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

  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

  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提要:

  ■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

  法就成了外道

  ■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

  错误

  ■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

  不会悟得这么快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

  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要进初禅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了这些干扰,离开入定的距离虽然很短,可是这中间还有过去的种子在干扰,所以你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有人说:“排除干扰了,喜乐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说还要通过喜乐呢?”因为我们长期流转生死的过程中,尤其是今天末法时期的众生,乃至进了佛门也接受了许多不正确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干扰我们产生喜乐的种子。既然有这个种子,它必然会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平时基本上看不到的,只是在应该产生喜乐的时候,往往使喜乐产生得不明显,好像被什么东西蒙蔽住了,一下子冲不破。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

  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那么蒙蔽喜乐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苦恼。你苦恼养成习惯了,喜乐出生得就慢,你把蒙蔽喜乐的苦恼退掉一层,喜乐就会明朗一层,退掉两层,明朗两层,所以你必须努力产生喜乐才能入定。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

  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说一句容易明白的话:如果你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苦恼人。”那你永远也入不了定。假如得定的话,这是假如,也不过是枯定。枯定是外道定,开不了智慧的。无想定就是枯定,它把念头全止住,什么都不想,也很舒服,可是这种舒服不是我们所走的出世间定的舒服。我们今天讲的喜乐是觉悟的喜乐、法上的喜乐、智慧的喜乐,这是靠我们的智慧和法上的觉悟去排除干扰而来的。所以离开了佛法,不管你修什么,全是外道,哪怕你在佛门里,也是佛门里的外道。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

  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错误

  “离生喜乐”,“离”必须离开干扰,“生”,喜乐就产生了,但是产生的东西总是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我们老是在想苦恼。佛当初讲苦谛并不是叫我们沉溺在苦恼里,而是叫我们去研究苦的根源在哪里。苦的根源是烦恼,叫我们观苦是让我们断烦恼。而现在的人变了样,天天叫“娑婆世界苦啊,我是苦恼人啊!”却不断烦恼,沉溺在苦里,苦上加苦,这条路线是错误的。拿求往生的人来说,没有喜乐,能不能一心不乱我不敢说,就算入了一个苦恼的一心不乱,你能下品下生,还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在修行路上天天欢欢喜喜。我这些都是修行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话,修行路线错了,你连初果都证不到,怎么进入涅槃?所以修行必须要有善知识来指导。这位善知识非但要在修行理论上通达,他本身还要具足修行的功德,否则他是讲不出修行的经验来的。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

  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而且修行经验又有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众生有每个时代的心态、有每个时代的烦恼,所以末法时期真正的善知识还要具足末法时期修行的经验。也就是说你把古代的大德、高僧修行的境界讲给末法时期众生听,可能不适用。今天众生的心跟古时候众生的心不一样,烦恼习气也不一样,修行路上种种障碍、形形色色可能也不一样。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经验确实是宝,可是现在人用不上,用不上就不起作用,只能供欣赏欣赏。现在的修行人习气烦恼重了,花样也多了,这些烦恼习气,古时候人还没有咧。对于末法时期众生这些烦恼习气,善知识要给他们一一理清楚,要非常细致地作指导。如果靠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

  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提要:

  ■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

  不会开悟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

  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我们要整天生活在修行人的快乐中,要法喜充满,不被世俗上的种种快乐拖过去。一旦被这些快乐所干扰,你肯定会打妄想的,即使两只脚没动,心里也在动了。

  修行的快乐就是戒定慧的快乐。戒,七众弟子各有各的戒,在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并以遵守制度为你的快乐。定,以修禅定为自己的快乐。慧,以听法为自己的快乐。起心动念要多想想法义,以及法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少打妄想。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

  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唸经最好看着字唸,如果你背得出来,闭着眼睛唸也可以,但是心一定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变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现在所以唱唸特别流行,因为人们都喜欢唱,而且有一种好听的借口,“我又不是唱歌,是唱唸呀!”其实他是把唱唸当作唱歌。

  实际上唱的时间越长,心越不容易在法义上,因为你的心没有这么强的摄持力,法义早就飘掉了。这还是指修行人,至于法义不懂、佛法也不懂的,那更不谈了。比如说,你唱五个字,时间不长,唱完了,下面五个字又上来了,法义又不同了,你的心就转到下面五个字的法义上,这样你心还会抓得住。如果时间拖得太长了,你心就抓不住了。比如你们唸到“菩萨摩诃萨”,接下去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你的心又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了。如果“菩萨摩诃萨”唱了很长时间,后面又没有内容跟上去,心很容易飘掉的,因为众生有妄想的习气。假如拖出别的声音来了,这个别的声音有什么法义呢?比如唸“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有这个法义。“摩啊——”经书上没有“啊”这个字,没有任何意义。一会儿又来“摩啊——”,心早就飘掉了。只是求一个好听,拉一个调,修行离谱了。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

  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诵经看着字,心在法义上,心就不容易打妄想,这样会得到极大利益。想想这个法义真好,很有味道,你就产生了喜乐,这个喜乐就是法乐,这是智慧的喜乐、觉悟的喜乐。不断充实,到后来喜乐养成习气了,你就容易得定了,所以喜乐这一面也要培养。

  由喜乐得定,叫离生喜乐定。不离开贪瞋痴烦恼,就离不开苦恼,你想入定除非入的是“苦恼定”!没有这个定!排除了干扰,天天在法上欢欢喜喜,不得定你也在定中,因为你心定了。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

  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不会开悟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是你去抓来的,而且出生的时候你还不知道。真正得定的时候,一切都要舍掉的。我们讲初禅不能讲得这么高,但是应该知道,四禅里成就的成分,初禅里已经起来了。四禅叫舍念清净定,如果你知道“我得定了”,你没有舍掉我得定的念头,那时仍然没有得定。

  修行人的成就只能感受,不能追求,追求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从前我在苏州,有个学生从前是学气功的,学了佛法以后路线也没走对,自己看了好多书,顶什么用?有一天跟我说:“老师,我要在三个月之内开悟。”我说“你三年也开不了悟。”以执着心去求,你还悟什么呀?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提要:

  ■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 证阿罗汉果好,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禅乐,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受”,就是感受。我们感受到快乐就认为是享受,可是修行人的快乐跟世间人的快乐不同,修行人求的是寂静的快乐,经书里也都是这样说的,离开了这个原则,那他还没有走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是初进佛门的人,那还可以理解,因为他刚在学,刚在接受教育;如果进佛门很久了,他还没有走上寂静的路,这个人实在不够资格称为修行人,因为他修行的路线有问题。修行人只有一条路,就是寂静,只有寂静才能清净。佛门修行就是修寂静,不寂静不是佛门的路。在佛门里边吃喝玩乐,为名为利,搞歪风邪气,既不寂静也不清净。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

  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现在每个丛林、每个寺院,为了要摄持引导众生,都欢迎善男信女以及游客来烧香拜佛。他们能进佛门当然是好,我们不可能对他们要求很高,尤其现在是末法时期,你要求高,老是唬起了脸训话,他们难以适应,一不高兴,以后不来了。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得不放宽…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