐,船一动,快乐也下海了
进佛门有进佛门的快乐,家里有家里的快乐。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也是为了快乐。可只要船一动,仍然掉下海。有的人身在这儿心在家里,“说起来夫妻是冤家,可是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有待我好的时候。”有的身在家里,心在这里,“说到底还是跟同学们在一起快乐,结婚了就受家庭管制。”这些都是没有定力的表现,所以在修行场所定不下去啊。
执著于法的人不想扩大,乐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
只凭自己的爱好来修行,都是凡夫心态
还有的人听了法欢喜了,执著于法,不想扩大:老师讲禅定我喜欢的,我去听;讲涅槃,我还不到死呢,去听干什么?你只喜欢听一种法,智慧能圆满吗?法确实能使我们快乐,但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不等于说放弃这个快乐,是不要执著这个快乐。
还有的喜欢唸《金刚经》,一辈子只唸《金刚经》,那么别的经里讲什么,你就不知道了,这都是凡夫的心态,专门凭自己的爱好来修行。
持咒得感应,就一辈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辈子唸佛;
说他人闲话,还说自己气量大,这些人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还有人持这个咒得到感应了,就发愿,一辈子专门持这个咒,释迦佛有叫你这么修吗?还有人唸唸佛,心比较静下去了,很自在啊,从此就执著于唸佛,起了烦恼了也不想断烦恼,这怎么能修行呢?有许多人手不离念珠,“哎呀,黄居士啊”,那么你说话就别唸佛别拨念珠了吧,可他执著不放,“阿弥陀佛,黄居士你知道我气量很大的,昨天星期天我媳妇回娘家,又把家里的东西拿回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当时没说话喔,你看我气量多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笑)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提要:
■ 学禅不修诵,修诵不学禅,执著又缩小,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 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时间修行
■ 修行人的快乐要来自觉悟,不要来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贪执
■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 由贪五欲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苦恼,也是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能由喜乐
而入定
■ 离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坏了定中产生的喜乐
学禅不修诵,修诵不学禅,
执著又缩小,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精进不等于叫你执著,也不是叫你修了这个法门就执著这个法。有人是修禅宗的,他喜欢听禅宗的人讲法;修净土宗的只听净土宗的人讲法,这样智慧还能扩大吗?现在更加是执著执著,缩小缩小,“听法只能听一个人讲”,只听一个人说,讲错了,你也听不出来了。结果不听佛的话,只听人的话,又怎能进入佛之知见呢?
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班禅大师很多年就说过: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昨天我还听到有一个人,住在居士的家里,带了两部手机。忽然这部手机响了,某某老板来电话,那部手机响了,某某老板来电话。床上全是钞票,他把钞票露在外面干什么呀?意思叫大家看看:人家供养了,你不供养不像话喔。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时间修行
深圳人喜欢修密,今天什么活佛到了要去接,明天什么上师走了要去送,忙得不得了,哪有时间修行?有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活佛?”一个咒子要修满十万。假如这个咒子很长,念满十万也不容易啊,下一次又忙着去接送。
修行人的快乐要来自觉悟,
不要来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贪执
还有的人有了一点欢喜心也放不下了,“这位师父真慈悲啊,我去帮一点忙,他就给我红包包,五百元。”说这个人看样子有点邪,“管他的呢,人总要讲感情啊。”也不管这个欢喜心的来源是正还是邪,是清净还是不清净,是世俗法还是出离法,只要有快乐就贪、就执著。修行人的快乐要有觉悟才好。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刚才提到十二因缘关键在一个爱上,你要想觉悟,你必须从为断爱上下手。当然这个爱是指世俗的爱,而不是指菩萨爱众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的菩提心。有爱,必会去取,比如你在商店里看到一个商品,你喜欢你就会去买,取了必然会有,因为这个东西是你的啦。一有样样都有,也必有生死,因为你在有中你必然会产生贪瞋痴,必然要流转生死。修行就是从断爱下手,尤其是出家同学,非但对人不能爱,对一切花草树木,种种东西,都不能爱。
由贪五欲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苦恼,
也是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能由喜乐而入定
讲到禅定,禅定得到快乐,这是好,你要扩大,就不能执著。初禅是离生喜乐定,要离开对人世间五欲的种种贪爱。五欲本身并没有过错,人总要吃饭,总要睡觉,错在哪里?错在贪爱上,贪心放不下,你就不像修行人。修行就是叫你逐渐断掉贪爱。众生就是从贪五欲中产生烦恼。产生种种矛盾、苦恼、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跟你没关系了。由此而产生喜乐,由喜乐而进入定,这叫离生喜乐定。
离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坏了定中产生的喜乐
二禅定生喜乐定,这个喜乐是在初禅离生喜乐的基础上扩大发展的,是得定以后产生的喜乐。对二禅的喜乐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你就不想出定,不出定犯菩萨戒,因为你贪禅味,远离菩提心,这是从大乘法来讲的。如果你进入二禅了,五欲的欢乐又在你心里泛起来了,那你二禅定的喜乐就没有了,因为你已经把定破坏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没有广,不可能专,
没有基础的圆满,都是海市蜃楼
提要:
■ 修行是为了度众生,如果贪恋定中的喜乐,定的境界就无法上升
■ 不执著二禅的喜乐,能得到更殊胜的乐,所以三禅称妙乐
■ 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是智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 不执著才能舍,四禅修舍,该舍的全要舍,心里只有智慧和觉悟
■ 没有广,不可能专,没有基础的圆满,都是海市蜃楼
■ 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学,法就灭了
修行是为了度众生,如果贪恋定中的喜乐,
定的境界就无法上升
有人得到禅乐了,欢喜啊执著啊,说:“修定真好,他们喜欢度众生由他们去度吧,我专门修定吧。”这就是贪爱、执著。所以哪怕你修定修得再好,还得要出定,为的是要度众生。你能拿到圆满功德不是更好,叫你出定也是为了不让你要贪恋定中的喜乐,使你定的境界能够上升。
还有的人一修数息观,舒服啊,再修修密息观更舒服了,从此之后只修这两个观,那就进步不了啦。你不修空观光明观,你能成就吗?这都是由贪爱导致的执著。
不执著二禅的喜乐,能得到更殊胜的乐,
所以三禅称妙乐
修行的快乐要不执著,只有离开、放下,你才能进入三禅。你是在二禅的基础上进入三禅的,这是在同一条道路上,你不执著二禅定的喜乐,你的喜乐能更往前进,能够得到更殊胜的乐,所以叫妙乐。妙就是殊胜。文殊菩萨称为妙吉祥,也有一个妙,因为文殊菩萨的智慧极其美好、极其广大、极其殊胜、极其圆满,妙就是这个意思。
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是智慧的表现,
没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妙乐究竟是什么乐?是智慧的乐,是觉悟的乐。所以智慧不够、觉悟不高,光是打坐是得不到妙乐的。没有佛陀的智慧,没有佛陀的觉悟,就等于是在修外道。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不过与佛教的禅定路同果不同,因为内容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外道定是世间定,我们修的禅定是出世间定。所以你没有智慧咋行呢?我们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就是智慧的表现。一执著,哪怕你有智慧,你执著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大不了了,那你怎么进入佛之知见?同样,执著二禅的喜乐,就得不到三禅的喜乐。
不执著才能舍,四禅修舍,
该舍的全要舍,心里只有智慧和觉悟
所以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