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0~89)▪P3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根機。根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由于他前輩子學得很多、根機很厚,一個根機利的人,這輩子只要點一下,他就悟了。要不然你也坐禅,文化水平又這麼高,怎麼不會講《金剛經》?如果不學就能夠成功的話,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因爲你不學嘛。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5)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4.30

  

  苦從樂來,修行就要離開你所喜歡愛好的,

  離不開也得離

  提要:

  ■ 教證二法,先教後證。抓一點一滴,就製造了末法時期

  ■ 修行的成就和修行成就的路子都在禅定裏

  ■ 離不開對煩惱的執著,就離不開生死流轉,多少绮夢幻想,最後還不是白骨

  一堆

  ■ 拿到了又失去了,人世間哪樣東西是屬于自己的

  ■ 用生命時光去換享受,等于拿金剛鑽去換只餅吃

  ■ 苦從樂來,修行就要離開你所喜歡愛好的,離不開也得離

  教證二法,先教後證,

  抓一點一滴,就製造了末法時期

  所以學修,一定要學了再修,教證二法,一定要先接受教理,才能去修證。有些人就是不要法,只強調修,光抓一點一滴,這樣的想法如今比較普遍,這就人爲地製造了末法時期,法都快要沒了。可不能口喊正法久住,走的卻是滅法的路,製造了末法,這個罪過很重的。可是這些人不會想到自己在背罪過,也不承認自己背罪過,因爲他沒有覺悟,所以沒有覺悟是最可怕的。

  修行的成就和修行成就的路子都在禅定裏

  爲什麼說修行是在禅定裏修?因爲修行必須在禅定裏成就,無論什麼法門,離開禅定是不會有成就的。

  不光是成就,你修行的路子也必須依照禅定的路子來修,我們講的禅定是如來教導的禅定。修行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自己喜歡什麼就修什麼,因爲喜歡,拿了就不肯放。如今末法時期,即使有少數人還想修行,也常犯這個錯誤,這是衆生的習氣。如果你不離開它,很快就會形成執著,越執著就越離不開,越離不開越執著。

  離不開對煩惱的執著,就離不開生死流轉,

  多少绮夢幻想,最後還不是白骨一堆

  執著就是執著煩惱,離不開就是離不開生死流轉。世俗生活裏一切的一切都是流向生死苦海,世俗生活裏的人都在執著,不光是貪執著,瞋也執著,癡也執著。即使知道貪瞋癡帶來的是苦惱,他也放不下。活著的時候,由于執著的關系,産生了多少绮夢幻想,最後留下白骨一堆。人們想啊想啊,想到後來,哪樣東西你拿到了?即使拿到了,拿到了又消失了,豈不等于沒拿到?

  拿到了又失去了,人世間哪樣東西是屬于自己的

  我從前在蘇州,有個學生來看我,我說“聽說你在炒股票?”他說,“是的是的。”“聽說你賺了兩萬是吧?”他說,“是的是的,不過我現在又賠了兩萬。”賺了兩萬又賠了兩萬,不是等于零啊?生下的小鳥,長大了又飛出去了,不是等于零?買了新公房,等到你死了,家裏人把你送到火葬場,這個新公房對你來說不是等于零啊?人世間到底什麼是屬于你的?一個人來到人間,最後又離開人間,辛辛苦苦忙,一樣都不屬于你的。

  用生命時光去換享受,

  等于拿金剛鑽去換只餅吃

  人要吃飽穿暖,要生活,要活下去,這是常情,享受可不是人之常情,有必要享受嗎?不會給你白享受的,你必須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生命的時光。拿生命時光去找享受,就等于用一只金剛鑽戒指去換一只餅,這種道理人們怎麼想不通呢?因爲人們享受的時候歡喜啊,一歡喜就愛,一愛了就離不開,離不開就執著。等到痛苦來了,還是離不開,因爲執著了,那麼只好受苦。

  苦從樂來,修行就要離開你所喜歡愛好的,離不開也得離

  所以釋迦佛說這個地球上衆生真奇怪,這麼苦他還能夠忍得下去,一點不想往離開生死這條路上走,所以叫“堪忍”,用印度話講就叫“娑婆”。我們個個都是娑婆世界的衆生,所以你們今天來修行,第一步就要修離,離開你所喜歡、你所愛好的東西,你離不開也得離,否則你修什麼呀?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6)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4.30

  

  世人以財色名食睡五種欲爲快樂,

  能離開貪欲才叫修行

  提要:

  ■ 世人以財色名食睡五種欲爲快樂,能離開貪欲才叫修行

  ■ 修行要清淨,這兒的修行人不貪財,有錢也沒地方花

  ■ 一到這裏,就自覺地不貪色,女生都不化妝

  ■ 這兒沒有持權,就沒有名可圖,佛門是平等的

  ■ 這兒吃的是大鍋飯,吃了圓桌面,還能證阿羅漢果嗎

  世人以財色名食睡五種欲爲快樂,

  能離開貪欲才叫修行

  世間上種種人們認爲快樂的東西,歸納起來無非就是財色名食睡五種貪欲。你要修行,就必須到一個真正修行的場所,真正修行的場所是很清淨的,這個清淨就是指離開五欲。真正修行的路也就是要離開五欲。釋迦佛說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既然你們今天都歡歡喜喜來修行,我們就要指導你過修行的生活。

  財,我們這兒沒有財可圖,你貪也沒有用。現在有好多佛門裏的人,哪兒收入高就往哪兒跑,這叫修行人嗎?有的地方衣單費高到八百、一千。一個出家人吃住都由寺院供給,你要這麼多錢幹什麼用啊,修行人還貪財嗎?這種賣門票、做佛事、吃飯要飯錢、住宿要宿費,全是爲了財。

  有人說“不賣門票不行啊”,我看不見得,教堂就不賣門票,也沒算他犯法嘛。我們就不賣門票,還有好多寺院也不賣門票。寺廟都是居士供養的錢修起來的,居士到廟裏來還要買門票?寺院裏供的是釋迦佛,是我的師父,我要進去看看我師父,還要買門票,這算什麼道理啊?

  有一年我在深圳住在一個學生家裏,有個居士問我,“寺院裏賣門票,這對不對啊?”我說,“你今天來這兒幹什麼?”“我是來看老師。”“你進來的時候,我的學生有沒有叫你買張門票?”如果賣門票,那豈不是把我老師當猴子了?

  色,貪圖一切美好的東西,舉個例子,出家人看到這朵花非常好看,産生了愛心,你戒就不清淨。一切莊嚴美好的東西只能供佛。何況男的看見女的,女的看見男的而起愛心,這都是貪色。

  名,走歪路而出名的差不多都是兩種情況,一種是花錢買的,一種用卑鄙手段,踩在人家背上爬上去的。

  食,就是貪吃。

  睡,就是貪睡。有人一怄氣,就去睡覺。這個貪睡的習氣真厲害。

  修行要清淨,這兒的修行人不貪財,

  有錢也沒地方花

  財,你們今天來修行,首先要離開五欲。

  這兒的學生,辛苦得經常生病,我們都沒有工資的,願者上鈎,最多一個月給你些零用金。這兒在山區,連個小商店都沒有,你有鈔票也沒處用,而且你也沒有什麼要買的。所以有人幾年積下來,也有幾千元了。

  一到這裏,就自覺地不貪色,女學生都不化妝

  色,一到這裏,就自覺地不貪色。有人沒來時天天化妝,來了以後都不化妝了,都是本來面目,一化妝自己也有點不對頭,像個妖怪,(衆笑)慢慢也不化妝了。有的女孩子剛來的時候偷偷地在箱子裏帶了個洋娃娃,慢慢也覺得不對頭,洋娃娃又不能拿出來玩,只好上交。

  這兒沒有持權,就沒有名可圖,佛門是平等的

  名,這兒一點名也沒有。叫你做領導,無論總管分管,不管什麼管,都沒有特權,而且經常要調動。如果人才濟濟,你今天當領導,明天叫你下來,讓別人當領導,佛門是平等的。

  這兒吃的是大鍋飯,

  吃了圓桌面,還能證阿羅漢果嗎

  食呢?全是大鍋飯,從前叫羅漢菜。爲什麼現在吃羅漢菜的地方很少?因爲現在人不想證阿羅漢果,你吃了圓桌面,素雞、素鴨、素黃魚、素排骨,你這麼貪吃還能證阿羅漢果,還能了生死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4.30

  

  學佛的人爲什麼佛的快樂不要,

  人的快樂卻抓住不放,真是大笨蛋

  提要:

  ■ 這兒兩點半就要起床,讓老師多睡一會,老師就不高興

  ■ 修行不貪財色名食睡,進一步要不貪色聲香味觸

  ■ 修行人離開五欲,就能得到快樂,由這個樂而入定,叫離生喜樂定

  ■ 有子者爲子憂,有牛者爲牛憂,沒有執著,就沒有憂慮

  ■ 學佛的人爲什麼佛的快樂不要,人的快樂卻抓住不放,真是大笨蛋

  ■ 由貪而得的快樂你都離不開,你怎麼出離生死?

  ■ 苦惱人即使用功,心也定不下去,哪有因苦惱而入定的

  這兒兩點半就要起床,

  讓老師多睡一會,老師就不高興

  睡呢?我們這裏第一批禅定,兩點半就要起床,我平常都是12點起來的,因爲要修改稿件。有時候身體很累,工作了一個多小時,再去躺一會。今天我去躺一會,等我醒來,快要叁點半了,就挺不高興。我問爲什麼不敲門叫醒我?說“讓老師多睡一會。”來了這麼多的小住的同學,我能不到嗎?

  修行不貪財色名食睡,

  進一步要不貪色聲香味觸

  還有貪的,社會上人財色名食睡貪得厲害,修行人貪得比較細了一點,是貪色聲香味觸。可是今天佛門的修行人,非但普遍離不開色聲香味觸,還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那你這個修行人跟社會上人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出家人也貪財色名食睡,你不過是換了件衣服,哪像修行人?

  修行人離開五欲,就能得到快樂,

  由這個樂而入定,叫離生喜樂定

  所以要離開五欲,離開你所愛的東西,就叫修行。拿我們禅定來說,第一步就是修這個。你離開五欲,就能得到快樂,由這個樂而入定,這叫離生喜樂定,這是初禅。有人說我離不開這些東西,就因爲這裏邊有快樂,難道我離開了,還有快樂?你想不通,因爲你沒有接受佛陀教育,你按照佛法的教育試試看呢,離開了五欲,你會更快樂。

  有子者爲子憂,有牛者爲牛憂,

  沒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80~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