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點,使他們發個歡喜心。可是作爲修行人,我們不能跟著他們轉,不能受他們影響。一個修行人,如果既能接引衆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的影響,那他確實在修行,而且將來能修成像蓮花那樣一塵不染。
魔道當世,更要如法修行,
正法將滅,更要發菩提心
我這些話實際上就是在講怎麼修行,因爲我們今天時代不同,情況也兩樣了。拿過去來說,善知識很多,每個寺院都還有修行的氣象,還有很多很多清淨如法的修行人在攝持引導衆生。有少部分人爲了自己快快成就,什麼事情也不幹,一門心思閉關用功。只要你表現好,肯修行,度衆生的事情就讓我來忙吧,你自己好好成就吧,這也是成人之美。
可今天是五欲泛濫的時代,外道魔道當世,各種邪知邪見充滿佛門,正法幾乎快要滅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但自己內心要非常清淨,還要天天發菩提心,因爲我們是修大乘法門的人。我們不應該爲了自己個人修行的成就而討厭、排斥初進佛門的人,以及那些來參觀的遊客,或者因爲怕煩,幹脆關起門來修,因爲時代不同了。所以看問題要辯證,要客觀,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什麼時候幹什麼事。
發菩提心就要替後世衆生著想,
不要專替自己考慮
衆生都是我們的親人,如果佛法的明燈滅了,以後的親人怎麼辦?沒有佛法,誰也救不了他們。我們個人總有一天要死亡,可是佛法不能讓它滅。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發菩提心的人要多替後世的衆生著想,而不能專替自己考慮。專替自己考慮,你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即使你修得好,最多證個阿羅漢果。
證阿羅漢果好,
但不能養成不度衆生的習氣
末法時期能不能證阿羅漢果?一九四九年圓寂的阿迦曼尊者,全世界公認他是一位現代阿羅漢,可是傳記中說:阿迦曼尊者菩提心怎麼也發不出來。因爲他這一輩子就是爲了自己修行。他是按照南傳佛教的精神,一直住在深山老林裏苦修,雖然他證了阿羅漢果,可是他菩提心發不出來了,因爲養成習氣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6
修行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從禅定中得到快樂和安定
提要:
■ 要培養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個修行人,不走上解脫道,豈不一輩子空忙
■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無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 修行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就要從禅定中得到快樂和安定
■ 修行就是修個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 儒釋道叁教合一,造成觀念混亂,多少年來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從未
清理過
要培養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個修行人,
不走上解脫道,豈不一輩子空忙
我們今天走的道路是大乘佛法,尤其我們這個法流是佛乘,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成佛。要成佛就必須要發菩提心,一切都爲了衆生,少替自己考慮。爲了衆生就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佛法滅掉,所以我們這一輩子,要把正法弘揚出去,還要培養接班人。
說得徹底一點,我們在弘揚正法培養接班人的時候,自身要做得像一個修行人。如果你本身不像修行人,別說是修大乘,連小乘你都不夠格,最多是哄哄熱鬧,即使沒有搞歪風邪氣,可是你沒有修行,沒有走上解脫道,也不過是人天乘。發菩提心弘揚正法的人,自己更要修行,更要走好了脫生死的道路,否則你是一輩子空忙。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
無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人天乘不稀奇的,世間上也講究做好人好事,每個宗教都講生天。世間上也有些人個性開朗,非常灑脫,他也很少有煩惱,也盡做好事,因爲他心地善良,也沒有過多的貪求,平時心也很安定。我在報上看到,有老夫妻倆,五十年來天天在自家門口一棵大樹底下送茶水,家裏煮好茶水,凡是路過的人,天氣熱要喝點茶,由他供養,他也不收錢。我想這老夫妻倆沒有什麼貪求,心可能比一般人安定得多。
修行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從禅定中得到快樂和安定
我們也在做好事,我們在努力斷自己煩惱,減少自己貪求,這樣我們的心也會定下去。可是作爲一個修行人,與世間人就不同了。世間上人也有心安的時候,也得到一些心安的快樂,而我們佛教要在人天乘基礎上走上解脫道,我們今天更是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那就要從禅定中得到快樂、得到安定,這就是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的區別。我們應該在人天乘基礎上不斷提高。
我們修禅定的人,入了初禅,將來就生初禅天;入了二禅,就生二禅天。可是我們即使生天,跟一般的天人又不同。天人有修行的,有不修行的。修行還有不同的,我們修的是佛教的禅定,天人也有修佛教禅定的,也有修外道定的,這又不同。所以我們應該要有覺悟,要明白這裏邊的是非與道理。
修行就是修個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修行就是修個明,拿神通來說,通,就是別人通不過,你能通得過,神就是有極大的能力。比如這道牆壁,別人走不過去,你就能夠走過去。別說是牆壁,就是一座高山,能夠穿山而過,這就稱爲通。或者說對于其他人心裏想的念頭,別人琢磨不透,可是你一想就知道了,所以用個通字。可是到成佛就叫明,比如天眼通,到了成佛就叫天眼明。從文字上咱們就可以得到啓發:你修行成就通,還不算大成就,大成就是成就一個明。所以一切都要明白,不能糊塗,不能混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儒釋道叁教合一,造成觀念混亂,
多少年來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從未清理過
觀念混亂就因爲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看過一本書,專門分析從古至今僧人寫的詩,大都是道教儒教佛教混在一起的思想。這不是憑空說的,因爲他們寫的詩有白紙黑字流傳下來。由此可見,佛教傳到中國來,一開始就夾雜道教儒教思想,形成觀念紊亂,多少年代以來始終沒有得到清理過。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6
要斷煩惱,先要認識煩惱,
聞法後要通過思維, 否則無從下手
提要:
■ 好高鹜遠的人,基本的不要,高的又拿不著,空口談境界,實把自己架空
■ 明心是理悟,要證悟才能了脫生死
■ 祖師的開示、法師的語錄,不能看成比佛經還高
■ 佛教演變成人教,即使帶點佛教氣味,但也無法自覺覺他
■ 現今頭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揚出去,把苗子培養好
■ 要斷煩惱,先要認識煩惱,聞法後要通過思維,否則無從下手
好高鹜遠的人,基本的不要,
高的又拿不著,空口談境界,實把自己架空
而人們的思想也是紊亂,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好高骛遠,一開口就是境界很高的話。其實說這些話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懂,聽的人也不一定懂,可就是喜歡搞這一套。不管你是水平高的,還是初進佛門的,馬上就給你講這些話,結果基本層的還沒有學好,高層的插進來,學的人頭腦裏一片紊亂。到後來大家都喜歡高,基本的東西不要,嫌太淺了。高的東西又拿不著,結果把自己架空。
明心是理悟,要證悟才能了脫生死
古時候的祖師一代一代把佛法傳下來,這個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可是這些高僧大德修行的路線、他們得到的境界,是純粹的還是混淆的,還得好好研究。就拿禅宗來說,一般都說古時禅宗開悟的人多,但是他們悟的是什麼境界?又是什麼水平?還值得研究。理悟是容易得到的,理悟就是他道理上明白了。而禅宗所說的開悟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要證悟。證悟要有禅定功夫,你口頭上說得再好,沒有用的。有許多開悟的偈子,理悟的人也能寫得出來,這不過是語言文字上在翻跟鬥,真正開悟是證悟。證悟,你寫不出來。比如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還是說出來了,這是打打比方。
祖師的開示,法師的語錄,
不能看成比佛經還高
從中國佛教的發展來看,沒有離開過語言文字。禅宗祖師的開示就是語言文字,本來禅宗是不立文字,後來幹脆就立起語言文字,不是有本《禅門日誦》嗎?《禅門日誦》就是文字。而且佛經不念,稱爲不立文字,卻立了一本《禅門日誦》。別的宗派也在演變成這種風氣,現在有人就說,佛經不看沒有關系,某法師的語錄一定要看,佛經是佛親口講的,人說的話也不會比佛經高吧?人們心目中就逐漸就演變成祖師比佛還高。
古時候的修行人,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這倒是佛親口講的,但他們與佛比,智慧神通都差得遠了。那些被稱爲祖師的,這又不是佛說的,是人對他們的尊稱。結果後代的人佛經不看,盡看人寫的東西,聽人說的話,結果把佛教演變成人教。
佛教演變成人教,
即使帶點佛教氣味,但也無法自覺覺他
雖然演變成人教,總還有一點佛教的氣味。可即使有點佛教氣味,也許已經不懂佛教了。比如現在有些人一開口“業障啊”,還是帶佛教的氣味,那麼問問他,什麼叫業障?不懂的。
現在變成連什麼叫菩薩都不懂,你問他“菩薩怎麼解說”,他解說不出來,或者回答你菩薩就是“保佑我”,或者他用手給你指指菩薩像,“這就是菩薩”。菩薩意思是“覺有情”,自覺覺他,自己要覺悟,再幫助別人覺悟。今天佛門裏的人常說,“你是菩薩,他是大菩薩,我也是修大乘法門的。”可一點覺悟的影子都沒有,也就無法自覺覺他,不聽佛法哪來覺悟呢?
現今頭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揚出去,
把苗子培養好
我講這些話,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得到明,明就是明白,你只有明白這些佛法道理,你才知道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好好深入經藏,把正法弘揚出去,這是現今第一等大事。今天佛法還沒有滅,總算還有幾根苗子,應該說還是有希望,趕快要把這些苗子好好的培養成長。
要斷煩惱,先要認識煩惱,
聞法後要通過思維,否則無從下手
修…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50~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