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是這樣,那麼人間呢?一會兒這個做壽,一會兒孩子滿月,一會這個人死啦,一會那個結婚了,這些都會成爲我們修行人的幹擾。
不打破世俗觀念、世俗習氣,是不可能成就的
要想得到禅定的快樂,就必須要排除這些幹擾。要排除幹擾,你首先要觀念轉變,要轉變觀念就必須要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這些世俗的觀念、世俗的習氣、世俗的生活,你不打破,你是不可能成就的。可是世間人這些觀念從來沒轉變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4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5
世間是流轉法,出世間是出離法,
修行的目標是斷煩惱
提要:
■ 世間是流轉法,與出世間出離法是兩條路,未悟的人應該好好的學
■ 你用見聞覺知去分別,是世間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 佛菩薩沒有貪心,沒有分別心,即使有情緒上的表現,可是他沒有煩惱
■ 菩薩苦惱是悲心,衆生苦惱是煩惱,修行的目標是斷煩惱
■ 要檢查自己起心動念裏有沒有煩惱的成份,煩惱會毒死我們法身慧命
世間是流轉法,與出世間出離法是兩條路,
未悟的人應該好好的學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應該說是兩條道路,一是流轉法,一是出離法。世間法使我們六道輪回,出世間法使我們跳出輪回。有人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你把兩條道路說成相同,除非你有水平講得出道理來,否則還是別講的好。因爲你講不清楚,人家聽了就糊塗了,就不想修出世法了。比如你也吃飯,他也吃飯,一樣不一樣?你說一樣,要講出道理來,你說不一樣也要講出道理來。不要道理講不出來,老是爭來爭去浪費時間。所以沒有悟的人應該好好的學,不要話不投機就說“這是觀點不同”。
你用見聞覺知去分別,
是世間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都是因爲沒有悟,悟了你全講得通。拿吃飯來舉例子,你也吃飯他也吃飯,他眼睛看到的是飯,你吃進去的也是飯,一樣的,可是僅憑眼睛看、嘴巴嘗,你是悟不了的,因爲這些都是見聞覺知,都是世間法,這是世間上的悟。修行人的悟在心裏,不憑眼睛。當然,佛法離不開世間上的覺悟,可是,世間上的覺悟僅僅是一個基礎、一個工具、一個出發點,如果世間上的覺悟徹底、究竟、圓滿,能使你了脫生死,那何用佛法呢?
佛菩薩沒有貪心,沒有分別心,
即使有情緒上的表現,可是他沒有煩惱
從表面看大家都吃飯,連菩薩也吃飯,釋迦佛也吃飯,可是心裏就不一樣了,凡夫吃飯有貪心,佛菩薩吃飯沒貪心。世間上的人有時候跟修行人非但不一樣,而且還相反,凡夫吃東西有分別心:今天這個菜好吃,那個菜不好吃。修行成就的人吃東西有沒有味道上的感覺?有感覺。因爲他舌頭上照樣有味覺神經,可是他沒有分別心。修行人也會知道肚子餓,吃了飯也會覺得飽了,可就那麼一點生活需要上的感覺,他沒有在分別上去起貪心、瞋心。比如說,今天的飯煮得半生半熟很難吃,你一吃到這個飯,心裏就不高興,冒火了,嘴巴裏嘀嘀咕咕,或者罵上幾句才痛快。修行人呢?也會有這種感覺,他即使有情緒上的表現,可是他沒有煩惱。
菩薩苦惱是悲心,衆生苦惱是煩惱,
修行的目標是斷煩惱
我今天早晨在想,佛有沒有苦惱,有沒有悲哀?應該也有吧?我曾聽法師在講《法滅盡經》時說過:“佛在世,許多魔王來幹擾佛法,佛不怕。最後魔說:如來滅後,我現出家身,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破壞你的法,滅你的法。釋迦佛說:這樣我拿你沒辦法。世尊流下了眼淚,很痛苦。”
因爲即使成了佛,也還有這個身體在。比如證了阿羅漢果就已經進入涅槃了,可是他還有這個身體,這種涅槃叫有余涅槃。等到身體也沒有了,比如火化了,那個時候就叫無余涅槃。
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證了阿羅漢果,還是有這個皮肉的四大所成的身體,還是有心理情緒,可是這顆心就與凡夫的心不一樣,活動性質也不一樣,活動的成分也不一樣。同樣是快樂,快樂也不一樣,同樣是悲哀,悲哀也不一樣。歸根結底,一個有煩惱一個沒煩惱。所以連苦惱還要分分清,衆生苦惱是煩惱,菩薩苦惱是悲心。釋迦佛聽到魔王波旬發惡願要把佛法滅盡,釋迦佛也會苦惱,可是這個苦惱裏沒有煩惱。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木瓜一樣,修行只有一個目標——斷盡煩惱。
要檢查自己起心動念裏有沒有煩惱的成份,
煩惱會毒死我們法身慧命
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刻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裏有沒有煩惱的成分。煩惱是毒,心當然要活動,情緒當然會産生,沒有毒就沒有關系,有毒就會把你的法身慧命毒死。我們要證阿羅漢果,也是這條路線,修禅定要入定也是這條路線,這條路線就是——排除煩惱、排除幹擾。排除煩惱就是排除對我們成就不利的種種毒素。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4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5
禅樂來自煩惱的排除,非從外得,
它本來就在你那裏
提要:
■ 禅樂來自煩惱的排除,非從外得,它本來就在你那裏
■ 排除了人間的喜樂以後,得到的禅定的喜樂,是修出離法得到的喜樂
■ 爲什麼修行的喜樂在我們身上留不住,因爲世間上的喜樂總想把你拖住
■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這一邊,就會永遠流轉生死
■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樂,佛法的快樂是覺悟的快樂
■ 聽法不要受妄想的幹擾,一打妄想,聽法的快樂就漏掉了
禅樂來自煩惱的排除,
非從外得,它本來就在你那裏
快樂在哪裏?你把煩惱排除了以後就會快樂。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了,或者有一分鍾你得到了,你會說,“我得到禅樂啦。”你說的“得到”,實際上無所謂得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這個快樂你本來就有的,就因爲受了幹擾,才體會不到,等到幹擾排除了,這個快樂自然就有,它本來就在你那裏。
排除了人間的喜樂以後,得到的禅定的喜樂,是修出離法得到的喜樂
所以初禅要離欲惡不善法,離就是排除。你排除了幹擾,自然就會有喜樂産生,産生了喜樂,你才能入定,這個定,就叫“離生喜樂定”。所以我們入定要從喜樂得,這個喜樂是排除了人世間的喜樂以後,得到的禅定的喜樂,也就是修出離法得到的喜樂。
爲什麼修行的喜樂在我們身上留不住,
因爲世間上的喜樂總想把你拖住
今天別說是不修行的人,就連我們修行人,乃至修禅定的人,這個喜樂是不是真正拿到了?說你一點沒有拿到也不見得,說你拿到了,可一會就沒了,真好像閃電一樣,爲什麼喜樂在我們身上留不住?因爲有幹擾。
你又愛好修禅定的喜樂,又愛好世俗的喜樂,結果兩面都有意見。世間上的喜樂說:你本來跟我蠻合得來,你今天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你就從我這裏跑掉了,你平時這麼喜歡打牌,一修禅定你就不摸麻將牌了。世間上的一切都希望你一直保持在世間的喜樂上,包括世間上的財物、世間上的觀點,都想把你拖住。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這一邊,
就會永遠流轉生死
可是因爲你過去世還有些善根,你又來到修行場所。你這次來到我們這兒,我和我的學生們看見你來了,也想把你留住,“你就別回去了,你看我們這兒多歡迎你啊!跟你多有感情啊!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不要退菩提心呀。”兩邊都拖你,你兩面不討好,這個日子難過啊。
有些人就退心了:幹脆我就走世間這條路吧,反正流轉生死也不知道幾千幾萬次了,再流轉一次也沒關系。還有些人想法就不同,本來說住幾天看看,後來改爲小住叁個月,慢慢再住下去,決定長住叁年。到了叁年又改爲五年,五年滿了,可又舍不得走了。那麼十年吧,等到十年又想想:不拿到阿羅漢果,枉來人間走一趟,所以又不走了。這也叫一邊倒,就看你倒向哪一邊!不倒向般若彼岸這一邊,你就會永遠生死流轉。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樂,
佛法的快樂是覺悟的快樂
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包括我們所有的感受、情緒,當然也包括快樂和苦惱,全要分分清楚。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樂,是求佛法上的快樂。佛法上的快樂就是覺悟的快樂、智慧的快樂。你要想得到這種快樂,就必須要排除幹擾。
聽法不要受妄想的幹擾,一打妄想,
聽法的快樂就漏掉了
聽法也要排除幹擾,聽法誰也沒有來幹擾你,是你自己幹擾自己呀。爲什麼有人聽法聽不出歡喜心來?因爲他在打妄想。一打妄想,聽法的快樂就漏掉了。就好比我小時候,媽養了幾只雞。有一只雞歪嘴巴,別的雞都搶米吃,它啄的米差不多都從嘴巴裏漏掉了。別的雞都吃飽了,這只歪嘴巴雞可憐,沒吃到幾粒米。你們聽法打妄想,就是歪嘴巴雞吃米。(衆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4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5
修禅定一定要離開欲惡
不善法的幹擾
提要:
■ 修禅定要離開欲惡不善法的幹擾
■ 打妄想累了,還會有迷迷糊糊的細妄想,即使妄想過後忘了,這個習氣還是
存在
■ 外道把幻覺當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達到心一境性——心裏只有
一個境
■ 觀是通過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現出來的境,才是最清澈,一點幹擾都沒有
■ 入定後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處處可以辨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細妄想細昏沈的出現和發展,會使定境消失,禅定越往前走,濾得越幹淨
修禅定要離開欲惡不善法的幹擾
我們修禅定要排除幹擾,要離欲、惡、不善法,一切不善法全要離開,這還是粗相。修行實際上並不難,難在我們現在連粗的東西都離不開。妄想有粗妄想細妄想,昏沈也有粗昏沈細昏沈,一般人體會不到,禅定修得久了,慢慢你就會體會到。
打妄想累了,還會有迷迷糊糊的細妄想,
即使妄想過後忘了,這個習氣還是存在
假如一個人妄想很粗,越打妄想越是精神,那當然不會昏沈了。假如身體疲勞了,或者打打妄想有點累了,這時粗妄想沒了,人已經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裏面還有迷迷糊糊的妄想,這就是細妄想。即使你感覺不到,它也會自動轉下去的,這就是習氣。哪怕你這種迷迷糊糊的細妄想過後忘了,這個習氣還是存在。
外道把幻覺當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
達到心一境性——心裏只有一個境
禅定修到後來,妄想慢慢少了,自己也感覺不到了,這時候就容易出境界,因爲幹擾沒有了。出不了境界都是因爲幹擾的關系。境界不是幻覺。有些人說自己有什麼境界什麼境界,聽下來全是幻覺。幻覺,外道說是出功能,他們看成是境界,實際上是出偏差了。
我們所說的境界要你觀的境自己現出來,觀什麼境就要現什麼境,而且現得一點沒錯。如果你觀蔚藍色天空,結果蔚藍色天空現出兩只鳥,或者出現兩朵白雲,這是幻覺;觀明月,結果現出了太陽,這也是幻覺。如果觀明月現出來一尊觀世音菩薩,這也是對你的幹擾,所以禅宗有句話:魔來斬魔,佛來斬佛,因爲是幹擾。修禅的目的就是達到心一境性——心裏只有一個境。
觀是通過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現出來的境,
才是最清澈,一點幹擾都沒有
在境界中現出來的明月,跟你觀出來的性質兩樣,觀出來的是你通過心理想象力的作用想出來的,所以叫觀想。這是你的練習階段不能算數,要現出來才算數。同樣的明月,現出來的明月比你用眼睛看到的還要清澈,因爲我們看明月時有幹擾的,一個,你自身的視力不太好,還有一個,天空有霧、有汙染,你也會看不清。只有你現出來的境,那才是一點幹擾都沒有,那才清楚。
入定後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處處可以
辨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假如是頭一次現出來,往往時間很短,這是你把妄想排除了,心就定下去了,這時出的境界就是定境。這時完全看不出你有昏沈,表面看,你頭也沒有低下去。修禅定,只要頭稍微低一點,就知道這個人開始昏沈了。頭低下去了,那是大昏沈,等到有呼噜聲,那已經睡著了。醒得快的,還算有點功夫,總比口水流得很長還醒不過來好得多。(衆笑)所以處處都可以辨別自己的功夫,修行人有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的。
細妄想細昏沈的出現和發展,會使定境消失,
禅定越往前走,濾得越幹淨
定境出現的時候,你沒有粗妄想,粗昏沈,是不是有細妄想、細昏沈?至少細昏沈還是有的,你自己感覺不到,除非你修行經驗真的很豐富,才能感覺到。如果沒有細昏沈,你現出來的境不會那麼短,一下子就過去了。因爲細昏沈在發展,慢慢變了粗昏沈,或者細妄想變了粗妄想,所以境界就沒了。這就等于你雖然出現了境界,可幹擾沒有濾幹淨,所以禅定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越往前走,濾得越幹淨。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40~4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