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P4

  ..续本文上一页面培养。

  回过来说,你们自己也要全面培养。以后粗话不要说,粗话是恶口,包括骂人、挖苦人、讽刺人。身子也要文明一点,尤其是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摇。释迦佛就是培养佛弟子一切都往细的方面发展,在斋堂里吃饭,要一点都没声音。好像这样要求太高了,其实你们完全可以做得到,动作细一点就没声音了。就算你已经养成粗的习惯了,习惯可以改嘛。关门也要轻轻地关,走路也要轻轻地走。轻不等于散漫,这个门你有气无力地一带,结果它到了半路停住了,这也太散漫了。所以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气无力。

  少想烦恼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转化,

  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

  握手也要轻,也不能轻得没有力,尤其是对瘦的人,他只有几根骨头,握得紧了,骨头碰骨头当然疼了。所以生活中要全面地培养,心里不要散乱,少想不高兴的事情,少想烦恼的事情,越想这种事情人越粗,可以多想想欢喜的事情。

  世俗生活中的人都是粗的,喝酒已经够粗了,还伸出手来划拳,那就更粗了。上舞台演戏的演员,伸出手来是兰花指,跳起舞来像鸟那样飞,这多美啊。所以美的转化就是心的转化。你们今天听了这堂课,不要白听,生活中的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这样你定力就会增长。

  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提要:

  ■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认为是快乐

  ■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我们继续讲佛陀的涅槃功德。我们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世间上认为我们学佛是自找苦吃,可是等到苦难来了,他们也会到庙里去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可见得他们也在苦恼里。自己掉在人生八苦中还不知道苦,到苦来了才求佛,这就是世人的悲哀和愚蠢。而我们了解人世间的苦,学佛是为了离开苦得到安乐,怎么叫自找苦吃呢?我们不过是走在他们前面呀,应该说是先知先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世间上人等到苦来的时候叫苦、怕苦、再求离苦,这就是凡夫的心态。凡夫畏果,苦果没有来的时候,他没有觉悟的,等到受苦了,他就怕了。而菩萨畏因,他知道人世间有苦,苦还没有来之前,他就在研究、寻找苦到底从哪里来。了解了苦的因,害怕造将来要受苦报的种种因。这个因无非是贪嗔痴烦恼,可是众生反而把贪嗔痴作为快乐,所以众生是迷茫,菩萨是觉悟。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学佛到底求的什么快乐?首先要止恶修善,不干坏事专干好事,这就是快乐。根据事实,做好事的人没有一个会说,因为做好事痛苦,所以我做好事,都说做好事是快乐,所以他做好事。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心里也是满怀着欢喜。这是觉悟的快乐,所以我们求的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菩萨不光是自己求觉悟的快乐,也教导众生去求觉悟的快乐。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 认为是快乐

  可是众生颠颠倒倒,自以为是,在干坏事的时候他说是快乐,比如邻居叫你去打牌,一听到打牌就高兴。其实打牌是卑鄙的行为,打牌的人都是贪心,都想不通过劳动,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打牌也是赌博,会遭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打牌输了,不光伤害你一个人,还伤害全家;打牌赢了,却伤害了别人。干这种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的事,他认为是快乐。假如是佛弟子,听到别人叫他去打牌,他心里就厌恶,菩萨跟众生的区别就在这里。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不干坏事,你就没有苦报,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第一步就是修止恶修善,将来得到的就是人天乘的快乐。做好事帮助别人是培福,布施供养也是培福,供养父母、供养三宝、供养众生,以后都会得到福气的果报。所以三宝、父母都是福田,我们在这里面投下福气种子,将来能够得到广大的福报。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供养有好几种,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我们在讲法就是法供养,是以法供养众生;你们在听法也是法供养,因为有你们来听法,才有人讲法,没人听法,讲法也讲不成,所以法供养是听法跟说法合起来的。你们将来懂得佛法了,又去跟别人讲,那也是法供养。法供养最殊胜,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包括我们编的杂志和书,从头到尾全是法供养,也包括读者的助印。因为他供养了钱,我们可以印更多的书送人。

  最容易而且随时随刻都可以做的供养,就是看见众生发个欢喜心,供养他一个微笑,表示一下友好欢迎,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可以做到,而且是佛非常欢喜的供养,释迦佛说过,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提要:

  ■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 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修了供养,你在人间的福气就增长,如果你福报大,死了就生天,因为人间享的福有限得很,天上享福的条件远远超过人间。所以我们学佛求快乐,第一步就是求人天的快乐。可是不能光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跟天都有生死,虽有快乐,痛苦还是不断产生。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 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人世间最痛苦的就是富有的人。他们物质条件好,怎么会最痛苦?因为他们精神上痛苦。以前我对这个也没有体会,前几个月杭州有个公司,在这里办了个企业家禅定营,来的都是老板,称为老董,就是董事长喽。这些年轻的企业家说出心里话,“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可是有时候我得痛苦想自杀,”因为富人的生活复杂,人际关系也复杂,矛盾更多,在矛盾中生活还有什么快乐?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穷人是为了吃饱穿暖,有钱人是为了享受。好比一个肚子饿的人,他眼前有包糖,吃糖的时候很甜很快乐,即使他吃了一粒又一粒,能解决饥饿的苦吗?而且吃多了,危害无穷,首先牙齿蛀掉,还会生糖尿病。穷人眼前没有糖,也买不起糖,所以穷人只求吃饱饭,并没有要求吃糖,这还比较现实一点,痛苦还少一点。可是有几个肯听我话?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从前有人来问我,“老师,我这个伙计,他是信佛的,他不听我话,我很苦恼啊。”他这个话我一听就明白了,可能是叫伙计说假话,造假账。信佛的人不打妄语,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存在。我说“你要尊重他宗教信仰,不要勉强他。”他说:“那我赚不到钱了。”我说“赚不到就赚不到吧,赔本就赔本了喽。”他说“赔光了咋办?”“赔光了你到我这儿来学法,吃饭不要钱。”他肯来吗?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众生都想在人世间追求幸福、快乐,得到的却是痛苦。有的醒过来了,有的还没有醒过来,所以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天人也有生死,福气享完,就要受苦报,始终是六道轮回,今天笑明天就哭,今天晴明天就雨。

  所谓长命百岁, 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人世间有几个长命百岁的?就算你长命百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一岁,就算活到一百零一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二岁。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你活到百岁就要死了。可是人们讲话都不讲全貌,只讲人们喜欢听的话,从来没有一个人讲:你真幸福啊,你到一百岁决定会死啊。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月亮一个月只圆一天,花到了秋天就要枯掉。有个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晚报上。他的话倒很现实,他看到中国商店尤其酒家开张,门口都是送来的鲜花。他说,过了两三天鲜花都枯掉了,这岂不是好景不长吗?为什么人世间充满痛苦啊?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提要:

  ■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盖是离五盖的障碍

  ■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人间的快乐不究竟,天上的快乐也不究竟,全都不能依靠,所以人天道不是我们久留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出离生死轮回,离开六道。要出离生死,要得到真正靠得住的快乐,那就要靠禅定。我们现在都在修禅定,在这条禅定的路上我们将来非但能成就阿罗汉果,佛还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成菩萨,菩萨功德修圆满就成佛。成佛是叫大乐,这是最圆满的快乐,也就是涅槃的快乐,涅槃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快乐才是真正彻底、究竟、圆满的快乐。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真正要想成就,就要修禅定。禅定的快乐,就是寂静的快乐,所以说“禅乐是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寂静就是烦恼寂静。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恶是离五盖的障碍

  我们已经讲到二禅的乐,今天要讲三禅的乐。初禅离生喜乐定,离是离欲恶不善法,就是离开对五欲种种贪瞋痴的烦恼。欲就是贪五欲,恶就是五盖,你被盖子盖住了,当然障碍了。你抓一只蝴蝶放在茶杯里,把盖子一盖,蝴蝶能飞得出去吗?所以盖住了,就障碍了。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叫五盖,就是贪心、瞋心、掉悔、昏沉睡眠、疑。其实贪瞋里也包括了痴,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起贪心瞋心,痴就是贪瞋合起来的东西。

  还有掉举,打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整天胡思乱想。做错了事情你有觉悟能忏悔很好,忏悔过了就要放下,可是众生的习气就是放不下,忏悔过了还在想:这件事情是我做错了,心里一直难过。悔与掉举合称掉悔,是一盖。

  还有昏沉,经常昏昏沉沉,修定打瞌睡怎么入定?从来没有一个瞌睡定的。修定打瞌睡非但心不可能入定,身子也定不下去,别看他打瞌睡的时候脚不动,手不动,可是他头在动啊。当然昏沉也包括睡眠。

  还有一盖:疑,疑师、疑佛、疑法、疑僧,“现在末法时期,什么法都不成就了”,还怀疑自己,“像我这样能成就吗?”你这样心不定,怎么入定啊?要离开这些才会得到喜乐,有了喜乐,心就定下来,才会入定。这是第一步。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 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第二步叫定生喜乐定,入定以后从定上产生的喜乐,那比初禅定的喜乐更殊胜,好比粗的喜乐转细了。我们禅定修久了,虽然没有入定,但至少是走在入定的路上,所以定中喜乐的前相,你多少有点感受。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由二禅进入三禅,程度更高,境界更殊胜了。三禅叫离喜妙乐定,你要进入三禅,你必须要离开二禅的喜乐。要这么做也不容易啊,因为习气关系,所以一定要学要修,道理要明白,思想要开窍。你没有智慧,佛法学得不够,会心里闹矛盾:前面叫我离苦得乐,现在叫我连得到的喜乐也要离开。好比拿大学课本跟小学生讲,当然他听不懂。

  比方说首先要跟他讲,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小学生能懂。可是等到他够水平了,又要跟他讲一加一不等于二。有人就是不肯好好的听法,从头学起,专门喜欢东抓西抓,特别喜欢抓很高的法,就自鸣得意,我这个法高。可你能懂吗?现在佛门,这种似懂非懂的人多得很,真正肯学肯修的不多。

  为什么要你懂一加一不等于二?为了要提高你的知识,要你深入进去,要你更广大的了解。比如说,这是一副眼镜,这是一只眼镜壳子,一副眼镜加一只眼镜壳子,你不能说是两副眼镜,也不能说两只眼镜壳子,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就把前面一加一等于二否定了。要两样相同的加在一起才能等于二,不相同就不能等于二,你能懂得这一层,你的智慧就高了。

  再比如说老师跟学生,要老师好学生也好,加起来才是两好;老师好学生不好,或学生好老师不好,都加不上去,因为好跟不好性质不同啊。

  说了那些例子,你们就能明白了,三禅的离喜妙乐比二禅的定生喜乐更高、更殊胜、更圆满。可是你要达到三禅,你必须从二禅进入三禅,二禅没修好,三禅是进不进去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