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P4

  ..續本文上一頁禅定裏。不懂修行的人認爲念誦跟禅定有矛盾,懂修行的人就沒有矛盾,因爲念誦也是在止住妄念,在按照法義去觀想,你這麼去做,慢慢心就定下去了,所以念誦就是粗的禅定;禅定裏做的觀想是照法義去觀的,這是細的念誦。因此原則是一樣,路線也是一條,都是爲了要入定。

  禅樂心無波動,能見水底魚,能看清楚問題所在

  我們天天修定,有時候真舒服啊,有的老同學跟我提意見:修定最好修叁個小時,他在禅定中舒服得不想起來。但還要照顧新同學,新同學修定最好只修十分鍾,因爲他腿子痛。爲什麼老同學不大想起來呢?因爲得到禅樂了。

  禅定的樂實在難以描寫,世間上一切的快樂都是波動的,而禅樂是不波動的,是定下去的。就好像一個水面有波,一個水面沒有波,水面有波就看不清楚;水面沒有波,就能一直看到水底,連水底裏有幾根草都看得清楚,所以修行人看問題看得清楚。

  得禅樂就不起還俗心,犯戒所得的樂是下地獄的樂

  現在有的修行人看問題也不清楚,因爲他不修禅定。清定上師講過,爲什麼現在年輕出家人還俗的多?原因就是他不修禅定,出家以後沒有得到快樂。細細地分析起來,也有叁類,一類修行沒有得到快樂,他想還俗;一類覺得還俗沒有面子,只好保持原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有一類,除非是國王大臣看他太不像樣了,逼使他還俗,否則他還不想還俗呢。他也得到了快樂,這可不是修行的快樂,拿現在來說,這是紅包包的快樂,有了錢還有打手機的快樂,一打一個小時,也不知道打給誰的,最後還說“祝你晚安,bye-bye”,還有卡啦OK的快樂。更糟糕的是明的不娶老婆,暗地裏養女人,這些都是下地獄的“快樂”。

  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苦仍然會報複在你身上

  你假如得到禅樂了,叫你不修行也辦不到。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得到禅樂了,你也根本不動還俗的腦筋。其實每個衆生佛性都圓滿,全可以得到世間上所有的快樂,根本用不著花錢買的。快樂是與生俱來的,爲什麼衆生這麼苦,就是受到幹擾了。內心受貪瞋癡的幹擾,外界受色聲香味觸的幹擾,養成習氣了,不這麼樣反而不舒服。結果這種幹擾也就變成了假名的快樂,最後痛苦還是轉到自己身上。

  我年輕時看過一部蘇聯電影,叫《廢品的報複》,這個工人在廠裏做服裝,不負責任,他釘的扣子也不結實,出産的都是廢品。他穿的褲子,也是自己廠裏生産的,就是他自己釘的紐扣。結果他禮拜天去看女朋友,忽然“噗”一下子,背帶的紐扣掉了,褲子掉下來了,只得拎著褲子走路,尴尬得不得了,女朋友在旁邊笑,這就是廢品的報複。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貪的時候舒服,過後五欲的苦仍然報複在你身上。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初禅是離生喜樂定,這個喜樂是從離來。離開世間上的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因爲你的貪求都是從煩惱出發,經過煩惱的路線,最後達到煩惱的結果,貪欲本身就是煩惱,有煩惱必有痛苦。要快樂就必須要斷煩惱。從離欲得到喜樂,由喜樂而得定,這是初禅定。修行的總路線就是修離欲,貪欲是生死法,離欲是出離法。你能放得下欲,你就離得開苦,放不下就是離不開。隨著你的離開也會産生喜樂,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得定,你已經走在定的路線上了。就好比你們老同學,今天雖然沒有得定,可是你們修禅定的喜樂無窮啊,你們已經走在得定的路上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

  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提要:

  ■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稱九次第定

  ■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雖未得定,但已上路

  ■ 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 離欲的人不要再走回頭路,偶而調劑一下是爲了止你的貪欲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稱九次第定

  四禅八定再加你現在走在路上的定,稱爲九次第定。走在得定的路上也叫定,不過你還沒有得到定,所以叫未到地定。就好比我們佛性圓滿也叫佛,叫未來佛,因爲我們路子不錯,都是走在成佛的路上。必須要照佛的教導,那麼由喜樂而入定,這才叫初禅離生喜樂定。你自己搞一套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今天千萬不要自己起煩惱破壞自己入定的基礎。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

  雖未得定,但已上路

  我們今天雖然還沒有得定,但是已經走在定的道路上,拿到了未到地定。假如不通過我給你們闡明,你們往往會把佛法的修行看得很玄虛,因爲你們沒有搞清楚嘛,僅僅知道幾個名相。從前有人寫了這麼厚的一本書,也有講到禅定,我看了半天實在看不懂,他根本沒有說清楚怎麼去修禅定,僅僅是把古時候修行有成就的人的話抄上去。那麼看起來修行很難啊,修行很高啊,當然成佛就更高不可攀了,這都是不明理,明白了道理,你就知道雖然你現在拿不到,將來決定拿到,因爲你上了路嘛。

  有時候我們雖然自我感覺修得非常好,往往以爲是入定了,卻沒有入定;你以爲沒入定,這幾秒鍾你就在定裏。爲什麼你搞不清楚?因爲你只有感受,卻不明理。佛法就是教證二法,教就是佛法的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證是成就。應該是先有教,然後再有證。所以應該明白你在修禅定的時候,有禅樂出生,雖然不能完全滅掉妄想,也基本能夠止得住,也能夠跳出昏沈,這時你雖然沒有入定,也已經進入了未到地定。

  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修行人追求的快樂就是禅樂。初禅的快樂就是離生喜樂,初禅是由離産生了喜樂,由喜樂而進入定。那麼未到地定跟初禅定區別在哪裏?未到地定的境界就好比水面上還有微波,也許這個波細得你眼睛都看不見,可還是有波,至少你還有細妄想細昏沈。得定了那個境界跟前面就不一樣了,那是心平靜如水、一動不動的,就看你多少定力了。你即使得到幾秒鍾的定,你也有體會的。頭只要稍微動一動,即使你前面已經得定了,這時也已經出定了,不過人沒有起來罷了。

  離欲的人不要再走回頭路,

  偶而調劑一下是爲了止你的貪欲

  所以咱們今天修行,應該說也很辛苦的,當然這個辛苦裏有舒服,但舒服裏也有辛苦啊。既然是辛苦得來的東西,那就要珍惜,不要破壞。也就是說既然離欲了,不要再走回頭路。有時候難免會有點回潮,但是方向要堅定,回潮的時候,不要忘了你的方向,不要一直回下去,要馬上轉過來。

  有時候老同學跟我說:“老師,這些青年組還是孩子,你拿點巧克力出來吧。”我說好,那麼吃過了就算了,不要今天給你吃一點,讓你高興高興,明天又想吃巧克力了,那就糟糕了。這就好比吃藥,我們有時分點供品吃,止你的貪欲,吃飯也是吃藥,是治你的饑餓病,病好了就別再吃藥了。所以修行路上的人一定要警惕,一定要堅持,要勇往直前,偶然調劑一下,這是治病用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很難發覺,

  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提要:

  ■ 上橋爲求法,過橋是彼岸,奉勸橋上人,莫墮愛河中

  ■ 由初禅定的喜樂,進入二禅定,所以二禅稱定生喜樂定

  ■ 入定難,就因爲生活擾亂太多

  ■ 修行人浪費的時間可能比煩惱的時間多得多

  ■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很難發覺,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 如今修行人只憑自己愛好修,也就成了愛好上的精進

  上橋爲求法,過橋是彼岸,

  奉勸橋上人,莫墮愛河中

  我有幾句話挺不錯的,自己欣賞欣賞也蠻快樂,“清涼本無橋,緣起橋方成,上橋爲求法,過橋是彼岸。奉勸橋上人”,你們都是橋上人,“莫墮愛河中”,愛就是貪愛五欲。有人說我已經跟男朋友女朋友一刀兩斷了——還不夠,整個五欲的貪都要斷掉。不是叫你不吃飯,是不要貪吃,要斷掉貪心。

  由初禅定的喜樂,進入二禅定,

  所以二禅稱定生喜樂定

  二禅的喜樂是在初禅的基礎上提高的,當然比初禅還要殊勝。由初禅進入二禅,所以二禅定生喜樂定,第一個定是指初禅的定,從初禅的定産生了喜樂——這是從定中産生的喜樂,那麼你就進入了二禅定,所以二禅也是從喜樂進去的。

  二禅比初禅殊勝在什麼地方?你對于貪瞋癡基本上不追求了,即使你煩惱還沒有消滅盡,但是它不大活動了,至少自己有點控製能力。就好比水面上的魚沈到了水底,但是不等于沒有魚,你真的要煩惱斷盡,那要證了阿羅漢果了。二禅定是不是隨時隨刻都在定中啊?隨時隨刻都在定中,那是大成就的人,釋迦佛是大成就,所以釋迦佛無時無刻不在定中,連說話走路也全在定裏。我們說的得到初禅定,是指你入定時的境界,二禅也是如此,只是說你在入二禅的這段時間裏,你的境界就是二禅定。

  入定難,就因爲生活擾亂太多

  既然我們做不到一天24小時全在定裏,你沒有入定的時候總要培養入定的條件啊,至少不要破壞。比如說你入定只有兩分鍾,你在平時的生活裏,經常擾亂自己定的狀態,心不安定,擾亂了十六個小時,那樣可惜不可惜?修行難就難在這裏,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己不愛惜自己的成就,經常對自己破壞。

  修行人浪費的時間可能比煩惱的時間多得多

  有人說主要是煩惱在破壞,其實還包括你的浪費時間。細細地分析,你浪費的時間可能比你煩惱時間要多得多。一個人不可能從早到晚一直發脾氣,也不可能從早到晚好吃的東西不停地吃,那麼留下來的時間幹什麼?在浪費!即使進了佛門,走上修行的路,大量的時間也在浪費啊。自己從來沒有去想過,反正大家打坐我就打坐,大家念經我也念經,其實你生活中有大量的時間全在浪費,所以修行會慢。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

  很難發覺,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起煩惱是破壞,一破壞,前功盡棄,佛經上說“一念瞋恚意,焚燒功德林”。別說跟人家吵架,你就是心裏動一個瞋恨心,你過去所培植的功德全會燒光,有這麼厲害! 起煩惱有時候自己還能發覺,浪費時間,就很難發覺,好像活著總是這樣了,浪費時間比起煩惱還要可怕。所以佛一再提出來,要修精進波羅蜜。

  如今修行人只憑自己愛好修,

  也就成了愛好上的精進

  有人對精進理解得不深,他只是精進他喜歡的。唸佛法門的人喜歡唸佛,學法相的喜歡《俱舍論》、喜歡唯識,禅宗喜歡打坐,密宗喜歡修四加行,磕起大頭來一個接一個,都認爲自己修的最最重要。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不是修行的全面。末法時期很多人即使在修行,也在搞片面。你沒有平等的心,沒有全面的目光,沒有照釋迦佛全面的指導去做,這就是末法現象。所以精進也要全面,並不是你愛好什麼,就努力地修什麼。有需要修的,你卻不肯修,那只能叫愛好上的精進。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