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人天乐本身就包含苦
修行为求无苦之乐
提要:
■ 佛眼观天乐,既不彻底也不清净
■ 求人天的乐本身就包含着苦,十善业不修仍是愚痴颠倒
■ 修行人求无苦之乐,修行本身就在离苦
■ 富能除去穷的苦,却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连天
■ 富人回忆过去,低工资时也很快乐
佛眼观天乐,既不彻底也不清净
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乐有三种,一种是天乐,一种是禅乐,一种是涅槃乐。天乐就是人天乘的乐,也就是天人的乐,禅乐是修行人禅定的乐。天乐跟禅乐都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里的快乐,更上一步的乐就是修行成就的涅槃乐。天乐比人间的乐要高尚,世间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信神,目的是生天堂,他们使人逐渐变得心地善良,在宗教的角度来看,这是高尚的理想、高尚的行为。只有高尚你才能往上升,卑劣只会往下沉。我想这么长的年代宗教始终没有被推翻,这说明人世间还有一股向上的心。在宗教看来这就是清净,从我们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清净不彻底、也不圆满。这是由于智慧的观察力不同,好比洗衣服,视力差的人认为已经干净了,可是视力好的人就能看到还没有洗干净。
求人天的乐本身就包含着苦,
十善业不修仍是愚痴颠倒
要得到人间的乐已经不容易了,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要遇到多少风波、挫折、失望,本身就包含着痛苦,所以人世间的苦跟乐永远分不开的。要得到天上的乐,那就更加不容易。信宗教的人都是追求死了以后能生天,当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努力。我们讲十善生天,要享受殊妙的天上的乐就要修十善业。今天佛门大多数的人连十善业都没有修好,因为不听法,连什么是十善业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根本谈不上修,仍然是愚痴颠倒。
修行人求无苦之乐,修行本身就在离苦
不管是天乐、禅乐、涅槃乐,全要通过辛勤努力来达到。同样是辛苦,你即使达到天乐,天乐不究竟,这个快乐里本身就有苦,所以叫有苦之乐,还不如求无苦之乐。以修行人的体会来说,追求无苦之乐的辛苦,远远比不上追求有苦之乐,因为追求无苦之乐这条路,本身就是在逐渐离开苦,最后达到的是没有苦的快乐。而在追求有苦之乐这条路上会不断产生苦,最后也不过是快乐增加,而快乐增加并不等于痛苦减少。比如人世间“人生坎坷”这句话,到今天并没有推翻过,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科学怎么发达,人生这条路还是坎坷的,坎坷的路怎么能离得开痛苦呢?
富能除去穷的苦,
却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连天
从现实来看,人穷有穷的苦,富了能消灭穷的苦,可是富又生长了富的苦,而且富人所受的苦往往比穷人更要厉害。有许多穷人他们生活得却非常的快乐,因为穷人只是生活上的苦,他习惯了,也成自然,他心理上并没有苦的感受。生活上的苦容易习惯,也容易适应。富人的苦是在心里,走上富这条路,心理上的负担很重,因为要致富必须要有所追求,有所奔波,必然会有所失望、有所厌恶、有所妒忌。有人说提高欲望就提高了快乐,事实告诉我们,提高了欲望,快乐提高了,痛苦也提高了。所以富虽然能够减轻穷的苦,可是不能消除反而增长了自身心理上的苦。很多人富了以后仍然叫苦连天。
富人回忆过去,低工资时也很快乐
很多年前,我在苏州碰到那些头一批到深圳的人,他们差不多都发财了。可是他们感觉到现在的生活,跟过去一个月拿十八元工资的生活也差不多。他们现在星期日都出去消费,回想过去没钱的年代,往往同事们一起爬山去野餐,那个时候也很快乐,却没有今天富了以后种种的痛苦。如果他们继续想下去,可能还会出智慧,可是他们没有这个觉悟,所以想得不深不透,仅仅是有这个感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成就出世间的快乐要靠禅定
提要:
■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离开了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 不离开求欲之路,想得到无苦之乐是不可能的
■ 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靠禅定
■ 欲乐的苦很沉重啊,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
■ “无官一身轻”可见做官也很沉重啊!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离开了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既然穷有穷的苦,富有富的苦,富了仍然离不开苦。就好像生病那样,这个病治好了,不能保证以后不生病,所以他的病苦并没有彻底解决。等到以后的年代他又生病了,虽然新的病不是原来的病,但也是病苦啊,性质一样。而且新病往往比旧病更复杂、更可怕,也就是说以前的病是吃药、打针治好的,以后的病就不一定治得好,这就是人生的路。要不然的话,人怎么会病死呢?
人吃亏就吃亏在很少去思考、研究自身的问题。所以自身以外的种种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把自身的痛苦解决了,那才是你真正的快乐。佛讲: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在我们佛教的观点来看,修外道的人始终离不开苦,始终得不到圆满的快乐,因为他们心外求法。即使他们把身体照顾得非常好,可也离不开心理上的苦。假如心内求法呢?那就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靠身体去感受的。比如植物人虽然有身体,可是他神经麻痹,心没有力量,就像一块木头那样没什么感受。痛苦和快乐都是靠心去感受,只有在心理上离开了痛苦,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快乐。
不离开求欲之路,想得到无苦之乐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世间上的人几千年来还是走他们自己的道路?今天末法时期的佛弟子即使真正走上了修行的道路,确实在觉悟,智慧在增长,想离开原来的道路,速度也很慢,越是末法后期的众生修行速度越慢。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多如牛毛,如果你再接受邪师邪说的影响,路线一错,你要离开原来的道路更加困难。可是不离开原来的道路,你要想得到无苦之乐,那是不可能的。原来的道路就是求欲的道路,这种快乐就是欲乐。人道、欲界天都是欲乐。我们今天修行还没有成就,仍然在欲界。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级的,比欲界高一级的是色界,再高一层无色界,三界都有生死,都在苦里,仅仅是层次的高低罢了。
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靠禅定
禅定的快乐比欲界天的快乐殊胜得多,人们所说的生天堂,都还是指欲界。而修禅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色界天的快乐,远远胜过欲界天人的乐,因为离开欲以后,他们就专心的享受禅定的快乐。虽然色界并没有出世间,可是对佛弟子来讲,这个趋向就是趋向于出世间。外道虽然修四禅八定也能得到禅定的快乐,可是路同果不同,他们对于欲的认识、对欲的过患、对欲的远离,没有佛弟子觉悟高,所以他们仍然不能出世间。禅定这条路线,通世间通出世间,你要想享受色界天的快乐,要靠禅定,你要想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也靠禅定。
欲乐的苦很沉重啊,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
虽然我们今天感觉到修禅定也很辛苦,天天两点半就起床了。老同学每天早晨总要修一个小时禅定,可并不感觉到怎么苦,新同学坐一个小时,腰酸背疼的。按照真正修行的要求,每天要四次仪轨六次定。人家看我们很辛苦,但我的感受越修越舒服。这个苦跟求欲的苦大不相同,这个苦很轻松,心里很舒畅,一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而世间上欲乐的苦很沉重啊!
“无官一身轻”可见做官也很沉重啊!
现在的苦到处都看到,越来越发展,连小孩都很苦。昨天我们在路上看见小学生背的书包很沉重啊,从前念书哪有这么苦?可是又摆脱不了,现在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得到种种欲望的快乐,你必须要承受追求欲望的苦。更可怕的是,现在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杀,中学生自杀,连小学生也有自杀,人世间的快乐还没有得到,苦倒不断加重。过去有句老话:无官一身轻,可见得做官也很沉重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禅乐从离欲来,离欲生喜乐
提要:
■ 追求欲造成了竞争苦,承受不了就自杀
■ 乐趣越来越降低,竞争的苦却越来越增长
■ 明知是欲放不下,贪乐时惑,有惑所以迷
■ 人世的追求无非是财与色,痛苦也由此而来
■ 禅乐要从离欲来,离欲生喜乐
追求欲造成了竞争苦,承受不了就自杀
现在大家都在竞争,为了将来竞争胜利,所以小时候就做竞争的准备,就连做准备的时候也在竞争,也在苦。竞争还不是竞争当老板、做官?如果你竞争失败,做不到官也得不到富,别人就看不起你,又加上一个看不起的苦。连父母也只喜欢参加竞争苦得不得了的孩子,要不然连父母也看不起你。孩子在人世间得不到温暖,时间长了,压力太重,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最后受不了就自杀。这些都是现实经常发生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啊?就是追求欲。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无辜地被牺牲掉,假如这个人知见糊涂、没有觉悟,认为追求欲是快乐,因此遭受到很多的苦,这倒也罢了。更多的是本人非常纯洁、天真,总希望生活得舒畅自在,可是环境包括父母,都在逼着他往这条路上走。
乐趣越来越降低,竞争的苦却越来越增长
例如从前的孩子虽没有玩具,哪怕几块小木头、几张废纸,也玩得特别起劲。难道这种高兴是低级的?而今天孩子的玩具可多啦。父母认为玩玩具是高级的,所以给孩子买的玩具是论桶装的,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孩子把玩具丢在旁边,仍然去玩他喜欢玩的废纸。可是孩子听了父母教导去玩玩具,玩得不高兴把洋娃娃头都扭下来。结果又要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