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0~8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只有禅定的快樂才不會走向死亡,

  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遠不死

  提要:

  ■ 只有禅定的快樂才不會走向死亡,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遠不死

  ■ 得到禅樂當然是修得好,貪禅樂而不肯出定,就犯了菩薩戒

  ■ 不要在茅篷裏整天坐禅,爲了度衆生還得出定

  ■ 四禅修舍,要圓滿就要空,要空就得舍

  只有禅定的快樂才不會走向死亡,

  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遠不死

  有人說“人生一天一天走向死亡,”這話不錯,你在人世間的很多方面,不等到生命的結束,你已經走向死亡了。外國人有句話,“結婚是戀愛的墳墓”。一結婚就等于戀愛死亡,否則夫妻怎麼會吵架、離婚?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誰也不能不死,你想不老、不死,還是要老、還是要死,這是自然規律,沒有辦法的,可是從戀愛到結婚這是你自己找來的,這種死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說結婚是人類最愚癡的行動。看看人世間有哪一家稱得上美滿家庭?說是模範夫妻,心裏都有一筆苦賬,僅僅沒有說出來。只有禅定的快樂才不會走向死亡,禅定的快樂永遠不死。也就是說要從禅定中得到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是永遠不死。

  得到禅樂當然是修得好,貪禅樂而不肯出定,就犯了菩薩戒

  從二禅進入叁禅還有一個障礙,衆生都有貪愛快樂的習氣,叫他離,他離不開。即使他願意離開人世間這種不究竟、有漏洞、有痛苦的快樂,要他離開禅定的喜,可能也舍不得,這就是修行人的毛病。所以在菩薩戒裏說,貪禅味不肯出定,犯菩薩戒。貪什麼禅味?當然是快樂。禅定的快樂說不盡的呢,非但出世間的快樂,乃至人世間所有的快樂,禅定裏全都有。一得到快樂人就不想出定。說得好聽一點,他修行修得好,得到禅樂了。說得也對,你得到禅定的快樂當然是修得好。可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你貪禅樂所以不肯出定。

  不要在茅篷裏整天坐禅,爲了度衆生還得出定

  你們這些學生可能心裏總有矛盾,有點意見:老師大慈大悲,要培養這麼多人,要滿足這麼多人要求,修禅定要分叁批,說是程度不同。我是第一批的,禅定的快樂我多少有點體會,我剛剛得到些快樂,老師就報:出定。因此難免有意見,最好自己一個人坐茅篷,一天坐到晚。你一天坐到晚最多證一個阿羅漢果,成不了菩薩,成不了佛的。既然你要學菩薩,就要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要做到菩薩戒的要求:不能貪禅樂。因爲你貪了禅樂不出定,就等于你不肯度衆生。

  四禅修舍,要圓滿就要空,要空就得舍

  只想拿,不肯舍,拿了放不下,這就是衆生習氣。釋迦佛不講法衆生不懂,一講法衆生抓到了法,就不肯放了。能海上師說,只取不舍,這種修行叫半邊用功,不可能成就的。整部《金剛經》,就叫你全部舍掉,全部舍掉才能成就。所以從叁禅開始,我們已經進入了舍,四禅是舍念清淨,徹底舍光。不肯舍,就不可能圓滿。首先你慈悲心就不可能圓滿,要圓滿就要空,要空就得舍,虛空是最圓滿的,只有空光才能圓滿。你假如有點保留,你這個保留的東西就不圓滿。

  比如茶杯是圓的,裏邊沖滿了開水,是滿的,這是茶杯的圓滿。茶杯那麼小,最多算一個小圓滿,因爲茶杯外面都是沒滿啊。有人在箱子裏找東西,箱子裏是暗的,他用手電筒一照,光就進入箱子,箱子裏全看得見,可是箱子外面仍然是暗的。而太陽一照,是遍虛空,所以只有遍虛空才是圓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人世間一切的有,産生了人世間一切不圓滿

  提要:

  ■ 人世間一切的有,産生了人世間一切不圓滿

  ■ 世間人不斷求快樂,就是不斷地沈溺在苦海裏,只有離開樂,才會沒有苦

  ■ 把空想作爲希望,靠假話起了歡喜心,苦也就跟著來了,只有佛陀說真話

  ■ 懶得發胖,在髒水裏圖享受,兩耳聽不進佛法,是最愚蠢的表現

  ■ 離苦,聽得進;離喜,聽不進;喜了就放不下,掉在愛河裏沒有不被淹死的

  人世間一切的有,産生了人世間一切不圓滿

  有,就不可能成就大圓滿。人世間一切的有,産生了人世間一切都不圓滿。有快樂,必有苦惱,有生下來的喜慶,必有死亡的悲哀,所以人世間的一切不可能徹底究竟圓滿的。你只有沒有生,——這一世你已經生下來了,沒辦法了,你只有死了以後不再生下來了,沒有生就沒有死。你只有不結婚,才沒有離婚。

  世間人不斷求快樂,就是不斷地沈溺在苦海裏,

  只有離開樂,才會沒有苦

  不到成佛的圓滿,不到成佛的境界,所有的快樂都包含著苦。修行人跟世俗上的人路線不同、境界不同,世俗上人是沈溺在苦海裏,他們不斷地求快樂就是不斷地沈溺在苦海裏,有樂必有苦。而我們今天走上修行的路,雖然我們在人世間,也有苦跟樂,因爲我們還沒有成就,但是我們逐步逐步在離開苦,也就是說我們在逐步逐步走上一條離開人世間快樂的道路。我們對人世間的快樂絕不能貪愛,即使一時離不開,也要逐步逐步離開,只有離開它,你才沒有痛苦。

  把空想作爲希望,靠假話起了歡喜心,

  苦也就跟著來了,只有佛陀說真話

  人世間苦跟樂,好比是分不開的雙胞胎。人世間的喜,即使你離開了這個喜,又不斷産生新的喜,又從喜不斷産生苦。喜來了,苦也跟著來了,衆生是最好苦趕快離開,喜不要離開,都希望冬天快走,最好天天是春天,有可能嗎?你這是空想。今天吃得高興,明天也會進醫院。哪個人沒有生離死別啊?可是衆生因爲智慧太少,從來不想全面。可能是認爲想到苦的事情太可怕,還是別想爲好。不管你想不想,苦都要來。要知道現在的歡喜靠不住,可衆生明知道靠不住,還是要想。說:我也知道不可能,但我總有這麼個希望啊。人世間就靠講假話起歡喜心,只有佛陀說真話。

  比如人們常說:祝你永遠快樂。這可能嗎?還有更可笑的,兩個人舉起酒杯來碰碰杯:祝你幸福。好像酒杯一碰,幸福就來。還不如一支歌: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這倒說的是現實。喝了酒感到心情舒暢、幸福,這種快樂跟吸毒也差不多——吸了毒也有快樂,可是將來有惡劣的後果,毀滅自己的無其數啊。所以人世間充滿了假話,廣告上說:用了這塊肥皂,“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那麼後年十六,一直下去,你不要鑽到媽肚子裏去了?人世間的愚蠢,以不是真理、不是真話來取得快樂,這就上當了,上當就要受苦,所以不聽佛的話是最愚癡的。

  懶得發胖,在髒水裏圖享受,

  兩耳聽不進佛法,是最愚蠢的表現

  人們說最愚蠢的是豬,天天呼啊呼啊地睡,睡得胖了,越胖越懶得走,越懶得走越是睡,越睡越胖。洗澡就在髒水裏滾來滾去,一站起來,髒水滴滴嗒嗒地滴下來。你跟它講講佛法,叫它“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它兩只大耳朵撲啦撲啦,意思說:不要聽,不要聽,不要聽。

  離苦,聽得進;離喜,聽不進;

  喜了就放不下,掉在愛河裏沒有不被淹死的

  我們過去的生活,包括我們現在都還是有,都離不開喜,哪怕不明顯的喜,我們也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會貪,貪了就離不開、放不下。這個覺悟也太差了,跟這些衆生講佛法,要他離開苦。他認爲:這個對,我求菩薩保佑就是想離開苦。再跟他說,你連歡喜也要離開,他就不理解了。有人痛苦得想離婚,爲了求離婚成功,來求我老師加持。當然家庭矛盾我不管,我老師只幹教育。結果老公朝她笑笑,她起歡喜心了。(衆笑)

  男青年就是這樣,姑娘朝他一笑,他再也放不下,哪怕姑娘不喜歡他,只是一個禮貌,他也會生相思病。女孩子更重感情,男孩子感情外露,女孩子感情隱藏,所以男孩子稱陽,女孩子稱陰,假如男青年稍微對這個姑娘關心一下,從此她就放不下了。因爲心裏邊歡喜了,從這個歡喜又出生了很多喜:多溫柔多帥啊,修養多好啊,那麼掉在愛河裏了。

  掉在愛河裏的人沒有一個不被淹死的。開始是高興:愛河可真好,我現在多自在啊,我在遊泳,我是河裏的一條美人魚啊。慢慢沈下去了,味道兩樣了,開始覺得疲勞了,“我要爬起來。”爬不動了,水已經到你喉嚨口了,還好沒有斷氣,那麼天天吵架。總有一天沈下去,“離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9

  

  離不開世間上的快樂,怎能得阿羅漢的樂;

  不放下你的一切,又怎能得菩薩的快樂;

  只要有一樣放不下,就成不了佛

  提要:

  ■ 人世間對喜的執著,對家的執著,真是生生世世積累下來的,有聚必有散,

  想開一點

  ■ 離不開世間上的快樂,怎能得阿羅漢的樂;不放下你的一切,又怎能得菩薩

  的快樂;只要有一樣放不下,就成不了佛

  ■ 樣樣都有,樣樣都放不下,還能修行嗎?

  ■ 常有人說“佛門四大皆空,爲什麼你們什麼都空不了呢?”就因爲今天的

  修行人只肯修有,不肯修空

  人世間對喜的執著,對家的執著,真是生生世

  世積累下來的,有聚必有散,想開一點

  人世間執著于喜,執著于快樂,隨時隨刻都會産生放不下,包括對人,包括對東西。首先放不下自己的親屬,雖然人世間煩惱多,可到底是親屬呀,有親就有樂。還包括朋友、家庭、家鄉。

  買的新公房雖然小的像猴子的籠子,也喜得不得了,以擁有新公房爲得意。即使住在老房子裏,也喜歡,“這是住了幾十年的房子,有感情了。”有個女教師跟我說過:回家了,即使坐在破爛的藤椅子上,心裏也歡喜。所謂“出門一裏,不如家裏。”北方人稱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叫“我家的”,意思是說,“是我家的,你別來搶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0~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