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是这样,那么人间呢?一会儿这个做寿,一会儿孩子满月,一会这个人死啦,一会那个结婚了,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修行人的干扰。
不打破世俗观念、世俗习气,是不可能成就的
要想得到禅定的快乐,就必须要排除这些干扰。要排除干扰,你首先要观念转变,要转变观念就必须要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这些世俗的观念、世俗的习气、世俗的生活,你不打破,你是不可能成就的。可是世间人这些观念从来没转变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世间是流转法,出世间是出离法,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提要:
■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
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应该说是两条道路,一是流转法,一是出离法。世间法使我们六道轮回,出世间法使我们跳出轮回。有人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你把两条道路说成相同,除非你有水平讲得出道理来,否则还是别讲的好。因为你讲不清楚,人家听了就糊涂了,就不想修出世法了。比如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要讲出道理来,你说不一样也要讲出道理来。不要道理讲不出来,老是争来争去浪费时间。所以没有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不要话不投机就说“这是观点不同”。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
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都是因为没有悟,悟了你全讲得通。拿吃饭来举例子,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他眼睛看到的是饭,你吃进去的也是饭,一样的,可是仅凭眼睛看、嘴巴尝,你是悟不了的,因为这些都是见闻觉知,都是世间法,这是世间上的悟。修行人的悟在心里,不凭眼睛。当然,佛法离不开世间上的觉悟,可是,世间上的觉悟仅仅是一个基础、一个工具、一个出发点,如果世间上的觉悟彻底、究竟、圆满,能使你了脱生死,那何用佛法呢?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
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从表面看大家都吃饭,连菩萨也吃饭,释迦佛也吃饭,可是心里就不一样了,凡夫吃饭有贪心,佛菩萨吃饭没贪心。世间上的人有时候跟修行人非但不一样,而且还相反,凡夫吃东西有分别心:今天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修行成就的人吃东西有没有味道上的感觉?有感觉。因为他舌头上照样有味觉神经,可是他没有分别心。修行人也会知道肚子饿,吃了饭也会觉得饱了,可就那么一点生活需要上的感觉,他没有在分别上去起贪心、瞋心。比如说,今天的饭煮得半生半熟很难吃,你一吃到这个饭,心里就不高兴,冒火了,嘴巴里嘀嘀咕咕,或者骂上几句才痛快。修行人呢?也会有这种感觉,他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我今天早晨在想,佛有没有苦恼,有没有悲哀?应该也有吧?我曾听法师在讲《法灭尽经》时说过:“佛在世,许多魔王来干扰佛法,佛不怕。最后魔说:如来灭后,我现出家身,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破坏你的法,灭你的法。释迦佛说:这样我拿你没办法。世尊流下了眼泪,很痛苦。”
因为即使成了佛,也还有这个身体在。比如证了阿罗汉果就已经进入涅槃了,可是他还有这个身体,这种涅槃叫有余涅槃。等到身体也没有了,比如火化了,那个时候就叫无余涅槃。
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证了阿罗汉果,还是有这个皮肉的四大所成的身体,还是有心理情绪,可是这颗心就与凡夫的心不一样,活动性质也不一样,活动的成分也不一样。同样是快乐,快乐也不一样,同样是悲哀,悲哀也不一样。归根结底,一个有烦恼一个没烦恼。所以连苦恼还要分分清,众生苦恼是烦恼,菩萨苦恼是悲心。释迦佛听到魔王波旬发恶愿要把佛法灭尽,释迦佛也会苦恼,可是这个苦恼里没有烦恼。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木瓜一样,修行只有一个目标——断尽烦恼。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
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刻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分。烦恼是毒,心当然要活动,情绪当然会产生,没有毒就没有关系,有毒就会把你的法身慧命毒死。我们要证阿罗汉果,也是这条路线,修禅定要入定也是这条路线,这条路线就是——排除烦恼、排除干扰。排除烦恼就是排除对我们成就不利的种种毒素。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
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提要:
■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
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快乐在哪里?你把烦恼排除了以后就会快乐。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了,或者有一分钟你得到了,你会说,“我得到禅乐啦。”你说的“得到”,实际上无所谓得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这个快乐你本来就有的,就因为受了干扰,才体会不到,等到干扰排除了,这个快乐自然就有,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所以初禅要离欲恶不善法,离就是排除。你排除了干扰,自然就会有喜乐产生,产生了喜乐,你才能入定,这个定,就叫“离生喜乐定”。所以我们入定要从喜乐得,这个喜乐是排除了人世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也就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
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今天别说是不修行的人,就连我们修行人,乃至修禅定的人,这个喜乐是不是真正拿到了?说你一点没有拿到也不见得,说你拿到了,可一会就没了,真好像闪电一样,为什么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有干扰。
你又爱好修禅定的喜乐,又爱好世俗的喜乐,结果两面都有意见。世间上的喜乐说:你本来跟我蛮合得来,你今天去修行了,修行的时候你就从我这里跑掉了,你平时这么喜欢打牌,一修禅定你就不摸麻将牌了。世间上的一切都希望你一直保持在世间的喜乐上,包括世间上的财物、世间上的观点,都想把你拖住。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
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可是因为你过去世还有些善根,你又来到修行场所。你这次来到我们这儿,我和我的学生们看见你来了,也想把你留住,“你就别回去了,你看我们这儿多欢迎你啊!跟你多有感情啊!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不要退菩提心呀。”两边都拖你,你两面不讨好,这个日子难过啊。
有些人就退心了:干脆我就走世间这条路吧,反正流转生死也不知道几千几万次了,再流转一次也没关系。还有些人想法就不同,本来说住几天看看,后来改为小住三个月,慢慢再住下去,决定长住三年。到了三年又改为五年,五年满了,可又舍不得走了。那么十年吧,等到十年又想想:不拿到阿罗汉果,枉来人间走一趟,所以又不走了。这也叫一边倒,就看你倒向哪一边!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你就会永远生死流转。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包括我们所有的感受、情绪,当然也包括快乐和苦恼,全要分分清楚。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是求佛法上的快乐。佛法上的快乐就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你要想得到这种快乐,就必须要排除干扰。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
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听法也要排除干扰,听法谁也没有来干扰你,是你自己干扰自己呀。为什么有人听法听不出欢喜心来?因为他在打妄想。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养了几只鸡。有一只鸡歪嘴巴,别的鸡都抢米吃,它啄的米差不多都从嘴巴里漏掉了。别的鸡都吃饱了,这只歪嘴巴鸡可怜,没吃到几粒米。你们听法打妄想,就是歪嘴巴鸡吃米。(众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修禅定一定要离开欲恶
不善法的干扰
提要:
■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
存在
■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
一个境
■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我们修禅定要排除干扰,要离欲、恶、不善法,一切不善法全要离开,这还是粗相。修行实际上并不难,难在我们现在连粗的东西都离不开。妄想有粗妄想细妄想,昏沉也有粗昏沉细昏沉,一般人体会不到,禅定修得久了,慢慢你就会体会到。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
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假如一个人妄想很粗,越打妄想越是精神,那当然不会昏沉了。假如身体疲劳了,或者打打妄想有点累了,这时粗妄想没了,人已经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里面还有迷迷糊糊的妄想,这就是细妄想。即使你感觉不到,它也会自动转下去的,这就是习气。哪怕你这种迷迷糊糊的细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
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禅定修到后来,妄想慢慢少了,自己也感觉不到了,这时候就容易出境界,因为干扰没有了。出不了境界都是因为干扰的关系。境界不是幻觉。有些人说自己有什么境界什么境界,听下来全是幻觉。幻觉,外道说是出功能,他们看成是境界,实际上是出偏差了。
我们所说的境界要你观的境自己现出来,观什么境就要现什么境,而且现得一点没错。如果你观蔚蓝色天空,结果蔚蓝色天空现出两只鸟,或者出现两朵白云,这是幻觉;观明月,结果现出了太阳,这也是幻觉。如果观明月现出来一尊观世音菩萨,这也是对你的干扰,所以禅宗有句话:魔来斩魔,佛来斩佛,因为是干扰。修禅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
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在境界中现出来的明月,跟你观出来的性质两样,观出来的是你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想出来的,所以叫观想。这是你的练习阶段不能算数,要现出来才算数。同样的明月,现出来的明月比你用眼睛看到的还要清澈,因为我们看明月时有干扰的,一个,你自身的视力不太好,还有一个,天空有雾、有污染,你也会看不清。只有你现出来的境,那才是一点干扰都没有,那才清楚。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
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如是头一次现出来,往往时间很短,这是你把妄想排除了,心就定下去了,这时出的境界就是定境。这时完全看不出你有昏沉,表面看,你头也没有低下去。修禅定,只要头稍微低一点,就知道这个人开始昏沉了。头低下去了,那是大昏沉,等到有呼噜声,那已经睡着了。醒得快的,还算有点功夫,总比口水流得很长还醒不过来好得多。(众笑)所以处处都可以辨别自己的功夫,修行人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的。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
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定境出现的时候,你没有粗妄想,粗昏沉,是不是有细妄想、细昏沉?至少细昏沉还是有的,你自己感觉不到,除非你修行经验真的很丰富,才能感觉到。如果没有细昏沉,你现出来的境不会那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因为细昏沉在发展,慢慢变了粗昏沉,或者细妄想变了粗妄想,所以境界就没了。这就等于你虽然出现了境界,可干扰没有滤干净,所以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