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根子在烦恼里,
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提要:
■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达到般若智慧的波罗蜜,那六波罗蜜岂不成五波罗蜜了
■ 不要单方面照自己喜欢的去修,要照释迦佛教导去修,那么你这个好跟
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 赞己毁他必然会产生傲慢,受戒不学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 修行的成就是要证果成道,关键还在禅定里
■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根子在烦恼里,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达到般若智慧的波罗蜜,
那六波罗蜜岂不成五波罗蜜了
拿六波罗蜜来说,般若波罗蜜是在前面五个波罗蜜的基础上出生的,第五个就是禅定波罗蜜。假如你自作主张改变了,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得好,就是不肯修禅定,说我这样子照样能达到般若波罗蜜的圆满,那么六度岂不变成五度了?成佛是照佛法去修成佛的,你离开释迦佛的教导一步,你就不可能成就,就好比邪教*轮说:释迦佛不是最伟大的。他认为自己比佛还要伟大,那他只能成就一个他的大,不可能成佛。所以说,离开了佛法,随便你说的怎么好,那是你的好,而不是佛教的好。
不要单方面照自己喜欢的去修,要照释迦佛教导去修,
那么你这个好跟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同样道理,持戒持得好,可是不修禅定,这是戒持得好,而不是戒定慧的好。有些人说得很巧妙:只要戒持得好,戒里就有定就有慧。那么释迦佛何必还要你修定?何必讲四十九年法?每个人都有种习气,喜欢朝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讲,可是你这样讲到后来还是你的好,而不是释迦佛的好。要照释迦佛的道理讲,依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那么你这个好跟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赞己毁他必然会产生傲慢,受戒不学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宗派分家以后,都讲自己这宗派好,难免就带着贬抑别的宗派的思想。我们到底是凡夫众生,这样一搞必然会产生傲慢。明明是不圆满的,可是他不说自己不圆满的一面,只说自己好的方面,以此来吸引人。结果大家都变成只要自己这一个法,其他法都不要。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以及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全归纳在戒定慧里,已经够方便的了,可是这些人连戒定慧都不想搞全。
如今戒还经常有人提提,其实那些去受戒的人,是真的在受戒,还是举行一个仪式?受了戒有没有在学戒持戒?说起来,一受戒,身份就提高了,沙弥成比丘,沙弥尼成比丘尼,可是你不持戒,犯戒的品位也高了,下品犯戒变成中品犯戒、上品犯戒。但至少还有人提到戒吧!禅定就没人提了,说起来,“我又不是禅宗,我怎么学禅定?”禅宗可以不学,因为它是一个宗派,戒定慧里的定学你不能不学。以戒生定,以定发慧,这是修行的总纲,成就的关键是在定里,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目的是为了依戒生定;成佛要智慧圆满,你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修行的成就是要证果成道,关键还在禅定里
作为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想成就,成就是证果成道、证果,从初果开始,一直证到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到彼岸;成道,成的是菩提大道,也就是成佛,这叫成就呀。真正的成就,你必须戒定慧圆满才能成就,成就的关键还在禅定里。你不修禅定,你能成就吗?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
根子在烦恼里,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我们信佛总的来说是为了离苦得乐,离是离烦恼的苦,所谓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再加一个行苦。人生八苦只是一个现象,一个果报,根子是在烦恼里。你有烦恼,你是离不开人生八苦的。有烦恼必有生死流转,有烦恼必有八种苦。你即使生天也不外乎这几种苦,所以要离苦就必须要断烦恼,根子没有了,八苦的花也开不出来。得乐呢?是得禅定的乐。
这里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烦恼,你不可能得定的;如果你得定了,你在得定的时刻,你是没有烦恼的。这才是我们修行的路子,也是我们修行人的快乐。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
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提要:
■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观点,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 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一种是菩提大道
成佛的果报,这三种也是路同果不同
■ 外道得禅乐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观点,
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这儿讲禅乐,这是对我们佛教的修行人讲的。拿禅定来说,印度古时候的外道也修四禅八定,至于现在民间的气功、打坐、巫婆神汉之类,都不值一提。古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也有修出神通的,可是性质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叫路同果不同。最最主要的一点,他们不断烦恼,即使中国民间修道求仙想打开南天门的人,讲什么要断七情六欲,但他仍然离不开升天求快乐的欲。他们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
一种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报,这三种也是路同果不同
打个比方,佛门里的佛弟子都信佛,大家虽然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可也是路同果不同,因为每个人脑子里的观点不一样。一种人只是求福报,在佛门供养三宝,可是他不肯断烦恼,又不想听法,结果福报大了就生天,可是不可能证阿罗汉果。一种人不想再流转生死,他只发小乘心,只要证阿罗汉果,就达到目的了。还有一种人是发菩提心,他要成就佛道,要获得大觉大乐。成佛就是成的大觉,成佛的快乐称为大乐,所以菩提大道又叫大乐道。观点不同,路是同的:一种路只走了三分之一,他就不肯往前走了;一种走了三分之二,也不往前走了;最后一种人一直走到如来老家,结果也不同,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最后一种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报。
我这么分析,就说明白为什么路相同果不同,就因为发心不同。一个是只肯走短路;一个愿意走长一点;一个愿意走到底,行程不同,所以果报也不同。
外道得禅乐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修禅定,不管你修外道定,还是照佛的教导去修,都会有快乐。如果外道修禅定得不到快乐,他也不会这么迷啊。迷在外道里的人,因为他确实拿到好处了,确实得到快乐了。一得到快乐他就迷掉了,他认为这就是好,这样就能达到彻底究竟。即使有善知识想纠正一下他的路线,把他拖出来,也很难拖得动他,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
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外道修禅定的快乐,跟我们佛教禅定的快乐也有区别。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外道不彻底究竟,佛教的道路彻底究竟。你光是喊个口号,这么笼统地讲个题目,人家还是搞不懂,那他对你的信心也起不来。尤其是现在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你讲不清楚,他对你的讲法就生不起信心。所以越到末法时期,法越要讲清楚,要细细地讲,广大地讲,要讲到别人口服心服,这样佛法才能存在下去。现在有一种很不恰当的说法:末法时期越简单越好。这就促使佛法很快消亡。
在禅乐上内道外道也有区别,简单的说,外道求得禅乐,是为了享受这个快乐,所以这种乐里边包含着贪烦恼,也就是说,外道的禅乐还停留在有苦之乐里。而我们佛教修的禅乐,是寂静的乐,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烦恼断尽才叫寂静,烦恼一起来,满脑子的烦恼念头,心里还能够寂静吗?所以烦恼一活动,寂静就破坏了,只有把烦恼灭下去,寂静才能恢复。就好比病菌一活动,人的健康就破坏了,只有把病菌灭掉,人才慢慢恢复健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提要:
■ 寂静的乐在禅定里,禅定的定乐是在戒定慧的圆满里
■ 心不动就叫寂静,喜欢哄热闹的人说到底仍是喜欢寂静
■ 喜欢热闹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
■ 由菩提心而发欢喜心,这跟迷于五欲而喜欢热闹的性质就不同,
但也不要随境飘动
■ 寂静是众生的天性,修行人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染污了
■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法喜的喜,
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寂静的乐在禅定里,
禅定的定乐是在戒定慧的圆满里
你要想得到寂静的快乐,你必须在禅定中求,离开了禅定是不可能圆满的。如果可以圆满,佛何必说戒定慧啊?你说可以圆满,这是你说的圆满,而不是佛说的圆满。人的嘴巴最容易说错话、造口业。佛弟子应该要依教奉行,说话也要根据佛的原则说。
心不动就叫寂静,
喜欢哄热闹的人说到底仍是喜欢寂静
真正的寂静是在心里,心不动就叫寂静,心里寂静就是快乐。有人说,太寂寞了,怎么叫快乐?有人特别喜欢哄热闹,一到热闹的地方,东看西看,跟人打打招呼,哈哈笑笑,他认为热闹是快乐。如果热闹真是快乐,晚上你要睡觉了,人家热闹得不得了,你开始也兴奋,慢慢慢慢晚上睡不着了,你到底还快乐不快乐?睡不着的人很苦的啦。你就会说,“烦死了,你们别这么闹好不好?”你还是喜欢寂静。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