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0~59)▪P4

  ..續本文上一頁,偏偏中國佛門從古以來充滿著玄虛,越是玄越是自我欣賞,越玄好像越高,跟釋迦佛的路線完全兩樣了。

  離開了欲就能得喜樂,

  先得喜樂後得定,因喜樂容易得定

  離生喜樂定,離開了欲惡不善法,也就排除了種種引起我們妄想煩惱的幹擾,那時你就會感到身輕心安,喜樂就産生了。喜樂這兩個字,排在定的前面,當你産生喜樂的時候,你還沒有得定,可是通過這個喜樂你就會得定,首先要有喜樂的心,使你心更能定得下去,因爲歡喜容易使心定。

  由修行的喜樂而得定,這是佛的教導,

  整天喊苦惱,這是人的愚癡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修離,一方面要修生,離是離欲惡不善法,生是培養喜樂。你一離開欲惡不善法,本身就會有喜樂,如果你再培養一下喜樂,那不是進步更快了嗎?由這樣一條路子你就進入了定。叁十七道品就是修的戒定慧,裏邊的七覺支是專門講修定的,七覺支裏就有一個喜覺支。昨天也跟你們講過,我們修的是離生喜樂定,而不是苦惱定。離生喜樂定這是佛的教導,一天到晚喊“苦惱苦惱”,這是人的愚癡。這些是講的初禅。

  要在離生喜樂定上出生定生喜樂定,進入二禅

  二禅的境界跟初禅不同了,它是從定中出生的,所以叫定生喜樂定。可是它是在初禅基礎上出生的,就好比二年級的學生比一年級學生水平高,但是二年級的水平必須要建立在一年級的基礎上,而不能跳過一年級,沒有一年級,就達不到二年級。

  假如你們問,進入二禅,裏邊有沒有初禅的喜樂?那就好比在問二年級的學生懂不懂一年級的課程?他本身就是具足一年級的水平,可是他不停留在一年級裏,他已經不執著這些東西了,也就是說這些他都已經成就了,不需要努力,這一切他都現成了。所以要明白,雖然二禅裏包括了初禅的喜樂,不過他不停留在初禅,離開了初禅不等于說他初禅的東西沒有了。

  二禅裏包括了初禅的喜樂,

  所以二禅的喜樂更微妙

  再打個比方,吃進去的東西都變成大便拉掉了,是不是沒作用了?即使變大便拉掉了,裏邊的營養沒有拉掉,吃進去東西都變成營養,已經遍布你全身了。所以二禅裏充滿了初禅的成就,這個成就就表現在他已經得到定了。初禅是通過離生喜樂才得到定的。而二禅呢?他得到初禅的定以後就産生了定的喜樂,所以就叫定生喜樂。當然這個喜樂比離生的喜樂還要微妙。

  比方人生了病,總想把病治好,就去看醫生吃藥,病就好起來。今天比昨天好,今天就比昨天快樂,明天比今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快樂。一方面病的痛苦減輕了,一方面自己覺得病在好起來,心裏非常高興。等到醫生說:“你好了,不用吃藥了。”他更高興了,這就好比是離生喜樂。可是病是好了,身體還是比較虛弱,跟正常人還是有點不同。等到身體完全恢複了,他就更加高興了,連前面“我病是好了,但還沒有恢複,身體還比較虛”,這個心理陰影也沒有了,完全是跟健康人一樣,這個時候喜樂跟前面的喜樂又不一樣。

  最辛苦路最長的是入初禅,以後的發展是定力

  越強,喜樂越殊勝,也越穩定

  當然從入初禅到二禅産生定生喜樂間還有一個過程,說到底,最辛苦路最長的就是初禅。初禅到二禅,二禅到叁禅,叁禅到四禅,跟入初禅比,時間不會太長,但也得有個過程。事物總要有個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就表現在你的定力越來越強,維持的時間越來越長,穩定性越來越好。當然喽,由這個定而生的喜樂也是越來越殊勝,越來越穩定。

  要在法喜充滿上修好喜樂,有了叁禅的離喜

  妙樂,才能得四禅的舍念清淨

  我們今天還在學初禅,連初禅都還不夠穩定,一會晴來一會雨,一會笑來一會哭,一會覺了一會迷。我們今天,修初禅也要求一個穩定,這是初禅境界上的穩定,那就要在離上修穩定:既然離開欲惡不善法了,不要再想它了。你們有的離家到我身邊七八年了,年紀又輕,在我這兒學法修行,老得非常慢,幾年過去了,看上去也不見得老。既然已經離開家,也離開了成家的念頭,那就要修好穩定。別哪一天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我快四十歲了,該成家了”,本來開太陽,變成陰天下雨了。穩不住你就定不住,那你這個定力就強不了。如果你有入定一秒鍾的定力,總希望能從一秒鍾提高到一分鍾、一個小時。所以在初禅的離上好好的下功夫,“生喜樂”,在法喜充滿上好好下功夫。等到了二禅,你已經有定的基礎了,再好好把這個定穩住,隨時隨刻都要培養自己的定,喜樂了更加定,定了更加喜樂,這是講二禅的過程。叁禅是離喜妙樂定,四禅是舍念清淨,明天再講。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們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樂,那跟信宗教有什麼區別?

  提要:

  ■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們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樂,

  那麼跟信宗教有什麼區別?

  ■ 宗教講“有”,佛教講“沒有”,區別就在這裏

  ■ 娑婆與淨土,一切皆性空,如果執著一個“有”,無論你往生到哪裏,

  全不是淨土

  ■ 講“有”衆生聽得進去,講“無”就聽不進去,《心經》講無眼耳鼻舌身

  意,人們就不好理解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

  如果我們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樂,那跟信宗教有什麼區別?

  世間上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求樂。世俗上人求的是人間的享樂,信宗教的人求的是天上的樂。我年輕時在溫州遇到一個女孩子,她精神上有點毛病,人家勸她信耶稣,說信耶稣能得救,所以她就常到教堂裏去祈禱,結果病也沒有好。後來又有人勸她到我這兒來聽聽佛法,我講的佛法比較通俗,而且講法時總是包含著心理上的開導,她聽了倒蠻有效果,後來就請我到她家裏去。我到她家不久,教友也來看她,見了面總要說幾句話,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爲信仰不同,我只好隨便說幾句,我說:你家房子這麼大,你的生活挺不錯。教友就說:這兒還不算快樂,咱們到了天堂,天堂裏更加快樂。所以說信宗教的人追求的是天上的快樂。我們一直說佛教比宗教偉大,佛教不是宗教,至少說不是要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假如我們什麼也不知道,總是祈求離開人間,去享受另外一個世界的快樂,那跟信宗教有什麼區別?

  宗教講“有”,佛教講“沒有”,區別就在這裏

  前幾年我們在福鼎九峰寺,宗教局領導也來看我們,聽了大家演講,他跟我說,“信宗教的求生天堂,信佛教的求到極樂世界,一樣的。”我就跟他說,不一樣。他不好理解,他就問我,“天堂也快樂,極樂世界也快樂,人活著的時候不可能到天堂去,也不可能到極樂世界去,全要等死了以後去,那不是一樣嗎?”要講出不一樣,這話可多了,我只好講幾句就算了,我說“宗教講有,佛教講沒有,區別就在這裏。”

  娑婆與淨土,一切皆性空,如果執著一個“有”,

  無論你往生到哪裏,全不是淨土

  宗教都是講有神有上帝有天堂。那麼佛教也講有佛有菩薩有極樂世界,也是講有啊。佛教講有,那是對剛進佛門的人,依照世間上的習慣講的,因爲對初信佛的人,你跟他講沒有,他不好理解。可是佛法講到徹底究竟圓滿,那就在般若智慧裏,我們唸的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就是般若智慧。你們唸過《心經》就知道,般若智慧就是講什麼都沒有。所謂娑婆世界,所謂淨土,從實質上講,一切皆性空。如果執著一個“有”,無論你死後往生到哪裏,全不是淨土。

  講“有”衆生聽得進去,講“無”就聽不進去,

  《心經》講無眼耳鼻舌身意,人們就不好理解

  但是你跟世間人講極樂世界好啊,極樂世界沒有苦,他聽得進去。講“有”聽得進去,講“無”就聽不進去,世間上人看《心經》,越看越糊塗。十幾年前蘇州有個地方請我去做報告,開講前先到辦公室休息一會兒,辦公室的人對我也很有禮貌,他拉出抽屜:“我現在也在看《心經》,可是我越看越糊塗,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心經》裏怎麼講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佛法不通過善知識的解說,人們不好理解。有些知識分子因爲有點文化,他不要善知識,他是自己看書,結果越看越矛盾。因爲書本是死的,善知識是活的,你有什麼問題,你朝著書本問,書會回答你嗎?你朝著善知識問,善知識可以開口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7

  

  宗教求天樂,佛弟子求禅樂,

  佛教修行的關鍵就在禅定

  提要:

  ■ 宗教求天樂,佛弟子求禅樂,佛教修行的關鍵就在禅定

  ■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圓滿了

  ■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無持無犯;不學法,也不可能從佛法中去悟

  ■ 不脫離圓滿,修行才會有保障,照末法時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極其渺茫

  ■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圓滿就不好。現在已經片面到只要一句,

  什麼都不要了

  ■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這個定律不可推翻,戒是爲定打基礎的,

  慧是從定中開發的

  宗教求天樂,佛弟子求禅樂,佛教修行的關鍵就在禅定

  既然佛教跟宗教不同,當然,佛教追求的快樂跟宗教也不同,宗教追求升天的快樂,稱爲天樂,我們佛弟子是求禅樂。很多年前我就聽一個信天主教的人說:天主教本來沒有禅定,現在也開始學禅定了。就拿禅定這一點來說,宗教就比不上佛教,因爲佛教有禅定,他們沒有禅定。所以說佛弟子不學禅定,不修禅定,這個佛弟子不大像樣,佛教修行的關鍵就在禅定。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圓滿了

  可是佛教傳到中國,分了宗派就分了家,逐漸逐漸連戒定慧也分了家。戒定慧是一個整體的叁方面,是不可分的,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怎麼能分家?分開來就不圓滿了,可法師即使知道這一點,往往修的時候還是分開來,一般就是照中國佛教分了宗派以後的傳統修。律宗特別重視戒律,把戒律搞得很清楚,在認真學戒持戒,這確實很好,現在要找到好好學戒持戒的地方已經不容易了,可惜大都不修禅定。那也只能戒成就,沒有定成就,沒有慧成就,還是不得解脫,也不得解脫知見,那怎麼成就法身?更談不上成就報身、化身了。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分了家就不圓滿了。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無持無犯;

  不學法,也不可能從佛法中去悟

  還有的喜歡坐禅,卻認爲受戒不受戒、持戒不持戒都沒關系,好像他有極高的境界,連戒都可以不要,經也不聽。還有的專講理論,如果你學過《俱舍論》,就會知道裏面的法相很細的,可是他不修禅定,有的也不持戒,好像他是迦葉尊者第二,可以無持無犯似的,成了空口說大話。

  不脫離圓滿,修行才會有保障,

  照末法時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極其渺茫

  所有這些做法都是不恰當的,至少每個宗派都要戒定慧具足,才能不脫離圓滿,修行才有保障。如果你是按照末法時期這種道路去修,你想成就那就很渺茫了。佛早就說過,末法時期修行證果成道的人極其稀少,不是不能證果成道,他是喜歡搞他這一套。既然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那當然沒希望了。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圓滿就不好。

  現在已經片面到只要一句,什麼都不要了

  如果一個道場持戒很清淨,大家都贊歎。這比不持戒、搞歪風邪氣,充滿名利思想的地方要好得多,可是從圓滿角度來看,戒定慧缺一就不圓滿。從前有人問:“我光持戒能不能成就?”善知識回答他:能成就。“我光修定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光聽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不過光持戒是戒成就,光修定是定成就,光聽法是聞慧成就,而不是戒定慧的成就。這是一個路線問題、方向問題。持戒好、修定好、求佛法理論精通也好,全都好,可是不圓滿就不好。佛教傳到中國從分宗派開始,越發展越片面,現在已經片面到只要一句,什麼都不要了,如果連一句都不要了,那就會在精舍裏搓麻將。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這個定律不可推翻,

  戒是爲定打基礎的,慧是從定中開發的

  戒定慧叁者不能缺一,以戒生定,以定發慧,這是修行不能推翻的定律。例如科學全要依照定律,你把定律推翻了,除非你是了不起的人,科學由你重新改寫。比方說,人吃下去飯經過消化,拉出來是大便,這個定律就能維持你活下去,你硬是要把它破壞,不吃飯想吃黃金,你還能活嗎?

  戒是爲定打基礎的,真正使我們成就的智慧,是從定出生的。我們從聽法聽到的智慧,那是後得智,也就是我們後天學到的,後得智的作用和目的是開發根本智。使我們了脫生死,脫離六道輪回,乃至行菩薩道成佛,那全靠根本智。所以以定發慧,這個慧是指根本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0~5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