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点,使他们发个欢喜心。可是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转,不能受他们影响。一个修行人,如果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的影响,那他确实在修行,而且将来能修成像莲花那样一尘不染。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
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我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讲怎么修行,因为我们今天时代不同,情况也两样了。拿过去来说,善知识很多,每个寺院都还有修行的气象,还有很多很多清净如法的修行人在摄持引导众生。有少部分人为了自己快快成就,什么事情也不干,一门心思闭关用功。只要你表现好,肯修行,度众生的事情就让我来忙吧,你自己好好成就吧,这也是成人之美。
可今天是五欲泛滥的时代,外道魔道当世,各种邪知邪见充满佛门,正法几乎快要灭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但自己内心要非常清净,还要天天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是修大乘法门的人。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个人修行的成就而讨厌、排斥初进佛门的人,以及那些来参观的游客,或者因为怕烦,干脆关起门来修,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看问题要辩证,要客观,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
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佛法的明灯灭了,以后的亲人怎么办?没有佛法,谁也救不了他们。我们个人总有一天要死亡,可是佛法不能让它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要多替后世的众生着想,而不能专替自己考虑。专替自己考虑,你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了,即使你修得好,最多证个阿罗汉果。
证阿罗汉果好,
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末法时期能不能证阿罗汉果?一九四九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全世界公认他是一位现代阿罗汉,可是传记中说:阿迦曼尊者菩提心怎么也发不出来。因为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自己修行。他是按照南传佛教的精神,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苦修,虽然他证了阿罗汉果,可是他菩提心发不出来了,因为养成习气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提要:
■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
清理过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
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我们今天走的道路是大乘佛法,尤其我们这个法流是佛乘,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佛。要成佛就必须要发菩提心,一切都为了众生,少替自己考虑。为了众生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佛法灭掉,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把正法弘扬出去,还要培养接班人。
说得彻底一点,我们在弘扬正法培养接班人的时候,自身要做得像一个修行人。如果你本身不像修行人,别说是修大乘,连小乘你都不够格,最多是哄哄热闹,即使没有搞歪风邪气,可是你没有修行,没有走上解脱道,也不过是人天乘。发菩提心弘扬正法的人,自己更要修行,更要走好了脱生死的道路,否则你是一辈子空忙。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
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人天乘不稀奇的,世间上也讲究做好人好事,每个宗教都讲生天。世间上也有些人个性开朗,非常洒脱,他也很少有烦恼,也尽做好事,因为他心地善良,也没有过多的贪求,平时心也很安定。我在报上看到,有老夫妻俩,五十年来天天在自家门口一棵大树底下送茶水,家里煮好茶水,凡是路过的人,天气热要喝点茶,由他供养,他也不收钱。我想这老夫妻俩没有什么贪求,心可能比一般人安定得多。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我们也在做好事,我们在努力断自己烦恼,减少自己贪求,这样我们的心也会定下去。可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与世间人就不同了。世间上人也有心安的时候,也得到一些心安的快乐,而我们佛教要在人天乘基础上走上解脱道,我们今天更是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那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得到安定,这就是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的区别。我们应该在人天乘基础上不断提高。
我们修禅定的人,入了初禅,将来就生初禅天;入了二禅,就生二禅天。可是我们即使生天,跟一般的天人又不同。天人有修行的,有不修行的。修行还有不同的,我们修的是佛教的禅定,天人也有修佛教禅定的,也有修外道定的,这又不同。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觉悟,要明白这里边的是非与道理。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修行就是修个明,拿神通来说,通,就是别人通不过,你能通得过,神就是有极大的能力。比如这道墙壁,别人走不过去,你就能够走过去。别说是墙壁,就是一座高山,能够穿山而过,这就称为通。或者说对于其他人心里想的念头,别人琢磨不透,可是你一想就知道了,所以用个通字。可是到成佛就叫明,比如天眼通,到了成佛就叫天眼明。从文字上咱们就可以得到启发:你修行成就通,还不算大成就,大成就是成就一个明。所以一切都要明白,不能糊涂,不能混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
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清理过
观念混乱就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看过一本书,专门分析从古至今僧人写的诗,大都是道教儒教佛教混在一起的思想。这不是凭空说的,因为他们写的诗有白纸黑字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佛教传到中国来,一开始就夹杂道教儒教思想,形成观念紊乱,多少年代以来始终没有得到清理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 否则无从下手
提要:
■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 佛教演变成人教,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把苗子培养好
■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
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而人们的思想也是紊乱,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好高骛远,一开口就是境界很高的话。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懂,听的人也不一定懂,可就是喜欢搞这一套。不管你是水平高的,还是初进佛门的,马上就给你讲这些话,结果基本层的还没有学好,高层的插进来,学的人头脑里一片紊乱。到后来大家都喜欢高,基本的东西不要,嫌太浅了。高的东西又拿不着,结果把自己架空。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古时候的祖师一代一代把佛法传下来,这个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可是这些高僧大德修行的路线、他们得到的境界,是纯粹的还是混淆的,还得好好研究。就拿禅宗来说,一般都说古时禅宗开悟的人多,但是他们悟的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水平?还值得研究。理悟是容易得到的,理悟就是他道理上明白了。而禅宗所说的开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要证悟。证悟要有禅定功夫,你口头上说得再好,没有用的。有许多开悟的偈子,理悟的人也能写得出来,这不过是语言文字上在翻跟斗,真正开悟是证悟。证悟,你写不出来。比如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说出来了,这是打打比方。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
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没有离开过语言文字。禅宗祖师的开示就是语言文字,本来禅宗是不立文字,后来干脆就立起语言文字,不是有本《禅门日诵》吗?《禅门日诵》就是文字。而且佛经不念,称为不立文字,却立了一本《禅门日诵》。别的宗派也在演变成这种风气,现在有人就说,佛经不看没有关系,某法师的语录一定要看,佛经是佛亲口讲的,人说的话也不会比佛经高吧?人们心目中就逐渐就演变成祖师比佛还高。
古时候的修行人,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这倒是佛亲口讲的,但他们与佛比,智慧神通都差得远了。那些被称为祖师的,这又不是佛说的,是人对他们的尊称。结果后代的人佛经不看,尽看人写的东西,听人说的话,结果把佛教演变成人教。
佛教演变成人教,
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虽然演变成人教,总还有一点佛教的气味。可即使有点佛教气味,也许已经不懂佛教了。比如现在有些人一开口“业障啊”,还是带佛教的气味,那么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不懂的。
现在变成连什么叫菩萨都不懂,你问他“菩萨怎么解说”,他解说不出来,或者回答你菩萨就是“保佑我”,或者他用手给你指指菩萨像,“这就是菩萨”。菩萨意思是“觉有情”,自觉觉他,自己要觉悟,再帮助别人觉悟。今天佛门里的人常说,“你是菩萨,他是大菩萨,我也是修大乘法门的。”可一点觉悟的影子都没有,也就无法自觉觉他,不听佛法哪来觉悟呢?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
把苗子培养好
我讲这些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明,明就是明白,你只有明白这些佛法道理,你才知道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好好深入经藏,把正法弘扬出去,这是现今第一等大事。今天佛法还没有灭,总算还有几根苗子,应该说还是有希望,赶快要把这些苗子好好的培养成长。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修…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