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5
佛門裏的“苦惱人”,都是因爲得不
到法上的覺悟與喜樂,所以
離開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提要:
■ 排除了欲惡不善法的幹擾後,還必須通過喜樂才能入定
■ 蒙蔽喜樂的就是苦惱,苦惱退一層,喜樂就明顯一層
■ 佛門裏的“苦惱人”,都是因爲得不到法上的覺悟與喜樂,所以離開了佛
法就成了外道
■ 佛講苦谛是要我們“知苦思斷集”。不想斷煩惱,老是想苦惱,這是路線
錯誤
■ 善知識指導,要具足正確的理論和修行經驗
■ 如今衆生的心態和煩惱習氣,跟古代人大不一樣了,讓衆生自己去悟,可能
不會悟得這麼快
排除了欲惡不善法的幹擾後,
還必須通過喜樂才能入定
要進初禅必須排除這些幹擾,排除了這些幹擾,離開入定的距離雖然很短,可是這中間還有過去的種子在幹擾,所以你必須通過喜樂才能入定。有人說:“排除幹擾了,喜樂自然會産生,爲什麼說還要通過喜樂呢?”因爲我們長期流轉生死的過程中,尤其是今天末法時期的衆生,乃至進了佛門也接受了許多不正確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幹擾我們産生喜樂的種子。既然有這個種子,它必然會發生作用。這種作用平時基本上看不到的,只是在應該産生喜樂的時候,往往使喜樂産生得不明顯,好像被什麼東西蒙蔽住了,一下子沖不破。
蒙蔽喜樂的就是苦惱,
苦惱退一層,喜樂就明顯一層
那麼蒙蔽喜樂的到底是什麼?就是苦惱。你苦惱養成習慣了,喜樂出生得就慢,你把蒙蔽喜樂的苦惱退掉一層,喜樂就會明朗一層,退掉兩層,明朗兩層,所以你必須努力産生喜樂才能入定。
佛門裏的“苦惱人”,都是因爲得不到法上
的覺悟與喜樂,所以離開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說一句容易明白的話:如果你腦子裏一直在想:“我是苦惱人。”那你永遠也入不了定。假如得定的話,這是假如,也不過是枯定。枯定是外道定,開不了智慧的。無想定就是枯定,它把念頭全止住,什麼都不想,也很舒服,可是這種舒服不是我們所走的出世間定的舒服。我們今天講的喜樂是覺悟的喜樂、法上的喜樂、智慧的喜樂,這是靠我們的智慧和法上的覺悟去排除幹擾而來的。所以離開了佛法,不管你修什麼,全是外道,哪怕你在佛門裏,也是佛門裏的外道。
佛講苦谛是要我們“知苦思斷集”。
不想斷煩惱,老是想苦惱,這是路線錯誤
“離生喜樂”,“離”必須離開幹擾,“生”,喜樂就産生了,但是産生的東西總是大打折扣,這是因爲我們老是在想苦惱。佛當初講苦谛並不是叫我們沈溺在苦惱裏,而是叫我們去研究苦的根源在哪裏。苦的根源是煩惱,叫我們觀苦是讓我們斷煩惱。而現在的人變了樣,天天叫“娑婆世界苦啊,我是苦惱人啊!”卻不斷煩惱,沈溺在苦裏,苦上加苦,這條路線是錯誤的。拿求往生的人來說,沒有喜樂,能不能一心不亂我不敢說,就算入了一個苦惱的一心不亂,你能下品下生,還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
善知識指導,要具足正確的理論和修行經驗
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要在修行路上天天歡歡喜喜。我這些都是修行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話,修行路線錯了,你連初果都證不到,怎麼進入涅槃?所以修行必須要有善知識來指導。這位善知識非但要在修行理論上通達,他本身還要具足修行的功德,否則他是講不出修行的經驗來的。
如今衆生的心態和煩惱習氣,跟古代人大不一樣了,
讓衆生自己去悟,可能不會悟得這麼快
而且修行經驗又有時代的特點,每個時代的衆生有每個時代的心態、有每個時代的煩惱,所以末法時期真正的善知識還要具足末法時期修行的經驗。也就是說你把古代的大德、高僧修行的境界講給末法時期衆生聽,可能不適用。今天衆生的心跟古時候衆生的心不一樣,煩惱習氣也不一樣,修行路上種種障礙、形形色色可能也不一樣。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經驗確實是寶,可是現在人用不上,用不上就不起作用,只能供欣賞欣賞。現在的修行人習氣煩惱重了,花樣也多了,這些煩惱習氣,古時候人還沒有咧。對于末法時期衆生這些煩惱習氣,善知識要給他們一一理清楚,要非常細致地作指導。如果靠衆生自己去悟,可能不會悟得這麼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5
在法義上得到喜樂,其味無窮,
喜樂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提要:
■ 修行人的快樂是戒定慧的快樂,而不是世俗的快樂
■ 誦經心要在法義上,不要把唸改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義上
■ 在法義上得到喜樂,其味無窮,喜樂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頭,仍然不得定,以執著心去追求,也
不會開悟
修行人的快樂是戒定慧的快樂,
而不是世俗的快樂
我們要整天生活在修行人的快樂中,要法喜充滿,不被世俗上的種種快樂拖過去。一旦被這些快樂所幹擾,你肯定會打妄想的,即使兩只腳沒動,心裏也在動了。
修行的快樂就是戒定慧的快樂。戒,七衆弟子各有各的戒,在這裏就要遵守這裏的規章製度,並以遵守製度爲你的快樂。定,以修禅定爲自己的快樂。慧,以聽法爲自己的快樂。起心動念要多想想法義,以及法對我們的啓發和教導,少打妄想。
誦經心要在法義上,不要把唸改成唱,
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義上
唸經最好看著字唸,如果你背得出來,閉著眼睛唸也可以,但是心一定要在法義上。不要把唸變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義上。現在所以唱唸特別流行,因爲人們都喜歡唱,而且有一種好聽的借口,“我又不是唱歌,是唱唸呀!”其實他是把唱唸當作唱歌。
實際上唱的時間越長,心越不容易在法義上,因爲你的心沒有這麼強的攝持力,法義早就飄掉了。這還是指修行人,至于法義不懂、佛法也不懂的,那更不談了。比如說,你唱五個字,時間不長,唱完了,下面五個字又上來了,法義又不同了,你的心就轉到下面五個字的法義上,這樣你心還會抓得住。如果時間拖得太長了,你心就抓不住了。比如你們唸到“菩薩摩诃薩”,接下去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麼你的心又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了。如果“菩薩摩诃薩”唱了很長時間,後面又沒有內容跟上去,心很容易飄掉的,因爲衆生有妄想的習氣。假如拖出別的聲音來了,這個別的聲音有什麼法義呢?比如唸“菩薩摩诃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有這個法義。“摩啊——”經書上沒有“啊”這個字,沒有任何意義。一會兒又來“摩啊——”,心早就飄掉了。只是求一個好聽,拉一個調,修行離譜了。
在法義上得到喜樂,
其味無窮,喜樂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誦經看著字,心在法義上,心就不容易打妄想,這樣會得到極大利益。想想這個法義真好,很有味道,你就産生了喜樂,這個喜樂就是法樂,這是智慧的喜樂、覺悟的喜樂。不斷充實,到後來喜樂養成習氣了,你就容易得定了,所以喜樂這一面也要培養。
由喜樂得定,叫離生喜樂定。不離開貪瞋癡煩惱,就離不開苦惱,你想入定除非入的是“苦惱定”!沒有這個定!排除了幹擾,天天在法上歡歡喜喜,不得定你也在定中,因爲你心定了。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頭,
仍然不得定,以執著心去追求,也不會開悟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是你去抓來的,而且出生的時候你還不知道。真正得定的時候,一切都要舍掉的。我們講初禅不能講得這麼高,但是應該知道,四禅裏成就的成分,初禅裏已經起來了。四禅叫舍念清淨定,如果你知道“我得定了”,你沒有舍掉我得定的念頭,那時仍然沒有得定。
修行人的成就只能感受,不能追求,追求是永遠也追求不到的。從前我在蘇州,有個學生從前是學氣功的,學了佛法以後路線也沒走對,自己看了好多書,頂什麼用?有一天跟我說:“老師,我要在叁個月之內開悟。”我說“你叁年也開不了悟。”以執著心去求,你還悟什麼呀?今天講到這裏。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6
修行人入諸禅定,而受寂靜之樂
提要:
■ 修行人入諸禅定,而受寂靜之樂
■ 既能接引衆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響,猶如蓮花一塵不染
■ 魔道當世,更要如法修行,正法將滅,更要發菩提心
■ 發菩提心就要替後世衆生著想,不要專替自己考慮
■ 證阿羅漢果好,但不能養成不度衆生的習氣
修行人入諸禅定,而受寂靜之樂
“禅樂,修行人入諸禅定,而受寂靜之樂”,“受”,就是感受。我們感受到快樂就認爲是享受,可是修行人的快樂跟世間人的快樂不同,修行人求的是寂靜的快樂,經書裏也都是這樣說的,離開了這個原則,那他還沒有走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是初進佛門的人,那還可以理解,因爲他剛在學,剛在接受教育;如果進佛門很久了,他還沒有走上寂靜的路,這個人實在不夠資格稱爲修行人,因爲他修行的路線有問題。修行人只有一條路,就是寂靜,只有寂靜才能清淨。佛門修行就是修寂靜,不寂靜不是佛門的路。在佛門裏邊吃喝玩樂,爲名爲利,搞歪風邪氣,既不寂靜也不清淨。
既能接引衆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響,
猶如蓮花一塵不染
現在每個叢林、每個寺院,爲了要攝持引導衆生,都歡迎善男信女以及遊客來燒香拜佛。他們能進佛門當然是好,我們不可能對他們要求很高,尤其現在是末法時期,你要求高,老是唬起了臉訓話,他們難以適應,一不高興,以後不來了。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也不得不放寬…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0~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