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根子在煩惱裏,

  得樂是得禅定的樂

  提要:

  ■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達到般若智慧的波羅蜜,那六波羅蜜豈不成五波羅蜜了

  ■ 不要單方面照自己喜歡的去修,要照釋迦佛教導去修,那麼你這個好跟

  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 贊己毀他必然會産生傲慢,受戒不學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 修行的成就是要證果成道,關鍵還在禅定裏

  ■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根子在煩惱裏,得樂是得禅定的樂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達到般若智慧的波羅蜜,

  那六波羅蜜豈不成五波羅蜜了

  拿六波羅蜜來說,般若波羅蜜是在前面五個波羅蜜的基礎上出生的,第五個就是禅定波羅蜜。假如你自作主張改變了,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得好,就是不肯修禅定,說我這樣子照樣能達到般若波羅蜜的圓滿,那麼六度豈不變成五度了?成佛是照佛法去修成佛的,你離開釋迦佛的教導一步,你就不可能成就,就好比邪教*輪說:釋迦佛不是最偉大的。他認爲自己比佛還要偉大,那他只能成就一個他的大,不可能成佛。所以說,離開了佛法,隨便你說的怎麼好,那是你的好,而不是佛教的好。

  不要單方面照自己喜歡的去修,要照釋迦佛教導去修,

  那麼你這個好跟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同樣道理,持戒持得好,可是不修禅定,這是戒持得好,而不是戒定慧的好。有些人說得很巧妙:只要戒持得好,戒裏就有定就有慧。那麼釋迦佛何必還要你修定?何必講四十九年法?每個人都有種習氣,喜歡朝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講,可是你這樣講到後來還是你的好,而不是釋迦佛的好。要照釋迦佛的道理講,依照釋迦佛的教導去修,那麼你這個好跟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贊己毀他必然會産生傲慢,受戒不學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宗派分家以後,都講自己這宗派好,難免就帶著貶抑別的宗派的思想。我們到底是凡夫衆生,這樣一搞必然會産生傲慢。明明是不圓滿的,可是他不說自己不圓滿的一面,只說自己好的方面,以此來吸引人。結果大家都變成只要自己這一個法,其他法都不要。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以及度衆生的善巧方便,全歸納在戒定慧裏,已經夠方便的了,可是這些人連戒定慧都不想搞全。

  如今戒還經常有人提提,其實那些去受戒的人,是真的在受戒,還是舉行一個儀式?受了戒有沒有在學戒持戒?說起來,一受戒,身份就提高了,沙彌成比丘,沙彌尼成比丘尼,可是你不持戒,犯戒的品位也高了,下品犯戒變成中品犯戒、上品犯戒。但至少還有人提到戒吧!禅定就沒人提了,說起來,“我又不是禅宗,我怎麼學禅定?”禅宗可以不學,因爲它是一個宗派,戒定慧裏的定學你不能不學。以戒生定,以定發慧,這是修行的總綱,成就的關鍵是在定裏,戒是爲修定打基礎的,目的是爲了依戒生定;成佛要智慧圓滿,你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修行的成就是要證果成道,關鍵還在禅定裏

  作爲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想成就,成就是證果成道、證果,從初果開始,一直證到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到彼岸;成道,成的是菩提大道,也就是成佛,這叫成就呀。真正的成就,你必須戒定慧圓滿才能成就,成就的關鍵還在禅定裏。你不修禅定,你能成就嗎?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

  根子在煩惱裏,得樂是得禅定的樂

  我們信佛總的來說是爲了離苦得樂,離是離煩惱的苦,所謂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再加一個行苦。人生八苦只是一個現象,一個果報,根子是在煩惱裏。你有煩惱,你是離不開人生八苦的。有煩惱必有生死流轉,有煩惱必有八種苦。你即使生天也不外乎這幾種苦,所以要離苦就必須要斷煩惱,根子沒有了,八苦的花也開不出來。得樂呢?是得禅定的樂。

  這裏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煩惱,你不可能得定的;如果你得定了,你在得定的時刻,你是沒有煩惱的。這才是我們修行的路子,也是我們修行人的快樂。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外道得的禅樂,仍是有苦之樂,

  佛教得的禅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提要:

  ■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觀點,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 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一種是菩提大道

  成佛的果報,這叁種也是路同果不同

  ■ 外道得禅樂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 外道得的禅樂,仍是有苦之樂,佛教得的禅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觀點,

  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這兒講禅樂,這是對我們佛教的修行人講的。拿禅定來說,印度古時候的外道也修四禅八定,至于現在民間的氣功、打坐、巫婆神漢之類,都不值一提。古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也有修出神通的,可是性質就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所以叫路同果不同。最最主要的一點,他們不斷煩惱,即使中國民間修道求仙想打開南天門的人,講什麼要斷七情六欲,但他仍然離不開升天求快樂的欲。他們這種觀點和做法,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

  一種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報,這叁種也是路同果不同

  打個比方,佛門裏的佛弟子都信佛,大家雖然是走在同一條路上,可也是路同果不同,因爲每個人腦子裏的觀點不一樣。一種人只是求福報,在佛門供養叁寶,可是他不肯斷煩惱,又不想聽法,結果福報大了就生天,可是不可能證阿羅漢果。一種人不想再流轉生死,他只發小乘心,只要證阿羅漢果,就達到目的了。還有一種人是發菩提心,他要成就佛道,要獲得大覺大樂。成佛就是成的大覺,成佛的快樂稱爲大樂,所以菩提大道又叫大樂道。觀點不同,路是同的:一種路只走了叁分之一,他就不肯往前走了;一種走了叁分之二,也不往前走了;最後一種人一直走到如來老家,結果也不同,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最後一種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報。

  我這麼分析,就說明白爲什麼路相同果不同,就因爲發心不同。一個是只肯走短路;一個願意走長一點;一個願意走到底,行程不同,所以果報也不同。

  外道得禅樂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修禅定,不管你修外道定,還是照佛的教導去修,都會有快樂。如果外道修禅定得不到快樂,他也不會這麼迷啊。迷在外道裏的人,因爲他確實拿到好處了,確實得到快樂了。一得到快樂他就迷掉了,他認爲這就是好,這樣就能達到徹底究竟。即使有善知識想糾正一下他的路線,把他拖出來,也很難拖得動他,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外道得的禅樂,仍是有苦之樂,

  佛教得的禅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外道修禅定的快樂,跟我們佛教禅定的快樂也有區別。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外道不徹底究竟,佛教的道路徹底究竟。你光是喊個口號,這麼籠統地講個題目,人家還是搞不懂,那他對你的信心也起不來。尤其是現在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你講不清楚,他對你的講法就生不起信心。所以越到末法時期,法越要講清楚,要細細地講,廣大地講,要講到別人口服心服,這樣佛法才能存在下去。現在有一種很不恰當的說法:末法時期越簡單越好。這就促使佛法很快消亡。

  在禅樂上內道外道也有區別,簡單的說,外道求得禅樂,是爲了享受這個快樂,所以這種樂裏邊包含著貪煩惱,也就是說,外道的禅樂還停留在有苦之樂裏。而我們佛教修的禅樂,是寂靜的樂,這個性質就不一樣了。煩惱斷盡才叫寂靜,煩惱一起來,滿腦子的煩惱念頭,心裏還能夠寂靜嗎?所以煩惱一活動,寂靜就破壞了,只有把煩惱滅下去,寂靜才能恢複。就好比病菌一活動,人的健康就破壞了,只有把病菌滅掉,人才慢慢恢複健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淨,極其殊勝;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靜下去産生的喜

  提要:

  ■ 寂靜的樂在禅定裏,禅定的定樂是在戒定慧的圓滿裏

  ■ 心不動就叫寂靜,喜歡哄熱鬧的人說到底仍是喜歡寂靜

  ■ 喜歡熱鬧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

  ■ 由菩提心而發歡喜心,這跟迷于五欲而喜歡熱鬧的性質就不同,

  但也不要隨境飄動

  ■ 寂靜是衆生的天性,修行人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染汙了

  ■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淨,極其殊勝;法喜的喜,

  也是心安靜下去産生的喜

  寂靜的樂在禅定裏,

  禅定的定樂是在戒定慧的圓滿裏

  你要想得到寂靜的快樂,你必須在禅定中求,離開了禅定是不可能圓滿的。如果可以圓滿,佛何必說戒定慧啊?你說可以圓滿,這是你說的圓滿,而不是佛說的圓滿。人的嘴巴最容易說錯話、造口業。佛弟子應該要依教奉行,說話也要根據佛的原則說。

  心不動就叫寂靜,

  喜歡哄熱鬧的人說到底仍是喜歡寂靜

  真正的寂靜是在心裏,心不動就叫寂靜,心裏寂靜就是快樂。有人說,太寂寞了,怎麼叫快樂?有人特別喜歡哄熱鬧,一到熱鬧的地方,東看西看,跟人打打招呼,哈哈笑笑,他認爲熱鬧是快樂。如果熱鬧真是快樂,晚上你要睡覺了,人家熱鬧得不得了,你開始也興奮,慢慢慢慢晚上睡不著了,你到底還快樂不快樂?睡不著的人很苦的啦。你就會說,“煩死了,你們別這麼鬧好不好?”你還是喜歡寂靜。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