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培養。
回過來說,你們自己也要全面培養。以後粗話不要說,粗話是惡口,包括罵人、挖苦人、諷刺人。身子也要文明一點,尤其是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搖。釋迦佛就是培養佛弟子一切都往細的方面發展,在齋堂裏吃飯,要一點都沒聲音。好像這樣要求太高了,其實你們完全可以做得到,動作細一點就沒聲音了。就算你已經養成粗的習慣了,習慣可以改嘛。關門也要輕輕地關,走路也要輕輕地走。輕不等于散漫,這個門你有氣無力地一帶,結果它到了半路停住了,這也太散漫了。所以修行人對生活不能不負責任,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氣無力。
少想煩惱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轉化,
身口意全要往細的方面去轉變
握手也要輕,也不能輕得沒有力,尤其是對瘦的人,他只有幾根骨頭,握得緊了,骨頭碰骨頭當然疼了。所以生活中要全面地培養,心裏不要散亂,少想不高興的事情,少想煩惱的事情,越想這種事情人越粗,可以多想想歡喜的事情。
世俗生活中的人都是粗的,喝酒已經夠粗了,還伸出手來劃拳,那就更粗了。上舞臺演戲的演員,伸出手來是蘭花指,跳起舞來像鳥那樣飛,這多美啊。所以美的轉化就是心的轉化。你們今天聽了這堂課,不要白聽,生活中的身口意全要往細的方面去轉變,這樣你定力就會增長。
今天講到這裏。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學佛是爲了離苦得樂,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覺
提要:
■ 學佛是爲了離苦得樂,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覺
■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
■ 菩薩是引導衆生求覺悟的快樂、智慧的快樂
■ 衆生卻把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的事,認爲是快樂
■ 止惡修善能得人天乘快樂,供養布施能得福報
■ 法供養最殊勝,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養一個微笑
學佛是爲了離苦得樂,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覺
我們繼續講佛陀的涅槃功德。我們學佛就是爲了離苦得樂,世間上認爲我們學佛是自找苦吃,可是等到苦難來了,他們也會到廟裏去燒香拜佛,求佛保佑,可見得他們也在苦惱裏。自己掉在人生八苦中還不知道苦,到苦來了才求佛,這就是世人的悲哀和愚蠢。而我們了解人世間的苦,學佛是爲了離開苦得到安樂,怎麼叫自找苦吃呢?我們不過是走在他們前面呀,應該說是先知先覺。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
世間上人等到苦來的時候叫苦、怕苦、再求離苦,這就是凡夫的心態。凡夫畏果,苦果沒有來的時候,他沒有覺悟的,等到受苦了,他就怕了。而菩薩畏因,他知道人世間有苦,苦還沒有來之前,他就在研究、尋找苦到底從哪裏來。了解了苦的因,害怕造將來要受苦報的種種因。這個因無非是貪嗔癡煩惱,可是衆生反而把貪嗔癡作爲快樂,所以衆生是迷茫,菩薩是覺悟。菩薩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有情就是衆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
菩薩是引導衆生求覺悟的快樂、智慧的快樂
學佛到底求的什麼快樂?首先要止惡修善,不幹壞事專幹好事,這就是快樂。根據事實,做好事的人沒有一個會說,因爲做好事痛苦,所以我做好事,都說做好事是快樂,所以他做好事。我們做好事的時候,心裏也是滿懷著歡喜。這是覺悟的快樂,所以我們求的是覺悟的快樂、智慧的快樂。菩薩不光是自己求覺悟的快樂,也教導衆生去求覺悟的快樂。
衆生卻把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的事, 認爲是快樂
可是衆生顛顛倒倒,自以爲是,在幹壞事的時候他說是快樂,比如鄰居叫你去打牌,一聽到打牌就高興。其實打牌是卑鄙的行爲,打牌的人都是貪心,都想不通過勞動,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口袋。打牌也是賭博,會遭來無窮無盡的痛苦。打牌輸了,不光傷害你一個人,還傷害全家;打牌贏了,卻傷害了別人。幹這種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別人的事,他認爲是快樂。假如是佛弟子,聽到別人叫他去打牌,他心裏就厭惡,菩薩跟衆生的區別就在這裏。
止惡修善能得人天乘快樂,供養布施能得福報
不幹壞事,你就沒有苦報,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第一步就是修止惡修善,將來得到的就是人天乘的快樂。做好事幫助別人是培福,布施供養也是培福,供養父母、供養叁寶、供養衆生,以後都會得到福氣的果報。所以叁寶、父母都是福田,我們在這裏面投下福氣種子,將來能夠得到廣大的福報。
法供養最殊勝,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養一個微笑
供養有好幾種,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我們在講法就是法供養,是以法供養衆生;你們在聽法也是法供養,因爲有你們來聽法,才有人講法,沒人聽法,講法也講不成,所以法供養是聽法跟說法合起來的。你們將來懂得佛法了,又去跟別人講,那也是法供養。法供養最殊勝,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包括我們編的雜志和書,從頭到尾全是法供養,也包括讀者的助印。因爲他供養了錢,我們可以印更多的書送人。
最容易而且隨時隨刻都可以做的供養,就是看見衆生發個歡喜心,供養他一個微笑,表示一下友好歡迎,不管你有錢沒錢都可以做到,而且是佛非常歡喜的供養,釋迦佛說過,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樂上,
因爲人天都免不了生死與痛苦
提要:
■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樂上,因爲人天都免不了生死與痛苦
■ 富人生活複雜,關系複雜,矛盾更多,還常想自殺
■ 只求吃飽穿暖,還現實一點,痛苦也會少一點
■ 賺錢不要走歪道,賠光了就來這兒,吃飯不要錢
■ 人天乘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今天笑,明天哭
■ 所謂長命百歲,就是告訴你,到了一百歲你就要死了
■ 人間哪有什麼花好月圓,就是因爲好景不長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樂上,
因爲人天都免不了生死與痛苦
修了供養,你在人間的福氣就增長,如果你福報大,死了就生天,因爲人間享的福有限得很,天上享福的條件遠遠超過人間。所以我們學佛求快樂,第一步就是求人天的快樂。可是不能光停留在人天的快樂上,因爲人跟天都有生死,雖有快樂,痛苦還是不斷産生。
富人生活複雜,關系複雜, 矛盾更多,還常想自殺
人世間最痛苦的就是富有的人。他們物質條件好,怎麼會最痛苦?因爲他們精神上痛苦。以前我對這個也沒有體會,前幾個月杭州有個公司,在這裏辦了個企業家禅定營,來的都是老板,稱爲老董,就是董事長喽。這些年輕的企業家說出心裏話,“我現在什麼都有了,可是有時候我得痛苦想自殺,”因爲富人的生活複雜,人際關系也複雜,矛盾更多,在矛盾中生活還有什麼快樂?
只求吃飽穿暖,還現實一點,痛苦也會少一點
窮人是爲了吃飽穿暖,有錢人是爲了享受。好比一個肚子餓的人,他眼前有包糖,吃糖的時候很甜很快樂,即使他吃了一粒又一粒,能解決饑餓的苦嗎?而且吃多了,危害無窮,首先牙齒蛀掉,還會生糖尿病。窮人眼前沒有糖,也買不起糖,所以窮人只求吃飽飯,並沒有要求吃糖,這還比較現實一點,痛苦還少一點。可是有幾個肯聽我話?
賺錢不要走歪道,賠光了就來這兒,吃飯不要錢
從前有人來問我,“老師,我這個夥計,他是信佛的,他不聽我話,我很苦惱啊。”他這個話我一聽就明白了,可能是叫夥計說假話,造假賬。信佛的人不打妄語,這種矛盾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會存在。我說“你要尊重他宗教信仰,不要勉強他。”他說:“那我賺不到錢了。”我說“賺不到就賺不到吧,賠本就賠本了喽。”他說“賠光了咋辦?”“賠光了你到我這兒來學法,吃飯不要錢。”他肯來嗎?
人天乘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今天笑,明天哭
衆生都想在人世間追求幸福、快樂,得到的卻是痛苦。有的醒過來了,有的還沒有醒過來,所以人天乘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天人也有生死,福氣享完,就要受苦報,始終是六道輪回,今天笑明天就哭,今天晴明天就雨。
所謂長命百歲, 就是告訴你,到了一百歲你就要死了
人世間有幾個長命百歲的?就算你長命百歲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一歲,就算活到一百零一歲,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二歲。所謂長命百歲,就是告訴你,你活到百歲就要死了。可是人們講話都不講全貌,只講人們喜歡聽的話,從來沒有一個人講:你真幸福啊,你到一百歲決定會死啊。
人間哪有什麼花好月圓,就是因爲好景不長
人間哪有什麼花好月圓?月亮一個月只圓一天,花到了秋天就要枯掉。有個外國人在中國留學,寫了一篇文章登在晚報上。他的話倒很現實,他看到中國商店尤其酒家開張,門口都是送來的鮮花。他說,過了兩叁天鮮花都枯掉了,這豈不是好景不長嗎?爲什麼人世間充滿痛苦啊?就是因爲好景不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禅樂是寂靜之樂,寂靜是煩惱寂靜
提要:
■ 禅樂是寂靜之樂,寂靜是煩惱寂靜
■ 離欲是離五欲的貪,離蓋是離五蓋的障礙
■ 貪、瞋、掉悔、昏沈睡眠、疑是蓋住我們得到禅定快樂的五種障礙
■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雖未入定,定中的喜樂多少會有點感受
■ 要進入叁禅,必須在二禅基礎上離開喜樂
禅樂是寂靜之樂,寂靜是煩惱寂靜
人間的快樂不究竟,天上的快樂也不究竟,全都不能依靠,所以人天道不是我們久留的地方,我們應該要出離生死輪回,離開六道。要出離生死,要得到真正靠得住的快樂,那就要靠禅定。我們現在都在修禅定,在這條禅定的路上我們將來非但能成就阿羅漢果,佛還勸我們要發菩提心,要修成菩薩,菩薩功德修圓滿就成佛。成佛是叫大樂,這是最圓滿的快樂,也就是涅槃的快樂,涅槃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快樂才是真正徹底、究竟、圓滿的快樂。我們是修行人,修行人真正要想成就,就要修禅定。禅定的快樂,就是寂靜的快樂,所以說“禅樂是修行人入諸禅定而受寂靜之樂”。寂靜就是煩惱寂靜。
離欲是離五欲的貪,離惡是離五蓋的障礙
我們已經講到二禅的樂,今天要講叁禅的樂。初禅離生喜樂定,離是離欲惡不善法,就是離開對五欲種種貪瞋癡的煩惱。欲就是貪五欲,惡就是五蓋,你被蓋子蓋住了,當然障礙了。你抓一只蝴蝶放在茶杯裏,把蓋子一蓋,蝴蝶能飛得出去嗎?所以蓋住了,就障礙了。
貪、瞋、掉悔、昏沈睡眠、疑是蓋住我們得到禅定快樂的五種障礙
蓋住我們得到禅定快樂的五種障礙,叫五蓋,就是貪心、瞋心、掉悔、昏沈睡眠、疑。其實貪瞋裏也包括了癡,只有愚癡的人才會起貪心瞋心,癡就是貪瞋合起來的東西。
還有掉舉,打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整天胡思亂想。做錯了事情你有覺悟能忏悔很好,忏悔過了就要放下,可是衆生的習氣就是放不下,忏悔過了還在想:這件事情是我做錯了,心裏一直難過。悔與掉舉合稱掉悔,是一蓋。
還有昏沈,經常昏昏沈沈,修定打瞌睡怎麼入定?從來沒有一個瞌睡定的。修定打瞌睡非但心不可能入定,身子也定不下去,別看他打瞌睡的時候腳不動,手不動,可是他頭在動啊。當然昏沈也包括睡眠。
還有一蓋:疑,疑師、疑佛、疑法、疑僧,“現在末法時期,什麼法都不成就了”,還懷疑自己,“像我這樣能成就嗎?”你這樣心不定,怎麼入定啊?要離開這些才會得到喜樂,有了喜樂,心就定下來,才會入定。這是第一步。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雖未入定, 定中的喜樂多少會有點感受
第二步叫定生喜樂定,入定以後從定上産生的喜樂,那比初禅定的喜樂更殊勝,好比粗的喜樂轉細了。我們禅定修久了,雖然沒有入定,但至少是走在入定的路上,所以定中喜樂的前相,你多少有點感受。
要進入叁禅,必須在二禅基礎上離開喜樂
由二禅進入叁禅,程度更高,境界更殊勝了。叁禅叫離喜妙樂定,你要進入叁禅,你必須要離開二禅的喜樂。要這麼做也不容易啊,因爲習氣關系,所以一定要學要修,道理要明白,思想要開竅。你沒有智慧,佛法學得不夠,會心裏鬧矛盾:前面叫我離苦得樂,現在叫我連得到的喜樂也要離開。好比拿大學課本跟小學生講,當然他聽不懂。
比方說首先要跟他講,一加一等于二,這個小學生能懂。可是等到他夠水平了,又要跟他講一加一不等于二。有人就是不肯好好的聽法,從頭學起,專門喜歡東抓西抓,特別喜歡抓很高的法,就自鳴得意,我這個法高。可你能懂嗎?現在佛門,這種似懂非懂的人多得很,真正肯學肯修的不多。
爲什麼要你懂一加一不等于二?爲了要提高你的知識,要你深入進去,要你更廣大的了解。比如說,這是一副眼鏡,這是一只眼鏡殼子,一副眼鏡加一只眼鏡殼子,你不能說是兩副眼鏡,也不能說兩只眼鏡殼子,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這就把前面一加一等于二否定了。要兩樣相同的加在一起才能等于二,不相同就不能等于二,你能懂得這一層,你的智慧就高了。
再比如說老師跟學生,要老師好學生也好,加起來才是兩好;老師好學生不好,或學生好老師不好,都加不上去,因爲好跟不好性質不同啊。
說了那些例子,你們就能明白了,叁禅的離喜妙樂比二禅的定生喜樂更高、更殊勝、更圓滿。可是你要達到叁禅,你必須從二禅進入叁禅,二禅沒修好,叁禅是進不進去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0~7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