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P2

  ..续本文上一页

  喜欢热闹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

  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

  为什么有人喜欢热闹?因为心里有贪欲:贪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喜欢色声香味触里的热闹,实际上你是以贪色声香味触为乐,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贪热闹的人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因为受了迷惑所以贪热闹。

  由菩提心而发欢喜心,

  性质就不同,但也不要随境飘动

  但是另一面,假如你看见今天来听法的人多,心里发欢喜心,这就两样了。来的人是来听法呀,又不是来搓麻将,跳迪斯科,你欢喜大家来听法,这是菩提心啊,这跟迷于五欲而喜欢热闹的性质就不同了。即使如此,你也要保持心里的寂静,可以欢喜,但不要随境飘动。初来听法的人差不多都是世俗上的人,世俗气很厉害,进了佛门还人声嘈杂,嘻嘻哈哈,你心就不能投入进去,你只能停留在你菩提心的欢喜上,而不受他们影响。如果你也跟他们一起投进世俗的欢喜里,那又不对了。寂静的快乐,这是实在的;不寂静的快乐,那是被色声香味触迷惑,起了贪欲烦恼的快乐,这是不实在的呢,你假如掉进去,后面的苦果就无穷。

  寂静是众生的天性,

  修行人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染污了

  唸佛的人都喜欢在佛堂里唸佛,因为佛堂里没有开电视、放音乐唱片,很寂静。假如唸佛的人喜欢在最热闹的马路上,边看看街景边唸佛,就再也唸不好了。社会上的人,有时候也喜欢到寺院里去住两天,因为在外面烦死了,到寺院里住住心可以安静安静,也是喜欢寂静啊。听说日本新盖的房子,全有一个小间叫“禅室”,社会上这样纷动、热恼,心里可烦了,一回家马上到禅室里修修禅定,所以喜欢寂静是众生的天性。喜欢在色声香味触里热闹的人,全被色声香味触的灰尘染污了。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远离了色声香味触,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佛法里所有的快乐都属于寂静的快乐,我们常讲法喜充满,这个喜也是听法以后心里安静下去产生的喜,也是寂静的快乐。

  我们办的杂志,经常要去邮寄,听邮局里的人说:他们有时候心里烦,看看我们的杂志,烦恼就下去了。所以现在人都喜欢看我们杂志,因为起作用,看了就有效果。你们福鼎,看我们杂志的人也在增多,你们发菩提心的话,可以把我们的杂志送给亲戚朋友,能带给众生极大利益,至少能够消除他烦恼吧!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

  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提要:

  ■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所以称“寂静正法”

  ■ 佛门不寂静是路线错误,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 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说话不要大声,远离热闹,走寂静的路

  ■ 弘法教育众生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 寂静称宝,法寂静称法宝,僧寂静称僧宝

  ■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初禅二禅产生的喜乐

  都是寂静的喜乐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

  所以称“寂静正法”

  凡是佛法里讲到的喜乐,我们修行人希望得到的喜乐,全是寂静的乐。你们每天唸的经里有一句话:寂静正法我顶礼,使你趋向寂静,使你去掉烦恼、远离色声香味触,远离欲恶不善法的就是正法。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所以叫寂静正法。法是非常宝贵的,所以称法宝,因此我对法宝要恭敬要顶礼。你得到了寂静的快乐,这个乐就能使心定下去,就能使你得定。

  佛门不寂静是路线错误,

  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现在还可以看到一点古时候传下来的修行的痕迹,虽然这个地方根本就不寂静,哪怕作为一个装饰,作为一个书法。“寂静”这两个字还看得到。由此可见,佛门必须寂静,如果佛门不寂静,这是路线错误,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说话不要大声,远离热闹,走寂静的路

  我们要使心寂静,也离不开要使环境寂静,因为我们的个体跟周围的环境是统一的,除非你修行已经达到大成就了。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修行,环境的吵吵闹闹,必然会影响我们心里不能寂静,所以你们要保持好这儿的环境寂静,连说话都不能大声,那样你口业也容易清净。凡是吵架,都是大声吵,别说吵架,心里怄气,喉咙就响了。

  你们出门也要尽量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去,我年轻时喜欢走路,总算现在年老了,身体还抵得住。上海的淮海路很热闹,淮海路旁边有一条长乐路,没什么车子,走的人也少。一般人都喜欢走热闹的马路,看看街景也舒服,我就喜欢走长乐路,修行人就应该这样。

  弘法教育众生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

  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如果这个寺院经常讲经说法,可是你一进去里面闹得很不寂静,我看这个寺院也有问题。如果照佛陀的教导来教育,这个地方应该寂静。即使有初来的人,也是少数,常来的人也会跟他们打招呼,“寺院里要寂静,声音不要响。”他们一听也就改正了。弘扬佛法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寂静称宝,法寂静称法宝,僧寂静称僧宝

  还有一种,寺院从不讲经说法,尽是赶经忏,还装了话筒,吵得人家一进去就烦死了。是三宝的地方,就应该是很寂静的,除了讲法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声音;法本身就是寂静正法;僧众哪有说闲话的?都是寂静的,寂静称宝。如果这个地方一点不寂静了,宝在哪里啊?

  还有的寺院,出家人只做个早晚功课,其他时间都不修行。而游客特别多,变成一个旅游场所,那些游客最多去烧香抽签。寺院内有树有花,又有石凳石台,那就坐下来打扑克牌吧,佛门的寂静和清净都被破坏了。等游客都走了,山门关起来了,树林里只有鸟的叫声了,也不一定寂静,因为寮房里都在胡扯。你去了这种地方,你心里的清净和寂静就破坏了。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

  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在佛门里搞世俗法,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不但要背极大的罪过,你自身的成就、佛门的清净、正法的住世,也全被破坏了。

  所以首先要通过环境的寂静,然后你要心里用功,要保持心里的寂静,非但不要起烦恼,而且还要经常止住妄念。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每天修行修点啥呀?通过环境的寂静,心就慢慢寂静下去了,你得到寂静的快乐,就容易心安,心安就容易入定。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

  初禅二禅产生的喜乐都是寂静的喜乐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离开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你心就寂静下去了,这个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定,前一个定是指初禅离生喜乐定的定。初禅的定你拿到了,在定中产生喜乐,那就是定生喜乐的定。所以前面一个定是一个初禅的定,后面一个定是指二禅的定。初禅的定所产生的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二禅的定所产生的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包括三禅、四禅,整个的禅定,都是寂静的喜乐。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

  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提要:

  ■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 修行难,难在内心有烦恼种子引生了对外境的迷惑

  ■ 魔王追求天乐,魔子魔孙追求人间的乐,都是五欲的乐

  ■ 假如人追求的快乐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乐,不能用凡夫观点来解说净土极乐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

  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我们天乐、禅乐、涅槃乐已经讲了好几天了。天乐是凡夫追求的乐,为什么凡夫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对凡夫的乐,迷惑得很,执着得很。追求快乐是每个众生的天性,世间人这种天性,就是流转生死的习性,为什么称为天性?因为他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已经养成牢固的习气了,今世一生下来就带有这种爱好,好像成了与生俱来的习性,这种习性又促使我们继续流转生死。而修行人呢?他要了脱生死,他在努力消除这种习性。所以说世间跟出世间是两条路线,它们是对立的。世俗人也有佛性,修行人也有佛性,佛性是相同的,因此世间上人的觉悟跟修行人的觉悟,有的方面表现是相同的,可是走的路线就两样了,一个是走生死流转的路,一个是走了脱生死的路。

  修行难,难在内心有烦恼种子

  引生了对外境的迷惑

  为什么修行难?为什么在生死苦海里不容易跳出来?都是由于内心的烦恼种子引生了对外面种种境的迷惑,而去追求五欲享受的快乐。一般来说,人世间上层的人觉悟会高一点,追求也高尚一点,可是他们仍然在迷茫之中。比如科学家研究到最后,往往就研究不下去了,因为他的觉悟有限,这时候他们很容易去信宗教。由此可见,宗教很容易被上层阶级所接受。人世间把宗教看成是思想的升华,可是信宗教的人最多升到天上,即使他们比普通人清高一点,仍然是在流转生死的范围里,因为他们贪图凡夫的快乐。

  魔王追求天乐,

  魔子魔孙追求人间的乐,都是五欲的乐

  凡夫的快乐,跟五欲享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五欲,凡夫就感到不快乐。魔王波旬虽然在天宫里,魔子魔孙却是在人间,他们都在追求五欲的快乐,魔王波旬是追求天上的快乐,魔子魔孙低级一点,是追求人间的快乐,不管怎么说,都是追求五欲的快乐。

  假如人追求的快乐

  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女孩子为什么爱美?因为她以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