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0~3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淨寺 2006.4.11

  

  人天樂本身就包含苦

  修行爲求無苦之樂

  提要:

  ■ 佛眼觀天樂,既不徹底也不清淨

  ■ 求人天的樂本身就包含著苦,十善業不修仍是愚癡顛倒

  ■ 修行人求無苦之樂,修行本身就在離苦

  ■ 富能除去窮的苦,卻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連天

  ■ 富人回憶過去,低工資時也很快樂

  佛眼觀天樂,既不徹底也不清淨

  學佛就是爲了離苦得樂,樂有叁種,一種是天樂,一種是禅樂,一種是涅槃樂。天樂就是人天乘的樂,也就是天人的樂,禅樂是修行人禅定的樂。天樂跟禅樂都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裏的快樂,更上一步的樂就是修行成就的涅槃樂。天樂比人間的樂要高尚,世間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信神,目的是生天堂,他們使人逐漸變得心地善良,在宗教的角度來看,這是高尚的理想、高尚的行爲。只有高尚你才能往上升,卑劣只會往下沈。我想這麼長的年代宗教始終沒有被推翻,這說明人世間還有一股向上的心。在宗教看來這就是清淨,從我們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個清淨不徹底、也不圓滿。這是由于智慧的觀察力不同,好比洗衣服,視力差的人認爲已經幹淨了,可是視力好的人就能看到還沒有洗幹淨。

  求人天的樂本身就包含著苦,

  十善業不修仍是愚癡顛倒

  要得到人間的樂已經不容易了,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勞動,要遇到多少風波、挫折、失望,本身就包含著痛苦,所以人世間的苦跟樂永遠分不開的。要得到天上的樂,那就更加不容易。信宗教的人都是追求死了以後能生天,當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和努力。我們講十善生天,要享受殊妙的天上的樂就要修十善業。今天佛門大多數的人連十善業都沒有修好,因爲不聽法,連什麼是十善業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根本談不上修,仍然是愚癡顛倒。

  修行人求無苦之樂,修行本身就在離苦

  不管是天樂、禅樂、涅槃樂,全要通過辛勤努力來達到。同樣是辛苦,你即使達到天樂,天樂不究竟,這個快樂裏本身就有苦,所以叫有苦之樂,還不如求無苦之樂。以修行人的體會來說,追求無苦之樂的辛苦,遠遠比不上追求有苦之樂,因爲追求無苦之樂這條路,本身就是在逐漸離開苦,最後達到的是沒有苦的快樂。而在追求有苦之樂這條路上會不斷産生苦,最後也不過是快樂增加,而快樂增加並不等于痛苦減少。比如人世間“人生坎坷”這句話,到今天並沒有推翻過,不管時代怎麼進步,科學怎麼發達,人生這條路還是坎坷的,坎坷的路怎麼能離得開痛苦呢?

  富能除去窮的苦,

  卻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連天

  從現實來看,人窮有窮的苦,富了能消滅窮的苦,可是富又生長了富的苦,而且富人所受的苦往往比窮人更要厲害。有許多窮人他們生活得卻非常的快樂,因爲窮人只是生活上的苦,他習慣了,也成自然,他心理上並沒有苦的感受。生活上的苦容易習慣,也容易適應。富人的苦是在心裏,走上富這條路,心理上的負擔很重,因爲要致富必須要有所追求,有所奔波,必然會有所失望、有所厭惡、有所妒忌。有人說提高欲望就提高了快樂,事實告訴我們,提高了欲望,快樂提高了,痛苦也提高了。所以富雖然能夠減輕窮的苦,可是不能消除反而增長了自身心理上的苦。很多人富了以後仍然叫苦連天。

  富人回憶過去,低工資時也很快樂

  很多年前,我在蘇州碰到那些頭一批到深圳的人,他們差不多都發財了。可是他們感覺到現在的生活,跟過去一個月拿十八元工資的生活也差不多。他們現在星期日都出去消費,回想過去沒錢的年代,往往同事們一起爬山去野餐,那個時候也很快樂,卻沒有今天富了以後種種的痛苦。如果他們繼續想下去,可能還會出智慧,可是他們沒有這個覺悟,所以想得不深不透,僅僅是有這個感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淨寺 2006.4.11

  

  成就出世間的快樂要靠禅定

  提要:

  ■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離開了苦,才是真正的快樂

  ■ 不離開求欲之路,想得到無苦之樂是不可能的

  ■ 出離叁界,成就出世間的快樂靠禅定

  ■ 欲樂的苦很沈重啊,修禅定身輕心安,喜樂就來了

  ■ “無官一身輕”可見做官也很沈重啊!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離開了苦,才是真正的快樂

  既然窮有窮的苦,富有富的苦,富了仍然離不開苦。就好像生病那樣,這個病治好了,不能保證以後不生病,所以他的病苦並沒有徹底解決。等到以後的年代他又生病了,雖然新的病不是原來的病,但也是病苦啊,性質一樣。而且新病往往比舊病更複雜、更可怕,也就是說以前的病是吃藥、打針治好的,以後的病就不一定治得好,這就是人生的路。要不然的話,人怎麼會病死呢?

  人吃虧就吃虧在很少去思考、研究自身的問題。所以自身以外的種種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有把自身的痛苦解決了,那才是你真正的快樂。佛講: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在我們佛教的觀點來看,修外道的人始終離不開苦,始終得不到圓滿的快樂,因爲他們心外求法。即使他們把身體照顧得非常好,可也離不開心理上的苦。假如心內求法呢?那就是真正的快樂,因爲快樂並不是靠身體去感受的。比如植物人雖然有身體,可是他神經麻痹,心沒有力量,就像一塊木頭那樣沒什麼感受。痛苦和快樂都是靠心去感受,只有在心理上離開了痛苦,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快樂。

  不離開求欲之路,想得到無苦之樂是不可能的

  爲什麼世間上的人幾千年來還是走他們自己的道路?今天末法時期的佛弟子即使真正走上了修行的道路,確實在覺悟,智慧在增長,想離開原來的道路,速度也很慢,越是末法後期的衆生修行速度越慢。末法時期邪師邪說多如牛毛,如果你再接受邪師邪說的影響,路線一錯,你要離開原來的道路更加困難。可是不離開原來的道路,你要想得到無苦之樂,那是不可能的。原來的道路就是求欲的道路,這種快樂就是欲樂。人道、欲界天都是欲樂。我們今天修行還沒有成就,仍然在欲界。欲界是叁界中最低級的,比欲界高一級的是色界,再高一層無色界,叁界都有生死,都在苦裏,僅僅是層次的高低罷了。

  出離叁界,成就出世間的快樂靠禅定

  禅定的快樂比欲界天的快樂殊勝得多,人們所說的生天堂,都還是指欲界。而修禅定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是色界天的快樂,遠遠勝過欲界天人的樂,因爲離開欲以後,他們就專心的享受禅定的快樂。雖然色界並沒有出世間,可是對佛弟子來講,這個趨向就是趨向于出世間。外道雖然修四禅八定也能得到禅定的快樂,可是路同果不同,他們對于欲的認識、對欲的過患、對欲的遠離,沒有佛弟子覺悟高,所以他們仍然不能出世間。禅定這條路線,通世間通出世間,你要想享受色界天的快樂,要靠禅定,你要想出離叁界,成就出世間的快樂,也靠禅定。

  欲樂的苦很沈重啊,修禅定身輕心安,喜樂就來了

  雖然我們今天感覺到修禅定也很辛苦,天天兩點半就起床了。老同學每天早晨總要修一個小時禅定,可並不感覺到怎麼苦,新同學坐一個小時,腰酸背疼的。按照真正修行的要求,每天要四次儀軌六次定。人家看我們很辛苦,但我的感受越修越舒服。這個苦跟求欲的苦大不相同,這個苦很輕松,心裏很舒暢,一修禅定,身輕心安,喜樂就來了。而世間上欲樂的苦很沈重啊!

  “無官一身輕”可見做官也很沈重啊!

  現在的苦到處都看到,越來越發展,連小孩都很苦。昨天我們在路上看見小學生背的書包很沈重啊,從前念書哪有這麼苦?可是又擺脫不了,現在是競爭的社會,要想得到種種欲望的快樂,你必須要承受追求欲望的苦。更可怕的是,現在不僅僅是大學生自殺,中學生自殺,連小學生也有自殺,人世間的快樂還沒有得到,苦倒不斷加重。過去有句老話:無官一身輕,可見得做官也很沈重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淨寺 2006.4.11

  

  禅樂從離欲來,離欲生喜樂

  提要:

  ■ 追求欲造成了競爭苦,承受不了就自殺

  ■ 樂趣越來越降低,競爭的苦卻越來越增長

  ■ 明知是欲放不下,貪樂時惑,有惑所以迷

  ■ 人世的追求無非是財與色,痛苦也由此而來

  ■ 禅樂要從離欲來,離欲生喜樂

  追求欲造成了競爭苦,承受不了就自殺

  現在大家都在競爭,爲了將來競爭勝利,所以小時候就做競爭的准備,就連做准備的時候也在競爭,也在苦。競爭還不是競爭當老板、做官?如果你競爭失敗,做不到官也得不到富,別人就看不起你,又加上一個看不起的苦。連父母也只喜歡參加競爭苦得不得了的孩子,要不然連父母也看不起你。孩子在人世間得不到溫暖,時間長了,壓力太重,心理承受力越來越差,最後受不了就自殺。這些都是現實經常發生的悲劇,是誰造成的啊?就是追求欲。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無辜地被犧牲掉,假如這個人知見糊塗、沒有覺悟,認爲追求欲是快樂,因此遭受到很多的苦,這倒也罷了。更多的是本人非常純潔、天真,總希望生活得舒暢自在,可是環境包括父母,都在逼著他往這條路上走。

  樂趣越來越降低,競爭的苦卻越來越增長

  例如從前的孩子雖沒有玩具,哪怕幾塊小木頭、幾張廢紙,也玩得特別起勁。難道這種高興是低級的?而今天孩子的玩具可多啦。父母認爲玩玩具是高級的,所以給孩子買的玩具是論桶裝的,其實孩子並不喜歡。孩子把玩具丟在旁邊,仍然去玩他喜歡玩的廢紙。可是孩子聽了父母教導去玩玩具,玩得不高興把洋娃娃頭都扭下來。結果又要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