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20~29)▪P4

  ..續本文上一頁痹更危險

  ■ 衆生需要佛法,否則煩惱發展到了精神病,還來得及治嗎?

  ■ 在修行上産生希望,沒幾天就變了,這也在修無常,要不變才是常

  ■ 只要天天耕耘,莫問秋後收成,修行沒有什麼一定要完成的計劃

  ■ 世俗放不下,自討苦吃,今天得師相伴,別浪費了自己的福報

  感染世俗很危險,在世俗裏麻痹更危險

  佛涅槃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時代不同了,今天人世間充滿著煩惱習氣,世俗上的貪瞋癡越來越嚴重。假如你到上海、南京這些大城市,一進去人就不舒服,空氣汙染太厲害了,可是過了兩叁天就習慣了,並不是汙染的東西消失了,而是你心理上受了影響,習以爲常了。同樣的道理,修行人在修行的環境裏生活慣了,一回到這種地方去,開頭會覺得真不舒服,這些人怎麼這麼愚癡顛倒?過了兩叁天也見怪不怪,習慣了。你即使麻痹了,不等于汙染的空氣沒有進去,反而更危險,人在世俗環境裏,隨時隨刻在受到汙染,而本人沒感覺,那不是更危險了?

  衆生需要佛法,

  否則煩惱發展到了精神病,還來得及治嗎?

  有人對我有意見:“老師講法講得太慢了,想聽聽《金剛經》,到現在還沒講。”《金剛經》叁年也講不完,說“你能不能講快一點?”怪你自己腸胃不好呀,現在的衆生腸胃都不好,如果腸胃都好,醫院裏怎麼病人這麼多啊?可惜現在沒有一個新的醫院叫“煩惱病醫院”,只有精神病院。人煩惱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去治還來得及嗎?

  而且現在的煩惱病人、心理病人越來越多,越來越發展。現在的心理療法,我看遠遠比不上五十年代我做的心理治療,根本沒有牽涉到心裏去。現在有些地方只不過是陪病人打打羽毛球,這叫心理治療?這叫運動!所以現在並不是衆生對佛法不需要的時代,恰恰相反,是更需要佛法的時代,只有佛法才能淨化人心,才能治療衆生的煩惱病。

  在修行上産生希望,沒幾天就變了,

  這也在修無常,要不變才是常

  你們可能要問,“世間上越希望越煩惱,那麼對佛法修行要不要産生希望啊?”如果你一直希望下去,這倒靠近了常了。可惜的是你對修行上産生的希望,沒幾天也變掉了,也在無常,這我是看得很清楚的。你假如問我:老師啊,你最近自己在修什麼?我就是在修不要有希望。

  只要天天耕耘,莫問秋後收成,

  修行沒有什麼一定要完成的計劃

  我二十四歲上五臺山,在能海上師身邊,上海同學說:你這麼大的福氣,趕快想點問題問問上師。那時我又不懂什麼,我一直都是傻裏傻氣的,能海上師也不討厭我,因爲那個時候就我一個年輕人,他走到哪裏我也跟到哪裏。好像能海上師也喜歡我在他旁邊,連吃飯都叫我到他那裏去吃,所以每次吃飯,都是我跟上師兩個人面對面吃的。

  後來我想出一個問題,就問:“現在國家在搞五年計劃,咱們也搞個五年計劃。”後面的話我也不好意思說出來,就是五年裏邊我應該有怎麼樣的成就。能海上師朝我笑笑,“你要訂五年計劃,你就訂你學完哪幾種法就可以了。”那就等于沒有訂計劃,還不是天天跟師學法?由此可以明白佛教修行沒有什麼一定要完成的計劃,就像古時候的老修行說的:只要天天耕耘,不要問秋後的收成。

  世俗放不下,自討苦吃,

  今天得師相伴,別浪費了自己的福報

  你們即使天天希望,你們這個希望仍然在無常裏,因爲凡夫衆生的心態,經過多少世的薰習,已經養成了無常的心態。比如我去年跟你們提出來一個目標:不要浪費這一世的時光,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而且你們福氣很大,還有我這個老師天天陪著你們,我從前修行可沒有一個師父天天陪著我。做居士苦啊,出家人可以一直住在叢林裏,居士因爲世俗心放不下,自討苦吃,像你們有這麼大福報的有幾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2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 2006.4.9

  

  知識分子自我陶醉,

  無知的人愛搞迷信

  提要:

  ■ 今天的現實決定將來的命運,心想證果,卻在造業,哪會心想事成

  ■ 修善能得人天樂,可修十善業也不簡單

  ■ 寫得境界高,自得其樂,讀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 知識分子易自我陶醉,無知的人愛搞迷信

  今天的現實決定將來的命運,

  心想證果,卻在造業,哪會心想事成

  去年我跟你們提出來,希望大家要進入聖人之流,要求不高,在這一生證個初果,大家一聽高興得不得了啊,因爲有一個奮鬥的目標了。我看你們現在沒有去年那麼高興了吧?你們仍然掉在無常裏。如果修好常,去年這麼高興,今年仍然這麼高興,那就行了。衆生的一切都掉在無常裏,所有的希望也會無常。而且衆生的希望都是憑主觀意識,沒有根據客觀規律,如果主觀意識違反了客觀規律,你這個希望也沒得用。社會上有句話:心想事成。心裏想的,將來就會成功,哪有這回事?你今天想證初果二果阿羅漢果,明天去犯戒造惡業,後天仍然下地獄。佛教是現實,佛教是科學,佛教是辯證法,你今天所幹的現實就決定你將來的命運。

  修善能得人天樂,可修十善業也不簡單

  常樂我淨,第二個字就是樂,世出世間的樂歸納起來有叁種,一種是天樂,六道輪回,以天道最快樂,這是講的世間法。我們說修行人要脫離世俗的一切,那是指我們的覺悟。可是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人世間,生活上都是世間法,比如每天要吃飯,總要講究點營養,煮菜要煮得好吃一點,這種種都是世間法。

  “修十善業生天,而生種種殊妙之樂”,你把十善業修好,將來就生天,這是生到天道的基礎,所以十善業是人天乘的法。十善業說是要求低,其實在我們今天的水平來看,十善業也不簡單。有人說“生天憑福報,福報大就生天。”說得太簡單了,好像只要說幾句高妙的話問題就解決了,佛法有這麼簡單嗎?你就是把從前祖師的話講出來,祖師是祖師,你是你。你講的人都不懂,聽的人更不懂,能解決什麼問題?

  寫得境界高,自得其樂,

  讀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現在人就喜歡搞這一套,而且誰搞這一套,誰出名。其實他是一只繡花枕頭,拆開來裏面一肚草包。比如從前有人寫了這麼厚一本書,名氣很大。他也寫到禅定,題目都是非常吸引人,一翻,沒幾句話,全是從前祖師那裏抄下來的。我看了兩個小時也不知道他講點啥,可是看書的人,一方面崇拜他,一方面自己也自得其樂,好像自己已經得到高深的法了。其實你是你,法是法,根本不相幹。

  知識分子易自我陶醉,無知的人愛搞迷信

  十善業修好了,你有福報生天,並不光靠功德箱裏丟點錢,人世間做點好事。要根據佛經上講的標准。修好十善業。身叁,不殺不盜不淫。其實今天所謂修行人,真正看他連十善業都沒做到,生天的資格都沒有,都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這些人差不多都是知識分子,如果是沒知識的,那就是在搞迷信。知識分子跟搞迷信的人最容易掉在自得其樂,自我安慰裏。

  從前上海有個年輕人,對人挺有禮貌,所以他的人緣比較好。在上海佛教界還有點出名呢。他畫的佛像挺不錯,可是他畫的呂洞賓、太上老君也不錯。他會算命,找他算命的人很多,所以就出了名。他還會講修行話,我常到他家,看他把佛龛門打開,他說:“你稍微坐一會兒,我要做早課。”我說:“我先回去吧。”“我只要一會好了,我天天這樣。”就拿幾個銅盆子敲幾敲,嘴裏念念有詞,沒兩叁分鍾就完了。他還經常跟人家講他的境界,經常衣服不穿,坐在陽臺上。他一面吃飯一面抱著貓說話,有時候還跟貓臉貼臉,說了一句風趣話:貓是我的女兒。(衆笑)有一次他跟我談話,說著話,他兩只手猛地一拍,把我嚇了一跳。(衆笑)我說:“你受過五戒的修行人,怎麼可以打死蚊子?”他的理由就是:蚊子咬我,所以要打死它。根據戒律來說,哪怕很小的蟲蟻,你殺了也算犯戒。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2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 2006.4.9

  

  貪瞋來自癡,

  世俗念頭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癡下去

  提要:

  ■ 妄語習慣了,反說別人的批評是少見多怪

  ■ 妄語可以方便,豈不五戒全可方便

  ■ 不貪不瞋不癡是善業,如果做不到,連生天的福報也沒有

  ■ 怕被人管,貪舒服也是貪

  ■ 起瞋心易生氣,起癡心易起疑

  ■ 貪瞋來自癡,世俗念頭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癡下去

  ■ 明因果能得妙觀察智,斷離惡法才是修行人

  妄語習慣了,反說別人的批評是少見多怪

  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妄語。有一次我在一個居士家裏,我對這個女的說:“你剛才這句話不是打妄語嗎?”她朝我哈哈笑:“你真是少見多怪,現在大家都是這樣的。”意思就是現在大家都打妄語,我打打妄語有啥關系啊?

  妄語可以方便,豈不五戒全可方便

  惡口,包括說話刺人、罵人、吵架。绮語是花言巧語,修行人不說好聽的話,要實事求是講話。即使你開導一個人,善巧方便,拐一個彎說說,也不准拍馬屁、討好人。還包括空下來去串寮,找人消遣消遣,說的全是亂七八糟、毫無意義的話。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妄語呢?說假話。現在佛門裏打妄語很普遍啊,而且還有理由,“這叫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也是妄語呀。你自己承認它是妄語嘛。你沒有說:我講的是方便不妄語。怎麼能用方便去犯戒呢?我看方便妄語不恰當。除非有特殊的非常重要的因緣,戒律裏容許你開戒。舉個例子,親戚朋友間來往,人家問他:“你吃過晚飯嗎?”他回答:“吃過了。”其實沒吃過,他叫作方便妄語。意思就是:我爲了別叫人家忙了,我就打個妄語。他以爲只要有顆好心,就不算犯戒。今天的佛門都是流行這一套。妄語是四根本戒之一,妄語可以方便,那麼也可以方便喝酒,方便偷東西,方便殺死猴子,只要方便,什麼都沒關系,像這種修行人還有成就的希望嗎?

  不貪不瞋不癡是善業,

  如果做不到,連生天的福報也沒有

  意叁,就是不貪、不瞋、不癡。貪是惡業,不貪就是善業;瞋是惡業,不瞋是善業;癡是惡業,不癡是善業,這個要求更高了。看看現在的佛弟子有沒有做到啊?反而貪瞋癡泛濫。你們既然想修行,每天自己反省反省,別到後來連個生天的福報都沒有。

  怕被人管,貪舒服也是貪

  比如探親假回去的同學,事情辦完了,在家也開始感到無聊了,那就早一點回來吧,何必一定在家呆滿兩個星期?說:“即使沒有什麼味道,在家放松放松也好。”寺院裏是小床,家裏是大床、榻榻米,滾來滾去都不會滾下來。一睡上去,兩只手伸開,兩只腳伸開,形成個“大”,多舒服啊!那這不是貪戀嗎?貪舒服也是貪。爲什麼有些人總感到在這裏不習慣?“你別管頭管腳,管得我一點都不舒服,你就放松一點吧。”這就是貪啊。

  起瞋心易生氣,起癡心易起疑

  瞋呢?一句話不對,兩只眼睛睜大了。所以“瞋”字左邊就是眼睛,只要一點小事不順心,聽了一句批評話,馬上一股氣來了。

  癡呢?一直到老還是癡頭怪腦。口裏總是說:我得馬上要回去了,因爲我家裏的老頭子沒人照顧。老得像猴子那樣,還放不下。年青人結婚以後更加癡頭怪腦,對方回來晚了,“怎麼現在還不回啊?哪裏去了?”一會兒窗外看看,“怎麼人影不見。”又胡思亂想了,“到別的地方去不告訴我,肯定有問題,變心了。”天再冷,家裏也留不住,站在寒風的弄口等他。看見一個身影,“來了來了,唉,不是。”癡漢等老婆,就是癡。掉進去了拔不出來,因爲有感情啊。

  貪瞋來自癡,

  世俗念頭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癡下去

  從前看戲,《棒打負心漢》,這個拿棒的人肯定是癡心女。還有出戲《活捉張叁郎》,那肯定是個女鬼。因爲癡,所以才有貪;因爲癡,所以才有瞋,所以癡是個最麻煩的東西。你只要一起世俗的念頭,會從這個念頭一直想下去,也就是一直癡下去。

  明因果能得妙觀察智,斷離惡法才是修行人

  修行人不要太隨便喽,連生天都要修好十善,並不是燒燒香、磕磕頭、唸唸經,就能了生死的。要經常自己觀察自己:我今天種下去的因,將來結什麼果,這就是智慧和覺悟。你能夠天天這麼修,將來就能得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叫你明因果。糊裏糊塗修行,將來還不是做條糊塗蟲?叁惡道根本跳不出來。修行人怎麼用功?就是一句話: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很細的煩惱惡法,都要斷離。今天就講到這裏。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20~2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