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熱鬧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
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
爲什麼有人喜歡熱鬧?因爲心裏有貪欲: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喜歡色聲香味觸裏的熱鬧,實際上你是以貪色聲香味觸爲樂,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貪熱鬧的人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因爲受了迷惑所以貪熱鬧。
由菩提心而發歡喜心,
性質就不同,但也不要隨境飄動
但是另一面,假如你看見今天來聽法的人多,心裏發歡喜心,這就兩樣了。來的人是來聽法呀,又不是來搓麻將,跳迪斯科,你歡喜大家來聽法,這是菩提心啊,這跟迷于五欲而喜歡熱鬧的性質就不同了。即使如此,你也要保持心裏的寂靜,可以歡喜,但不要隨境飄動。初來聽法的人差不多都是世俗上的人,世俗氣很厲害,進了佛門還人聲嘈雜,嘻嘻哈哈,你心就不能投入進去,你只能停留在你菩提心的歡喜上,而不受他們影響。如果你也跟他們一起投進世俗的歡喜裏,那又不對了。寂靜的快樂,這是實在的;不寂靜的快樂,那是被色聲香味觸迷惑,起了貪欲煩惱的快樂,這是不實在的呢,你假如掉進去,後面的苦果就無窮。
寂靜是衆生的天性,
修行人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染汙了
唸佛的人都喜歡在佛堂裏唸佛,因爲佛堂裏沒有開電視、放音樂唱片,很寂靜。假如唸佛的人喜歡在最熱鬧的馬路上,邊看看街景邊唸佛,就再也唸不好了。社會上的人,有時候也喜歡到寺院裏去住兩天,因爲在外面煩死了,到寺院裏住住心可以安靜安靜,也是喜歡寂靜啊。聽說日本新蓋的房子,全有一個小間叫“禅室”,社會上這樣紛動、熱惱,心裏可煩了,一回家馬上到禅室裏修修禅定,所以喜歡寂靜是衆生的天性。喜歡在色聲香味觸裏熱鬧的人,全被色聲香味觸的灰塵染汙了。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淨,極其殊勝;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靜下去産生的喜
遠離了色聲香味觸,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淨、極其殊勝。佛法裏所有的快樂都屬于寂靜的快樂,我們常講法喜充滿,這個喜也是聽法以後心裏安靜下去産生的喜,也是寂靜的快樂。
我們辦的雜志,經常要去郵寄,聽郵局裏的人說:他們有時候心裏煩,看看我們的雜志,煩惱就下去了。所以現在人都喜歡看我們雜志,因爲起作用,看了就有效果。你們福鼎,看我們雜志的人也在增多,你們發菩提心的話,可以把我們的雜志送給親戚朋友,能帶給衆生極大利益,至少能夠消除他煩惱吧!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汙染的地方,
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提要:
■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所以稱“寂靜正法”
■ 佛門不寂靜是路線錯誤,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 要保持環境的安靜,說話不要大聲,遠離熱鬧,走寂靜的路
■ 弘法教育衆生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 寂靜稱寶,法寂靜稱法寶,僧寂靜稱僧寶
■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汙染的地方,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 初禅是“離生喜樂定”,二禅是“定生喜樂定”,初禅二禅産生的喜樂
都是寂靜的喜樂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
所以稱“寂靜正法”
凡是佛法裏講到的喜樂,我們修行人希望得到的喜樂,全是寂靜的樂。你們每天唸的經裏有一句話:寂靜正法我頂禮,使你趨向寂靜,使你去掉煩惱、遠離色聲香味觸,遠離欲惡不善法的就是正法。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所以叫寂靜正法。法是非常寶貴的,所以稱法寶,因此我對法寶要恭敬要頂禮。你得到了寂靜的快樂,這個樂就能使心定下去,就能使你得定。
佛門不寂靜是路線錯誤,
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現在還可以看到一點古時候傳下來的修行的痕迹,雖然這個地方根本就不寂靜,哪怕作爲一個裝飾,作爲一個書法。“寂靜”這兩個字還看得到。由此可見,佛門必須寂靜,如果佛門不寂靜,這是路線錯誤,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
說話不要大聲,遠離熱鬧,走寂靜的路
我們要使心寂靜,也離不開要使環境寂靜,因爲我們的個體跟周圍的環境是統一的,除非你修行已經達到大成就了。一般像我們這樣的修行,環境的吵吵鬧鬧,必然會影響我們心裏不能寂靜,所以你們要保持好這兒的環境寂靜,連說話都不能大聲,那樣你口業也容易清淨。凡是吵架,都是大聲吵,別說吵架,心裏怄氣,喉嚨就響了。
你們出門也要盡量到比較安靜的地方去,我年輕時喜歡走路,總算現在年老了,身體還抵得住。上海的淮海路很熱鬧,淮海路旁邊有一條長樂路,沒什麼車子,走的人也少。一般人都喜歡走熱鬧的馬路,看看街景也舒服,我就喜歡走長樂路,修行人就應該這樣。
弘法教育衆生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
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如果這個寺院經常講經說法,可是你一進去裏面鬧得很不寂靜,我看這個寺院也有問題。如果照佛陀的教導來教育,這個地方應該寂靜。即使有初來的人,也是少數,常來的人也會跟他們打招呼,“寺院裏要寂靜,聲音不要響。”他們一聽也就改正了。弘揚佛法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寂靜稱寶,法寂靜稱法寶,僧寂靜稱僧寶
還有一種,寺院從不講經說法,盡是趕經忏,還裝了話筒,吵得人家一進去就煩死了。是叁寶的地方,就應該是很寂靜的,除了講法以外基本上沒什麼聲音;法本身就是寂靜正法;僧衆哪有說閑話的?都是寂靜的,寂靜稱寶。如果這個地方一點不寂靜了,寶在哪裏啊?
還有的寺院,出家人只做個早晚功課,其他時間都不修行。而遊客特別多,變成一個旅遊場所,那些遊客最多去燒香抽簽。寺院內有樹有花,又有石凳石臺,那就坐下來打撲克牌吧,佛門的寂靜和清淨都被破壞了。等遊客都走了,山門關起來了,樹林裏只有鳥的叫聲了,也不一定寂靜,因爲寮房裏都在胡扯。你去了這種地方,你心裏的清淨和寂靜就破壞了。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汙染的地方,
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在佛門裏搞世俗法,把佛門變成世俗汙染的地方,不但要背極大的罪過,你自身的成就、佛門的清淨、正法的住世,也全被破壞了。
所以首先要通過環境的寂靜,然後你要心裏用功,要保持心裏的寂靜,非但不要起煩惱,而且還要經常止住妄念。如果你不這麼做,你每天修行修點啥呀?通過環境的寂靜,心就慢慢寂靜下去了,你得到寂靜的快樂,就容易心安,心安就容易入定。
初禅是“離生喜樂定”,二禅是“定生喜樂定”,
初禅二禅産生的喜樂都是寂靜的喜樂
初禅是離生喜樂定,離開了欲惡不善法的幹擾,你心就寂靜下去了,這個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定,前一個定是指初禅離生喜樂定的定。初禅的定你拿到了,在定中産生喜樂,那就是定生喜樂的定。所以前面一個定是一個初禅的定,後面一個定是指二禅的定。初禅的定所産生的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二禅的定所産生的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包括叁禅、四禅,整個的禅定,都是寂靜的喜樂。今天講到這裏。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9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
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提要:
■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 修行難,難在內心有煩惱種子引生了對外境的迷惑
■ 魔王追求天樂,魔子魔孫追求人間的樂,都是五欲的樂
■ 假如人追求的快樂沖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樂,不能用凡夫觀點來解說淨土極樂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
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我們天樂、禅樂、涅槃樂已經講了好幾天了。天樂是凡夫追求的樂,爲什麼凡夫不能了生死?因爲他們對凡夫的樂,迷惑得很,執著得很。追求快樂是每個衆生的天性,世間人這種天性,就是流轉生死的習性,爲什麼稱爲天性?因爲他無始以來生死流轉已經養成牢固的習氣了,今世一生下來就帶有這種愛好,好像成了與生俱來的習性,這種習性又促使我們繼續流轉生死。而修行人呢?他要了脫生死,他在努力消除這種習性。所以說世間跟出世間是兩條路線,它們是對立的。世俗人也有佛性,修行人也有佛性,佛性是相同的,因此世間上人的覺悟跟修行人的覺悟,有的方面表現是相同的,可是走的路線就兩樣了,一個是走生死流轉的路,一個是走了脫生死的路。
修行難,難在內心有煩惱種子
引生了對外境的迷惑
爲什麼修行難?爲什麼在生死苦海裏不容易跳出來?都是由于內心的煩惱種子引生了對外面種種境的迷惑,而去追求五欲享受的快樂。一般來說,人世間上層的人覺悟會高一點,追求也高尚一點,可是他們仍然在迷茫之中。比如科學家研究到最後,往往就研究不下去了,因爲他的覺悟有限,這時候他們很容易去信宗教。由此可見,宗教很容易被上層階級所接受。人世間把宗教看成是思想的升華,可是信宗教的人最多升到天上,即使他們比普通人清高一點,仍然是在流轉生死的範圍裏,因爲他們貪圖凡夫的快樂。
魔王追求天樂,
魔子魔孫追求人間的樂,都是五欲的樂
凡夫的快樂,跟五欲享受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五欲,凡夫就感到不快樂。魔王波旬雖然在天宮裏,魔子魔孫卻是在人間,他們都在追求五欲的快樂,魔王波旬是追求天上的快樂,魔子魔孫低級一點,是追求人間的快樂,不管怎麼說,都是追求五欲的快樂。
假如人追求的快樂
沖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女孩子爲什麼愛美?因爲她以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