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痹更危险
■ 众生需要佛法,否则烦恼发展到了精神病,还来得及治吗?
■ 在修行上产生希望,没几天就变了,这也在修无常,要不变才是常
■ 只要天天耕耘,莫问秋后收成,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
■ 世俗放不下,自讨苦吃,今天得师相伴,别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感染世俗很危险,在世俗里麻痹更危险
佛涅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时代不同了,今天人世间充满着烦恼习气,世俗上的贪瞋痴越来越严重。假如你到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一进去人就不舒服,空气污染太厉害了,可是过了两三天就习惯了,并不是污染的东西消失了,而是你心理上受了影响,习以为常了。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在修行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一回到这种地方去,开头会觉得真不舒服,这些人怎么这么愚痴颠倒?过了两三天也见怪不怪,习惯了。你即使麻痹了,不等于污染的空气没有进去,反而更危险,人在世俗环境里,随时随刻在受到污染,而本人没感觉,那不是更危险了?
众生需要佛法,
否则烦恼发展到了精神病,还来得及治吗?
有人对我有意见:“老师讲法讲得太慢了,想听听《金刚经》,到现在还没讲。”《金刚经》三年也讲不完,说“你能不能讲快一点?”怪你自己肠胃不好呀,现在的众生肠胃都不好,如果肠胃都好,医院里怎么病人这么多啊?可惜现在没有一个新的医院叫“烦恼病医院”,只有精神病院。人烦恼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去治还来得及吗?
而且现在的烦恼病人、心理病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发展。现在的心理疗法,我看远远比不上五十年代我做的心理治疗,根本没有牵涉到心里去。现在有些地方只不过是陪病人打打羽毛球,这叫心理治疗?这叫运动!所以现在并不是众生对佛法不需要的时代,恰恰相反,是更需要佛法的时代,只有佛法才能净化人心,才能治疗众生的烦恼病。
在修行上产生希望,没几天就变了,
这也在修无常,要不变才是常
你们可能要问,“世间上越希望越烦恼,那么对佛法修行要不要产生希望啊?”如果你一直希望下去,这倒靠近了常了。可惜的是你对修行上产生的希望,没几天也变掉了,也在无常,这我是看得很清楚的。你假如问我:老师啊,你最近自己在修什么?我就是在修不要有希望。
只要天天耕耘,莫问秋后收成,
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
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在能海上师身边,上海同学说:你这么大的福气,赶快想点问题问问上师。那时我又不懂什么,我一直都是傻里傻气的,能海上师也不讨厌我,因为那个时候就我一个年轻人,他走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好像能海上师也喜欢我在他旁边,连吃饭都叫我到他那里去吃,所以每次吃饭,都是我跟上师两个人面对面吃的。
后来我想出一个问题,就问:“现在国家在搞五年计划,咱们也搞个五年计划。”后面的话我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就是五年里边我应该有怎么样的成就。能海上师朝我笑笑,“你要订五年计划,你就订你学完哪几种法就可以了。”那就等于没有订计划,还不是天天跟师学法?由此可以明白佛教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就像古时候的老修行说的:只要天天耕耘,不要问秋后的收成。
世俗放不下,自讨苦吃,
今天得师相伴,别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你们即使天天希望,你们这个希望仍然在无常里,因为凡夫众生的心态,经过多少世的薰习,已经养成了无常的心态。比如我去年跟你们提出来一个目标:不要浪费这一世的时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而且你们福气很大,还有我这个老师天天陪着你们,我从前修行可没有一个师父天天陪着我。做居士苦啊,出家人可以一直住在丛林里,居士因为世俗心放不下,自讨苦吃,像你们有这么大福报的有几个?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知识分子自我陶醉,
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提要:
■ 今天的现实决定将来的命运,心想证果,却在造业,哪会心想事成
■ 修善能得人天乐,可修十善业也不简单
■ 写得境界高,自得其乐,读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 知识分子易自我陶醉,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今天的现实决定将来的命运,
心想证果,却在造业,哪会心想事成
去年我跟你们提出来,希望大家要进入圣人之流,要求不高,在这一生证个初果,大家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啊,因为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了。我看你们现在没有去年那么高兴了吧?你们仍然掉在无常里。如果修好常,去年这么高兴,今年仍然这么高兴,那就行了。众生的一切都掉在无常里,所有的希望也会无常。而且众生的希望都是凭主观意识,没有根据客观规律,如果主观意识违反了客观规律,你这个希望也没得用。社会上有句话:心想事成。心里想的,将来就会成功,哪有这回事?你今天想证初果二果阿罗汉果,明天去犯戒造恶业,后天仍然下地狱。佛教是现实,佛教是科学,佛教是辩证法,你今天所干的现实就决定你将来的命运。
修善能得人天乐,可修十善业也不简单
常乐我净,第二个字就是乐,世出世间的乐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是天乐,六道轮回,以天道最快乐,这是讲的世间法。我们说修行人要脱离世俗的一切,那是指我们的觉悟。可是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人世间,生活上都是世间法,比如每天要吃饭,总要讲究点营养,煮菜要煮得好吃一点,这种种都是世间法。
“修十善业生天,而生种种殊妙之乐”,你把十善业修好,将来就生天,这是生到天道的基础,所以十善业是人天乘的法。十善业说是要求低,其实在我们今天的水平来看,十善业也不简单。有人说“生天凭福报,福报大就生天。”说得太简单了,好像只要说几句高妙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佛法有这么简单吗?你就是把从前祖师的话讲出来,祖师是祖师,你是你。你讲的人都不懂,听的人更不懂,能解决什么问题?
写得境界高,自得其乐,
读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现在人就喜欢搞这一套,而且谁搞这一套,谁出名。其实他是一只绣花枕头,拆开来里面一肚草包。比如从前有人写了这么厚一本书,名气很大。他也写到禅定,题目都是非常吸引人,一翻,没几句话,全是从前祖师那里抄下来的。我看了两个小时也不知道他讲点啥,可是看书的人,一方面崇拜他,一方面自己也自得其乐,好像自己已经得到高深的法了。其实你是你,法是法,根本不相干。
知识分子易自我陶醉,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十善业修好了,你有福报生天,并不光靠功德箱里丢点钱,人世间做点好事。要根据佛经上讲的标准。修好十善业。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其实今天所谓修行人,真正看他连十善业都没做到,生天的资格都没有,都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这些人差不多都是知识分子,如果是没知识的,那就是在搞迷信。知识分子跟搞迷信的人最容易掉在自得其乐,自我安慰里。
从前上海有个年轻人,对人挺有礼貌,所以他的人缘比较好。在上海佛教界还有点出名呢。他画的佛像挺不错,可是他画的吕洞宾、太上老君也不错。他会算命,找他算命的人很多,所以就出了名。他还会讲修行话,我常到他家,看他把佛龛门打开,他说:“你稍微坐一会儿,我要做早课。”我说:“我先回去吧。”“我只要一会好了,我天天这样。”就拿几个铜盆子敲几敲,嘴里念念有词,没两三分钟就完了。他还经常跟人家讲他的境界,经常衣服不穿,坐在阳台上。他一面吃饭一面抱着猫说话,有时候还跟猫脸贴脸,说了一句风趣话:猫是我的女儿。(众笑)有一次他跟我谈话,说着话,他两只手猛地一拍,把我吓了一跳。(众笑)我说:“你受过五戒的修行人,怎么可以打死蚊子?”他的理由就是:蚊子咬我,所以要打死它。根据戒律来说,哪怕很小的虫蚁,你杀了也算犯戒。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贪瞋来自痴,
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提要:
■ 妄语习惯了,反说别人的批评是少见多怪
■ 妄语可以方便,岂不五戒全可方便
■ 不贪不瞋不痴是善业,如果做不到,连生天的福报也没有
■ 怕被人管,贪舒服也是贪
■ 起瞋心易生气,起痴心易起疑
■ 贪瞋来自痴,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 明因果能得妙观察智,断离恶法才是修行人
妄语习惯了,反说别人的批评是少见多怪
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有一次我在一个居士家里,我对这个女的说:“你刚才这句话不是打妄语吗?”她朝我哈哈笑:“你真是少见多怪,现在大家都是这样的。”意思就是现在大家都打妄语,我打打妄语有啥关系啊?
妄语可以方便,岂不五戒全可方便
恶口,包括说话刺人、骂人、吵架。绮语是花言巧语,修行人不说好听的话,要实事求是讲话。即使你开导一个人,善巧方便,拐一个弯说说,也不准拍马屁、讨好人。还包括空下来去串寮,找人消遣消遣,说的全是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话。两舌就是挑拨离间。妄语呢?说假话。现在佛门里打妄语很普遍啊,而且还有理由,“这叫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呀。你自己承认它是妄语嘛。你没有说:我讲的是方便不妄语。怎么能用方便去犯戒呢?我看方便妄语不恰当。除非有特殊的非常重要的因缘,戒律里容许你开戒。举个例子,亲戚朋友间来往,人家问他:“你吃过晚饭吗?”他回答:“吃过了。”其实没吃过,他叫作方便妄语。意思就是:我为了别叫人家忙了,我就打个妄语。他以为只要有颗好心,就不算犯戒。今天的佛门都是流行这一套。妄语是四根本戒之一,妄语可以方便,那么也可以方便喝酒,方便偷东西,方便杀死猴子,只要方便,什么都没关系,像这种修行人还有成就的希望吗?
不贪不瞋不痴是善业,
如果做不到,连生天的福报也没有
意三,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贪是恶业,不贪就是善业;瞋是恶业,不瞋是善业;痴是恶业,不痴是善业,这个要求更高了。看看现在的佛弟子有没有做到啊?反而贪瞋痴泛滥。你们既然想修行,每天自己反省反省,别到后来连个生天的福报都没有。
怕被人管,贪舒服也是贪
比如探亲假回去的同学,事情办完了,在家也开始感到无聊了,那就早一点回来吧,何必一定在家呆满两个星期?说:“即使没有什么味道,在家放松放松也好。”寺院里是小床,家里是大床、榻榻米,滚来滚去都不会滚下来。一睡上去,两只手伸开,两只脚伸开,形成个“大”,多舒服啊!那这不是贪恋吗?贪舒服也是贪。为什么有些人总感到在这里不习惯?“你别管头管脚,管得我一点都不舒服,你就放松一点吧。”这就是贪啊。
起瞋心易生气,起痴心易起疑
瞋呢?一句话不对,两只眼睛睁大了。所以“瞋”字左边就是眼睛,只要一点小事不顺心,听了一句批评话,马上一股气来了。
痴呢?一直到老还是痴头怪脑。口里总是说:我得马上要回去了,因为我家里的老头子没人照顾。老得像猴子那样,还放不下。年青人结婚以后更加痴头怪脑,对方回来晚了,“怎么现在还不回啊?哪里去了?”一会儿窗外看看,“怎么人影不见。”又胡思乱想了,“到别的地方去不告诉我,肯定有问题,变心了。”天再冷,家里也留不住,站在寒风的弄口等他。看见一个身影,“来了来了,唉,不是。”痴汉等老婆,就是痴。掉进去了拔不出来,因为有感情啊。
贪瞋来自痴,
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从前看戏,《棒打负心汉》,这个拿棒的人肯定是痴心女。还有出戏《活捉张三郎》,那肯定是个女鬼。因为痴,所以才有贪;因为痴,所以才有瞋,所以痴是个最麻烦的东西。你只要一起世俗的念头,会从这个念头一直想下去,也就是一直痴下去。
明因果能得妙观察智,断离恶法才是修行人
修行人不要太随便喽,连生天都要修好十善,并不是烧烧香、磕磕头、唸唸经,就能了生死的。要经常自己观察自己:我今天种下去的因,将来结什么果,这就是智慧和觉悟。你能够天天这么修,将来就能得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叫你明因果。糊里糊涂修行,将来还不是做条糊涂虫?三恶道根本跳不出来。修行人怎么用功?就是一句话: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很细的烦恼恶法,都要断离。今天就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