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0~7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修行人一回世俗,幹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叢生

  提要:

  ■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學不修,只修不學,學修也被分了家

  ■ 佛弟子一家人,我們不收夥食費,不搞世俗法

  ■ 修行人一回世俗,幹的全不是修行的事,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叢生

  ■ 煩惱是粗相,妄想是細相,都是擾亂修行

  ■ 修觀息能止妄念而入定,能使我們隨著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學不修,

  只修不學,學修也被分了家

  可能幾百年來佛門就是這個樣子,你們從前還不是受了這種影響?有人剛來時就提出,“我不喜歡修禅定,但老師講法講得好,我很喜歡,所以老師講法的時候我來聽,其它時候我自管自修。”還有的人喜歡打坐,聽法不聽的。所以整個佛門就形成了兩種風氣,一種只學不修,一種只修不學,各有道理。只學不修的人強調說:理論都沒有搞清楚,修啊修,路線錯了咋辦?主張修的人也有道理:光學理論數食不飽,要成就就必須修,全分家了。

  佛弟子一家人,我們不收夥食費,不搞世俗法

  我臨時想起來,這一次我們文殊院過兩天要開一個“開化縣寺院骨幹培訓班”。領導好意讓我們收點夥食費,發點紀念品,我的意思:不收夥食費,不發紀念品。來的都是各個廟的骨幹,收夥食費說得過去嗎?佛弟子是一家人,哪有收夥食費的道理?連居士來到這兒,吃飯睡覺我們都不收錢。發紀念品是世俗上的做法,佛門不搞世俗法,別的廟我管不著,文殊院我就要管管好。

  修行人一回世俗,幹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叢生

  再回過來說,學修不能分家,不能片面,要學修並重,爲學而修,爲修而學,佛教裏“法”就是指教證二法,教跟證怎麼能分開來呢?修禅定就是爲了要得定,得定快慢就看你平常浪費不浪費時間。從粗的方面來說,你們來修行了就要像一個修行人,如果你們回家,可不是保證你成就,是保證你浪費,回家所幹的事情全不是修行的事情。

  有許多人真是蠢,他們拿生命的時光去賺錢,不肯來修行。非要去賺錢,拼得老命都不要了。其實他年紀也不老,這副樣子就使他變成百病叢生、未老先衰了!還在錢啊錢,有了錢還買了很多房子。修行人不賺錢,房子卻比你多,寺院裏這麼多房子,都可以住的,住也住不完。

  煩惱是粗相,妄想是細相,都是擾亂修行

  包括你們來修行的人也有粗相,你們現在不忙賺錢,粗相表現在哪裏?起煩惱。一起煩惱,非但相貌很粗,兩只眼睛就看得出來。從前我家窮,母親不識字,要養活四個孩子,多不容易啊。媽總是疼愛孩子,買只大餅四個孩子分,算是高級的糕點。立夏時一個孩子給一只鹹鴨蛋,這算是高級享受了。我的弟弟坐在我旁邊,他麼一下子就吃光了,那麼粗相來了,兩只眼睛朝著我的鹹鴨蛋看,這看得出來的。瞋恨心也是如此,瞋恨心起來了呢?臉會變長的,這都是粗相。

  還有細相哩,細相要細看才看得出來,明明他在唸經,其實他在打妄想。別人經書翻過去了,他沒有翻或者兩只眼睛不動了,不仔細看還覺得他挺好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細相,浪費時間可多了,所以隨時隨刻要精進。精進就是注意自己這一分一秒浪費了沒有?即使你在動腦筋想問題,想想問題,忽然打妄想,思想拐彎了,這也是浪費。你想問題就要針對這個問題,一打起妄想,控製得好還好,控製不住,會一直想下去,浪費的時間實在沒辦法算。妄想太多傷了腦子,晚上就睡不著。

  修觀息能止妄念而入定,

  能使我們隨著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佛就叫我們要修安般,能止妄念,易入定,安般就是觀呼吸。怎麼修?走路也要修安般,坐著也要修安般,進門修安般,出門修安般,無時無刻不在修。因爲人活著總要呼吸,呼吸不會停,你修也不會停。所以修觀息的人那是真精進啊,吸氣的時候觀自己怎麼吸,呼氣的時候觀自己怎麼呼,那就等于說,一秒鍾都沒有放棄過。我們爲了要快快入定,就要爭取所有的時間,都走在使我們能夠入定的路上。

  今天講到這裏。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0

  

  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由粗轉細,初禅要離開五欲喜樂的粗相,二禅的喜樂比初禅細得多

  提要:

  ■ 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由粗轉細,初禅要離開五欲喜樂的粗相,二禅的喜樂

  比初禅細得多

  ■ 初禅的喜樂跟生活中的喜樂境界不同,性質不同,感受也不同

  ■ 語言文字的闡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距離實質仍是隔靴抓癢

  ■ 要得到實質就得要有修行經驗,要自己走上這條路,才能得到這條路上的喜

  樂要離種種苦,必須離種種樂,爲什麼樂有苦,樂變了就成苦

  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由粗轉細,初禅要離開五欲喜樂的粗相,

  二禅的喜樂比初禅細得多

  我們繼續講二禅的樂。初禅是離生喜樂定,由離欲惡不善法而産生喜樂,由喜樂而得定。二禅是定生喜樂定,由初禅得到定的喜樂,由這個喜樂進入二禅的定。

  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是一層高一層,一層深一層。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由粗轉細,我們念誦、聽法、禅定乃至在生活起居裏,都要走這條道路。離生喜樂是離開五欲的喜樂,五欲的喜樂是粗相,初禅跟二禅比,初禅的喜樂還是粗相,進入二禅,這個喜樂要比初禅細得多。

  初禅的喜樂跟生活中的喜樂境界不同,

  性質不同,感受也不同

  喜樂不過是個名稱,名稱並不能使我們得到喜樂,要確實感到喜樂,我們才得到了喜樂。假如你過去有過禅定喜樂的經驗,你看到喜樂這兩個字也會産生感受,如果過去沒有禅定喜樂的經驗,看到這兩個字,往往會聯系過去凡夫生活中喜樂,這是從凡夫的粗相中來的,無非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裏産生的快樂,這樣去理解你就錯了。禅定的喜樂跟生活中的喜樂,境界是不同的。雖然都屬于喜樂的範疇,可是性質不同,感受也不同。

  語言文字的闡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

  距離實質仍是隔靴抓癢

  由此也可以想到,今天的語言文字雖然很豐富,可是遠遠不夠。因爲不夠,所以經常會理解錯,這就要靠善知識給我們細細地分析,細細地闡明。善知識的作用就在這裏。即使有這種細細地闡明,細細地說明分析,也不能完全依靠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說來說去,仍然是語言文字,由此所得到的也不過是思想上的境界,距離實質仍有點隔靴搔癢,所以不能完全依賴語言文字。

  要得到實質就得要有修行經驗,要自己走上這條路,

  才能得到這條路上的喜樂

  語言文字是個工具,利用這個工具,你能分析得清楚,可是要得到實質,那就要有修行的經驗,你在這條路上走一遍,你才會體會得到。好比說,你要吃過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還有句話,你要喝到茶,才體會到茶的味道。而茶的味道究竟是怎麼樣的,語言文字是說不出來的,一般地說,你實在說不清楚茶的味道,只有用否定的方法:茶不是甜的、不是鹹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所以語言文字只能說明個概貌,你要根據佛說的法自己走上這條路,你才能得到這條路上的境界,才能體會到這條路上的喜樂。

  要離種種苦,必須離種種樂,爲什麼樂有苦,樂變了就成苦

  初禅的喜樂,二禅的喜樂,都是禅定這條路上的喜樂。要得初禅,必須要修離,離開種種苦。再說清楚一點,你要離開種種的苦就必須要離開種種的樂,當然這是指離開凡夫五欲的樂,因爲五欲的樂從實質上來說,跟苦是分不開的。人生八苦歸納起來就成叁苦:樂苦、行苦、苦苦,其中就有一個樂苦,爲什麼樂是苦呢?因爲世間上的快樂裏就包含著苦,世間上快樂會變的,一變就成了苦。比如八苦中的愛別離苦,愛是快樂的,可是愛不能長久,它會變,愛離開了就苦了;求不得苦,求到了快樂,可是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很快又不滿足了,仍然是求不得苦。所以要得到離生喜樂定,你必須有決心有智慧離開五欲的快樂。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 2006.4.20

  

  人在貪瞋癡裏受苦,貪瞋癡又叫你去忍受這些苦,

  所以沒有覺悟就跳不出苦海

  提要:

  ■ 貪就是毒,毒發作就苦,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 一有情,苦就來,觸境生情也會從你回憶中勾起痛苦

  ■ 過去的一切都沒了,現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活一天就向墳墓靠近一天

  ■ 人在貪瞋癡裏受苦,貪瞋癡又叫你去忍受這些苦,所以沒有覺悟就跳不出苦

  海行

  貪就是毒,毒發作就苦,

  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五欲的樂從貪來,每個人對快樂都有貪心,可是貪就是毒,貪著的時候有快樂,就好像吸毒的時候有快樂,結果毒發作的時候苦得不得了。現在世間上人貪財色名食睡,貪得厲害啊,貪心瞋心的發展越來越可怕。其實那些貪得厲害的人,他們也很苦的。求到了,在求的過程中也苦;求不到,求不到本身就是苦,全是苦。爲什麼還要去求呢?因爲他有貪心,求到以後的一點快樂就把他迷惑了,再想求到更大的快樂,結果來了更大的苦。

  一有情,苦就來,

  觸境生情也會從你回憶中勾起痛苦

  我們每個人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老年,苦都在發展,且不說老了後面必定要死,也不說老的苦,死的苦,你只要心裏起一個感情上的念頭,這個苦馬上就來了。雖然過去的一切已經消失了,再也抓不回來了,可是人心裏卻沒有忘記,難免觸境生情,從回憶中勾起你對過去的感情。

  過去的一切都沒了,現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

  活一天就向墳墓靠近一天

  我這兩天就有感受,散步的時候,路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70~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