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快樂,哪怕這個美是假的,她也快樂。比如女的都喜歡化妝,一化妝就美了,其實這個美是假的。所以凡夫追求的快樂,是沒有原則的,這就形成了凡夫的心態、凡夫的習氣、凡夫的觀念、凡夫的痛苦和凡夫的生死流轉。如果有覺悟的人在教育衆生,提高衆生的覺悟,那這個快樂還比較清淨一點。要不然的話,就會像現在世俗人那樣五欲泛濫,道德下降,使人世間追求的快樂越來越低級,越來越庸俗,越來越肮髒。哪怕世間上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在提高,科學在發展,可假如人追求的快樂沖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樂,
不能用凡夫觀點來解說淨土極樂
我們佛教不主張追求天上的快樂,從一點來看,佛教跟宗教就不同。如今佛門裏邊對“極樂”這兩個字普遍是從凡夫觀點來解說的,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唸佛的人目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至于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快樂?他們就不明白了,因爲他們不學佛法。尤其是近一百年來,由于某些人極力宣揚,不要多聽佛法,今天有的更提出來,只要一句樣樣不要。不懂佛法當然只能從世俗眼光來理解,以爲就是極其快樂。那它跟天上有什麼區別?僅僅是兩個地方罷了。好比說,美國也快樂,英國也快樂,還不都是世間的快樂?僅僅兩個地方。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5)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提要:
■ 學佛法才不會把方向搞錯,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實質
■ 斷煩惱後的樂,才是極樂,淨土不可憑想象去描繪
■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 結婚是愚蠢的表現,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
■ 誦經與禅定是釋迦佛的教導,天天忙鬼,容易與鬼道相應
學佛法才不會把方向搞錯,
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實質
由于這樣的錯誤觀念、錯誤心態,即使將來死後能到快樂的地方去,也是天上不是淨土。因爲你連極樂的性質都沒有搞清楚,一看到快樂的地方就認爲不錯,到底是天上還是淨土也不知道,只要快樂你就往裏跑,把僞劣商品、冒牌貨,全當成是真貨,因爲你搞不清楚,什麼都不明白嘛。而我們學佛法的人就知道什麼是極樂,知道了方向才不會搞錯啊。
古時候有個調皮的學生,知道老師喜歡吃糯米團子,他去跟老師搗亂,把糯米團子做成狗屎那樣,老師覺得真好吃。有一天他就把狗屎拿出來,老師一看,照樣吃得高興,他不知道性質不一樣了。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性質,也就是實質。
斷煩惱後的樂,才是極樂,
淨土不可憑想象去描繪
淨土的快樂是斷煩惱後的快樂,並不是五欲享受的快樂。如果你不斷煩惱,即使你到了極樂世界,也沒有你的極樂,有煩惱必有苦,這是佛法的真理怎麼能推翻呢?即使你煩惱沒有斷盡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根據你的程度,所以有九品往生,什麼程度?好的方面說,叫覺悟程度,從不好的方面說,叫煩惱程度。只有靠你修行的力量,你才能到淨土,心淨則土淨嘛。培福培得好,福氣大,可是你不斷煩惱,心不淨,你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天上。
比如有本書說他的神到極樂世界去遊過,懂法的人一看,他描寫的境界根本就不像極樂世界,或許是天上。聽說當年九華山燒了好幾百本。但是寫書的人說他到了極樂世界又回來了。你即使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你還要聽法呢,你肯回來嗎?他或許把天上當成極樂世界了。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如果你不懂佛法,不照佛法去修,你得到的快樂是來自你的福報!能培福這很好,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這才是正路。如果你不修行,光是培福,你這是培人天福報,將來得到果報無非是人天乘的快樂。在人間嘛做老板,福氣再大就生天,可是一樣有生老病死,每分每秒鍾都有煩惱的苦。
結婚是愚蠢的表現,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
有人問,愛別離苦怎麼解決?很好解決,你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同樣的,你不求也就沒有求不得苦,就好比你不結婚就沒有離婚的苦。
外國人說結婚是戀愛的墳墓,一結婚就進到墳墓裏去了,這個日子還好過嗎?所以說結婚是愚蠢的表現。那麼世間人爲什麼還要結婚呢?因爲愛有快樂,所以受迷惑啊。有愛的快樂必有愛別離的痛苦,愛的快樂只是刹那之間,而愛別離的苦幾十年都難忘,有的老太太說到幾十年前的苦還會掉眼淚。
誦經與禅定是釋迦佛的教導,
天天忙鬼,容易與鬼道相應
凡夫追求的是人天的樂,修行人應該是追求禅定的快樂。釋迦佛說過:凡我弟子非誦即禅,非禅即誦。我們漢地的出家人去東南亞感到不好理解:這兒的出家人怎麼不忙的?相反的,東南亞國家出家人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也不好理解:你們怎麼這麼忙?真正說起來佛弟子只幹兩件事情,一個就是念誦,包括聽法,這是學習;一個就是禅定,這是實踐,其他都是不應該忙的。
東南亞國家,人們稱爲原始佛教,出家人每天就幹這兩件事情,不是念經就是禅定。也不煮飯的,他們是托缽的,而且每天只托一次。中國的寺院裏,廚房煮飯要煮叁次,怪不得這麼忙呢,有的還種菜呢,有的帶了一大批的居士,忙著朝山,還有忙著來做經忏佛事,那就更忙了。在十年動亂裏,因爲要勞動改造,出家人要養豬,這是沒辦法。現在豬不養了,去養鬼,寺廟放牌位,我們這裏就不准放牌位。心裏老是想著鬼,將來養成了習氣,容易走鬼道,因爲相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6)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
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提要:
■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 欲樂狹隘自私,必有痛苦
■ 禅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也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 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前過程就是緊張,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本身就是苦多
樂少
■ 既想保留青春,卻又讓自己老得快,修行人不幹愚癡事,斷愛是總路線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比如說,你這一輩子是狗脾氣,死了就容易投狗胎,這是業力所牽,業力表現出來就是脾氣。狗最最突出的脾氣,無論什麼狗都是一樣,一有吃的東西它馬上叼了就跑,不准別的狗來搶。所以你們有東西不肯布施供養,躲在房裏一個人吃,這就是在培養狗脾氣。我們要多跟菩薩打交道,這個習氣你培養成功了,你容易行菩薩道,容易成佛啊。這是路線問題,路線一錯,你就完了。
欲樂狹隘自私,必有痛苦
說到底誦跟禅還是爲了入定,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要得到禅樂。禅樂就是定樂,禅樂的快樂比五欲的快樂不知要超過多少倍,沒辦法形容的。五欲的快樂裏有痛苦,因爲五欲本身就是煩惱;禅樂的快樂裏沒有痛苦。
而且五欲的快樂有限度的,非常狹隘。比如你的愛好跟他的愛好就不同,四川人喜歡吃辣的,甯波人就喜歡吃鹹的臭的,上海人受了點影響,但是上海人臭的只吃臭豆腐,甯波人臭的吃的可多了。有時候你喜歡吃的東西別人聞到這個味道就想吐。六道衆生都貪五欲的快樂,全是狹隘的,彼此不相通。人的大便拉在馬桶裏,馬上就要沖掉,嫌它臭;狗聞到了,它要爬到馬桶裏去,吃不到,聞聞也舒服,你說相通嗎?
禅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
也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只有一種快樂,廣大無比,而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那就是禅樂。禅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人爲什麼會感覺到舒服?歸納起來還不是心理作用、生理作用?血液暢通、神經放松,人就感到舒服。禅定的快樂主要也是這兩樣,一修禅定全身就放松了,神經也放松了,血液也暢通了。同樣是快樂,禅定的快樂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前過程就是緊張,
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本身就是苦多樂少
而且人世間的快樂有惡劣的後果,所以世間人都活不長的,而修禅定的人都是長壽的。我們細細分析一下,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它必須通過一個前過程,否則他拿不到的,這個前過程就是緊張。他每次緊張慢慢就養成習氣了,人經常處于緊張狀態,還能長壽嗎?
比如上班的人星期天可以放松放松,這必須要經過六天的緊張,才能獲得一天放松的快樂。現在都喜歡旅遊,就算旅遊是一種放松吧,你不緊張你能掙到這筆旅遊的錢嗎?所以世間人在追求快樂的時候,同時也在減短自己的壽命,這值得嗎?生命的時光最寶貴,以生命的時光去換取錢多、家裏的東西全是高級的,好像挺享受,其實這不是有智慧的人肯幹的事情。
既想保留青春,卻又讓自己老得快,
修行人不幹愚癡事,斷愛是總路線
很容易看到的一個事實,人一結婚,尤其是女孩子老得就快。女性的煩惱特別重,都喜歡保留自己的青春,吃補品,喜歡化妝,無非是想去迷惑人吧?要保留青春你就別結婚了吧,一面想保留青春,一面又結婚生孩子老得快,矛盾不矛盾呢?所以佛叫我們斷愛,這是修行的總路線,走在這條路線上,利益無窮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
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提要:
■ 誦與禅都是在止妄念、觀法義,都是爲了入定,路線是一致的
■ 禅樂心無波動,能見水底魚,能看清楚問題所在
■ 得禅樂就不起還俗心,犯戒所得的樂是下地獄的樂
■ 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苦仍然會報複在你身上
■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誦與禅都是在止妄念、觀法義,
都是爲了入定,路線是一致的
修行是爲了成就,成就都在…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