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快乐,哪怕这个美是假的,她也快乐。比如女的都喜欢化妆,一化妆就美了,其实这个美是假的。所以凡夫追求的快乐,是没有原则的,这就形成了凡夫的心态、凡夫的习气、凡夫的观念、凡夫的痛苦和凡夫的生死流转。如果有觉悟的人在教育众生,提高众生的觉悟,那这个快乐还比较清净一点。要不然的话,就会像现在世俗人那样五欲泛滥,道德下降,使人世间追求的快乐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庸俗,越来越肮脏。哪怕世间上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在提高,科学在发展,可假如人追求的快乐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乐,

  不能用凡夫观点来解说净土极乐

  我们佛教不主张追求天上的快乐,从一点来看,佛教跟宗教就不同。如今佛门里边对“极乐”这两个字普遍是从凡夫观点来解说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唸佛的人目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至于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快乐?他们就不明白了,因为他们不学佛法。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由于某些人极力宣扬,不要多听佛法,今天有的更提出来,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不懂佛法当然只能从世俗眼光来理解,以为就是极其快乐。那它跟天上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两个地方罢了。好比说,美国也快乐,英国也快乐,还不都是世间的快乐?仅仅两个地方。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提要:

  ■ 学佛法才不会把方向搞错,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实质

  ■ 断烦恼后的乐,才是极乐,净土不可凭想象去描绘

  ■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 结婚是愚蠢的表现,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

  ■ 诵经与禅定是释迦佛的教导,天天忙鬼,容易与鬼道相应

  学佛法才不会把方向搞错,

  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实质

  由于这样的错误观念、错误心态,即使将来死后能到快乐的地方去,也是天上不是净土。因为你连极乐的性质都没有搞清楚,一看到快乐的地方就认为不错,到底是天上还是净土也不知道,只要快乐你就往里跑,把伪劣商品、冒牌货,全当成是真货,因为你搞不清楚,什么都不明白嘛。而我们学佛法的人就知道什么是极乐,知道了方向才不会搞错啊。

  古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知道老师喜欢吃糯米团子,他去跟老师捣乱,把糯米团子做成狗屎那样,老师觉得真好吃。有一天他就把狗屎拿出来,老师一看,照样吃得高兴,他不知道性质不一样了。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实质。

  断烦恼后的乐,才是极乐,

  净土不可凭想象去描绘

  净土的快乐是断烦恼后的快乐,并不是五欲享受的快乐。如果你不断烦恼,即使你到了极乐世界,也没有你的极乐,有烦恼必有苦,这是佛法的真理怎么能推翻呢?即使你烦恼没有断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根据你的程度,所以有九品往生,什么程度?好的方面说,叫觉悟程度,从不好的方面说,叫烦恼程度。只有靠你修行的力量,你才能到净土,心净则土净嘛。培福培得好,福气大,可是你不断烦恼,心不净,你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天上。

  比如有本书说他的神到极乐世界去游过,懂法的人一看,他描写的境界根本就不像极乐世界,或许是天上。听说当年九华山烧了好几百本。但是写书的人说他到了极乐世界又回来了。你即使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你还要听法呢,你肯回来吗?他或许把天上当成极乐世界了。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如果你不懂佛法,不照佛法去修,你得到的快乐是来自你的福报!能培福这很好,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这才是正路。如果你不修行,光是培福,你这是培人天福报,将来得到果报无非是人天乘的快乐。在人间嘛做老板,福气再大就生天,可是一样有生老病死,每分每秒钟都有烦恼的苦。

  结婚是愚蠢的表现,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

  有人问,爱别离苦怎么解决?很好解决,你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同样的,你不求也就没有求不得苦,就好比你不结婚就没有离婚的苦。

  外国人说结婚是恋爱的坟墓,一结婚就进到坟墓里去了,这个日子还好过吗?所以说结婚是愚蠢的表现。那么世间人为什么还要结婚呢?因为爱有快乐,所以受迷惑啊。有爱的快乐必有爱别离的痛苦,爱的快乐只是刹那之间,而爱别离的苦几十年都难忘,有的老太太说到几十年前的苦还会掉眼泪。

  诵经与禅定是释迦佛的教导,

  天天忙鬼,容易与鬼道相应

  凡夫追求的是人天的乐,修行人应该是追求禅定的快乐。释迦佛说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我们汉地的出家人去东南亚感到不好理解:这儿的出家人怎么不忙的?相反的,东南亚国家出家人看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也不好理解:你们怎么这么忙?真正说起来佛弟子只干两件事情,一个就是念诵,包括听法,这是学习;一个就是禅定,这是实践,其他都是不应该忙的。

  东南亚国家,人们称为原始佛教,出家人每天就干这两件事情,不是念经就是禅定。也不煮饭的,他们是托钵的,而且每天只托一次。中国的寺院里,厨房煮饭要煮三次,怪不得这么忙呢,有的还种菜呢,有的带了一大批的居士,忙着朝山,还有忙着来做经忏佛事,那就更忙了。在十年动乱里,因为要劳动改造,出家人要养猪,这是没办法。现在猪不养了,去养鬼,寺庙放牌位,我们这里就不准放牌位。心里老是想着鬼,将来养成了习气,容易走鬼道,因为相应。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

  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提要:

  ■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 欲乐狭隘自私,必有痛苦

  ■ 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也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 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前过程就是紧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本身就是苦多

  乐少

  ■ 既想保留青春,却又让自己老得快,修行人不干愚痴事,断爱是总路线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比如说,你这一辈子是狗脾气,死了就容易投狗胎,这是业力所牵,业力表现出来就是脾气。狗最最突出的脾气,无论什么狗都是一样,一有吃的东西它马上叼了就跑,不准别的狗来抢。所以你们有东西不肯布施供养,躲在房里一个人吃,这就是在培养狗脾气。我们要多跟菩萨打交道,这个习气你培养成功了,你容易行菩萨道,容易成佛啊。这是路线问题,路线一错,你就完了。

  欲乐狭隘自私,必有痛苦

  说到底诵跟禅还是为了入定,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要得到禅乐。禅乐就是定乐,禅乐的快乐比五欲的快乐不知要超过多少倍,没办法形容的。五欲的快乐里有痛苦,因为五欲本身就是烦恼;禅乐的快乐里没有痛苦。

  而且五欲的快乐有限度的,非常狭隘。比如你的爱好跟他的爱好就不同,四川人喜欢吃辣的,宁波人就喜欢吃咸的臭的,上海人受了点影响,但是上海人臭的只吃臭豆腐,宁波人臭的吃的可多了。有时候你喜欢吃的东西别人闻到这个味道就想吐。六道众生都贪五欲的快乐,全是狭隘的,彼此不相通。人的大便拉在马桶里,马上就要冲掉,嫌它臭;狗闻到了,它要爬到马桶里去,吃不到,闻闻也舒服,你说相通吗?

  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

  也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只有一种快乐,广大无比,而且没有烦恼没有痛苦,那就是禅乐。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人为什么会感觉到舒服?归纳起来还不是心理作用、生理作用?血液畅通、神经放松,人就感到舒服。禅定的快乐主要也是这两样,一修禅定全身就放松了,神经也放松了,血液也畅通了。同样是快乐,禅定的快乐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前过程就是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本身就是苦多乐少

  而且人世间的快乐有恶劣的后果,所以世间人都活不长的,而修禅定的人都是长寿的。我们细细分析一下,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它必须通过一个前过程,否则他拿不到的,这个前过程就是紧张。他每次紧张慢慢就养成习气了,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还能长寿吗?

  比如上班的人星期天可以放松放松,这必须要经过六天的紧张,才能获得一天放松的快乐。现在都喜欢旅游,就算旅游是一种放松吧,你不紧张你能挣到这笔旅游的钱吗?所以世间人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同时也在减短自己的寿命,这值得吗?生命的时光最宝贵,以生命的时光去换取钱多、家里的东西全是高级的,好像挺享受,其实这不是有智慧的人肯干的事情。

  既想保留青春,却又让自己老得快,

  修行人不干愚痴事,断爱是总路线

  很容易看到的一个事实,人一结婚,尤其是女孩子老得就快。女性的烦恼特别重,都喜欢保留自己的青春,吃补品,喜欢化妆,无非是想去迷惑人吧?要保留青春你就别结婚了吧,一面想保留青春,一面又结婚生孩子老得快,矛盾不矛盾呢?所以佛叫我们断爱,这是修行的总路线,走在这条路线上,利益无穷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离开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

  从离欲得到喜乐,即易入定

  提要:

  ■ 诵与禅都是在止妄念、观法义,都是为了入定,路线是一致的

  ■ 禅乐心无波动,能见水底鱼,能看清楚问题所在

  ■ 得禅乐就不起还俗心,犯戒所得的乐是下地狱的乐

  ■ 修行人贪五欲就是在制造废品,苦仍然会报复在你身上

  ■ 离开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从离欲得到喜乐,即易入定

  诵与禅都是在止妄念、观法义,

  都是为了入定,路线是一致的

  修行是为了成就,成就都在…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