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禅定樂。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做好事,能生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能生色界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在色界天,還能升到更高級的無色界天。修佛教的禅定,能達到一心不亂,能斷煩惱、開智慧,還能出叁界、了生死,那都是出世間法。我們今天修的是出世間禅定,這個禅定修好了,就能出世間,不再流轉生死。出離了六道輪回,這個境界就叫彼岸,彼岸就是涅槃。
第叁種樂,就是涅槃的樂,最徹底也最圓滿。涅槃不能解說成死,死也不叫涅槃。就好比人死了就應說死了,現在佛門裏看見人死了就說往生了,你怎麼知道他確實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他並未往生就說他往生了,這叫未得言得,是大妄語,犯根本戒。你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同樣的道理,死了就說死了,不能說涅槃。
涅槃是功德圓滿,煩惱寂滅,
度出生死到彼岸的意思
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圓寂,又叫滅度。圓是修行的功德圓滿,寂是煩惱寂滅。功德包括斷智悲叁德。他昨天還在喝酒、抽煙、陪老婆,貪酒肉、貪打牌、貪名貪利,貪女色,這種人死了能叫功德圓滿、煩惱寂滅嗎?涅槃又翻譯成滅度,滅就是煩惱滅盡,度就是他已經度到彼岸。至少要證果的人,或者說有極大修行功德的人,才能作這麼贊歎。不要看見哪個出家人死了,就說他“圓寂了”。
沒有男女愛心就不會投胎,沒有生
就沒有死,所以涅槃不等于死
所以死不能叫涅槃,涅槃也不等于死,剛剛相反,涅槃是永遠不死。他已經不再有生老病死了,因爲他活著的時候煩惱斷得很好,看到男女的境界他不再心動了。男女的愛心一動就有生死。沒有男女心就不會去投胎,不生下來就不會有死。有生必有死,這一世你已生下來了,你這個軀殼總會有一天會壞,下一世你再也不投生了,就沒有老,沒有病,沒有死,也沒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什麼苦都不會有了。
有人想,不投生不是變成鬼了嗎?鬼並沒有到彼岸,鬼還有貪嗔癡,鬼還有一個身體,叫中有身。而涅槃的境界是沒有身體的,他是以法爲身,法身遍虛空。要達到這個境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懂佛法,照佛法去修,修到煩惱斷盡,你就永遠不會投生,也就不再死亡了。
持五戒保人身,修十善能生天,
天人福報大,所以快樂多
再講一講天樂。要求得天上的快樂,你修好十善就行了。佛講五戒保人身,在五戒基礎上再修十善,命終生天,所以說修十善的人的福氣極大。佛經上常有這樣的話,假如你心向善做好事,死了就生天。可是現在把佛經故事寫成白話文的人,經常把生天改成往生淨土,修改佛經這個罪很大啊。
十善就是身不作殺盜淫,
口不作四惡業,意不作貪瞋癡
十善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不能做殺、盜、淫叁惡業。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妄語就是假話;惡口就是講汙蔑人、誹謗人、諷刺人的話、吵架的話,惡聲惡氣罵人的話,這些全都不能說;不兩舌,不能說挑撥離間的話;不绮語,說話不算數、心腸谄曲,要利用你的時候盡說好話,事後才明白,他這個好話是哄哄你的,這就叫绮語。還有意叁,心裏不能有貪心、不能有恨心、不能有癡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4.13
人都有惰性,快樂的人易
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奮
提要:
■ 忙于享受,忙于生活的地方,修行很困難
■ 太富了,即使想修行,也難放得下,精神也難于集中
■ 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快最好的地方,他方世界的菩薩還發願往生到娑婆世界來
■ 極樂世界衆生聽佛說法後,仍要依法斷煩惱、學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脫生死
■ 極樂世界衆生不下叁惡道,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
■ 我受失眠的苦,才努力去止住妄念,所以往往受苦的人容易生起修行的心
■ 人都有惰性,快樂的人易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奮
忙于享受、忙于生活的地方,修行很困難
天上快樂,可這個快樂不徹底不究竟。由于太快樂了,所以修行很困難,叁惡道生活條件太苦了,也修不起來。比如現在許多苦的地方,天天出去打工,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生活,那他有什麼條件修行呢?叁惡道更加苦,整天喊疼啊苦啊,就拿我們人世間的病苦來說,生病的時候就很難修得起來。
太富了,即使想修行,
也難放得下,精神也難于集中
所以太快樂、太享福修不起來,太苦了也不行。幾個月前,有個企業家禅定營,來開化文殊院聽聽法、學修禅定。可是他們忙啊,只能來叁天。說好過叁個月再來學,而且一定要延長一點,結果還是叁天。(衆笑)所以人太富了條件太好了,即使他很想修行,也難放下。還有一點,忙著賺錢的人也很辛苦,再幹別的事情,精力集中不起來,懶洋洋的,總想偷懶,讓自己放松放松。
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快最好的地方,
他方世界的菩薩還發願往生到娑婆世界來
所以什麼地方修行最好?根據釋迦佛說的,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十方如來都贊歎釋迦佛難能稀有,能在娑婆世界教導衆生修行,因爲娑婆世界衆生最苦,這是釋迦佛的大悲心。也是釋迦佛的大智慧,因爲這裏修行最快,別的世界的菩薩還發願往生到娑婆世界來呢。
極樂世界衆生聽佛說法後,
仍要依法斷煩惱、學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脫生死
經書裏說,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得到上等品位,那必須要有相當的基礎,要深入經藏,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弘法度衆生,要斷煩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還要修得好。如今一般人能往生下品下生,已經很好了。下品下生十二大劫花才開,十二大劫多少年?一百六十一億萬年。蓮花開了,要面見阿彌陀佛,聽佛講法,你再依法去斷煩惱,同樣要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脫生死。
極樂世界衆生不下叁惡道,
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
釋迦佛贊歎極樂世界,又說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如果把極樂世界一百年換算成娑婆世界年份,那個數字太長了,我也沒辦法記住。這麼長的時候,你在娑婆世界只要修一天就能勝過他。
爲什麼釋迦佛要說這些?佛都是互相贊歎,極樂世界確實是好,往生蓮花就能不墮叁惡道,你生天還是要下墮的,所以應當贊歎極樂世界。可是講到修行,也要說清楚:娑婆世界修行最快、最好,因爲娑婆世界苦。
我受到失眠的苦,才努力去止住妄念,
所以往往受苦的人容易生起修行的心
我舉個自身感受的例子。我現在最苦惱的就是晚上睡不著,這跟高血壓有關系。我現在講法一般都在早上講,下午一興奮,晚上就不容易睡著,吃藥也不一定解決問題,很苦啊。
修行人總是動修行腦筋,我就睡前練習修止——止住念頭。念頭一止住,馬上打哈欠,因爲我確實是疲勞,是想問題興奮了才睡不著。念頭又起來了,哈欠又不打了。所以我到七十七歲才發現,我修止沒修好,止住妄念的力量不夠。年青時我一倒在床上馬上睡著了,由于對修止不重視,一拖就是五十年。現在因爲受了失眠的苦,有了這個親身體會,才努力增加修止的功夫,所以人要在苦的地方修。
人都有惰性,快樂的人易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奮
當然條件好的地方也能修,可是太慢了,因爲你醒不過來。你在快樂的環境裏蠻舒服,即使想修,也不會起勁、不會著力。比如說,兩個人都是胃病,這個人沒有什麼苦,胃也不疼,只是消化差。叫他去看病,他拖呀,總說沒事的。那個人胃疼得受不了,馬上到醫院裏去,這是人世間的事實吧?
人都有一個習氣,叫惰性,如果沒有苦,今天拖明天,會一直拖下去。所以大家求往生極樂世界很好,現在沒有往生前,是修行條件最好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極好的機會,因爲你還在娑婆世界受苦,爲了免除苦,趕快修。你娑婆世界把修行基礎打好了,能夠止住妄念一心不亂,再把觀修起來,那樣你往生更有把握。今天因爲時間關系就講到這裏,明天再跟你們講禅定的快樂。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 2006.4.14
在痛苦時求點快樂,仍是有苦之樂
。佛教是以佛陀的智慧給予
衆生沒有痛苦的快樂
提要:
■ 與人爲善,福大生天,佛教不求生天,所以不同于宗教
■ 佛教承認有天人,但天人仍在六道輪回之中
■ 在痛苦時求點快樂仍是有苦之樂,並沒有真正解決苦
■ 佛弟子的行善,是以佛陀的智慧給予衆生沒有痛苦的快樂
■ 佛教不是宗教,佛弟子就不應該在佛門搞宗教儀式和無知的迷信
與人爲善,福大生天,
佛教不求生天,所以不同于宗教
我們知道信宗教的人都是勸人爲善,一個人心地好,各方面都能上升,身體也會好起來,現在科學也說,心地好的人容易長壽。心地好的人喜歡做好事,布施供養,救苦救難,好事做得多,福氣就上升,死了就生天,成爲天人。
現在人把佛教也歸在宗教裏,應該說佛教不是宗教,首先觀點就不同,都在勸人爲善,可是佛教更高級,尤其不同的是,宗教都希望死了生天,我們真正懂佛法的修行人不求生天的。
佛教承認有天人,但天人仍在六道輪回之中
我們相信有天,佛教講六道輪回,第一道就是天道,升天也不過是做天上的人,天沒有什麼神秘的,僅僅是福氣大。天人跟我們身體不一樣,如果天人也有我們這個皮肉的身體他不可能生活在虛空裏,因爲皮肉的身體,在虛空裏要掉下來的,他是另外一種物質的身體。天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天人都有物質存在。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就是佛經裏講的帝釋天,帝釋天住在須彌山的山頂上,還不是在空中,不過須彌山高得不得了。須彌山周圍有四大洲八小洲,我們這個地球就是南方的南瞻部洲。因爲須彌山很高,從我們這裏看上去就是在天上。所以信佛要懂佛法,懂了佛法就知道佛法是科學,就不會搞迷信。搞迷信的人修行沒有希望的,因爲他搞的一套都是胡思亂想想出來的。
在痛苦時求點快樂仍是有苦之樂,
並沒有真正解決苦
不論是信宗教還是不信宗教,人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求得快樂。但佛教認爲在痛苦的時候,求點快樂仍是不解決問題的。世間人求的快樂都沒有離開痛苦,都是有苦之樂,宗教求的快樂呢?也是沒有離開痛苦,僅僅是用快樂去沖淡苦痛罷了,並沒有真正解決苦,光是求有苦之樂,暫時高興一下,不要說宗教辦得到,世間上也辦得到,比如世間人常說:“你這兩天心情不舒暢,我陪你出去玩玩。”有人苦惱了去喝酒,喝了酒血液循環加速,身體上舒服了一下,可是酒醒過來還是痛苦,能解決問題嗎?錢倒用掉了不少,所以古人說:借酒澆愁愁更愁。
佛弟子的行善,是以佛陀的智慧
給予衆生沒有痛苦的快樂
我們不能否定世間上的快樂,可它帶有麻醉性。這個麻醉也不一定壞,醫院裏給病人止疼,也是用的麻醉藥,可是藥性一過還是疼。宗教勸人爲善,也算是一種智慧,但這個智慧不徹底不究竟不圓滿。佛教是求沒有痛苦的快樂,既求快樂,又要離開痛苦,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有真正能夠離開痛苦的智慧,才是我們佛教的智慧。所以說我們的目的不同,方向不同,我們不走宗教這條路,我們不是宗教。
佛教不是宗教,佛弟子就不應該
在佛門搞宗教儀式和無知的迷信
那爲什麼把佛教歸在宗教裏呢?因爲現在信佛的人自己在搞宗教。宗教無非兩種東西,一種很著重宗教儀式,吹吹打打求保佑,外國宗教彈鋼琴唱贊美詩,中國的道士也要唱,至于唱什麼,我可不知道。今天佛教也變成這個樣了,敲敲唱唱,宗教氣氛很濃厚,就像蒙上了一層面紗,真正的佛教就看不清楚了。還有一種,宗教都帶有迷信,什麼叫迷信?講不清楚就叫迷信。如今信佛的人有許多問題講不清楚,總是說“業障業障”,業障啥東西?他也不知道,只知道一個人受苦了就是業障。還有給死人燒紙,現在還燒冥國銀行鈔票。你問他:“這個鈔票是在人間印的,陰間能不能通用啊?”“當然能用喽。”“你到陰間去過嗎?”“我沒有去過。”那不是迷信?在我們這裏就不准搞宗教迷信,這是在給釋迦佛臉上抹黑,掩蓋了釋迦佛的偉大,這樣一搞,人們就把佛教也歸到宗教裏去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