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七談恭敬

  佛七談恭敬 (1)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爲參加佛七的居士大衆作開示

  傅老師:我們今天特地來跟師父頂禮。

  演祖老法師:我們收到你們給我們寄的雜志,當家師都看了的。你們佛學苑的老師,把這些有善根的弟子留下來,廣泛開導他們,這是蠻好的。現在有些佛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怎麼修行,佛教向什麼地方走?有什麼樣的修行障礙?有哪些挫折,這些疑難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希望老善知識更進一步給他們開導,指引他們走好前面的道路。

  傅老師:還要請師父給我們開示一下。

  演祖老法師:今天起七了,你跟他們講一段法不好?

  傅老師:我講不好。

  侍者師:老法師說,我們這邊在打念佛七,我們已經起七了,您是不是可以抽一點時間,爲大衆居士方便開示一下?

  傅老師:請你師父講吧。

  侍者師:他請您,就在後面的念佛堂,講一段方便開示。你們既然來了,諸供養中法供養爲最。

  演祖老法師:就這麼啦,好不好?我們就去起七去。

  (傅老師隨老法師到念佛堂給居士開示)

  

  修行第一步就是要修恭敬

  提要: 

  ■ 皈依了叁寶,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叁寶

  ■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 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們就要恭敬

  皈依了叁寶,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叁寶

  傅老師:尊敬的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學們。今天我是特地來向各位法師親近頂禮的。我們居士皈依了叁寶,一切比丘僧包括比丘尼師父,全是我們的師父。我們居士最重要的事就是親近叁寶。由于老師父非常慈悲,知道我在佛學苑天天給學生們講課,所以他老人家要我跟大家來談談佛法修行的問題。這是師父的慈悲,對我的培養,讓我有這樣的機會跟各位同修們結個法緣。講開示我是不敢當,只能算是談心吧。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我們都是佛弟子,佛弟子要懂得禮貌。七衆弟子以比丘爲首,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出家女衆中還有一個正學女,排在沙彌尼前面,再包括男居士、女居士稱爲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就應該按照這樣的順序修恭敬。比如聽法、過堂時,居士不能坐在比丘、比丘尼的前面,走路也不能走在前面。如果你有要緊的事情要趕路,就要跟師父打一個招呼,“我有急事我先走了!”咱們到每個叢林裏去,一進山門就看見彌勒菩薩,就要恭敬頂禮。所以我們佛弟子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頂禮。

  假如師父有事,正在路上走,你可以合掌站在旁邊。不要搶在師父前面馬上禮拜,這對師父難免有點影響。咱們在客堂裏或者在佛堂裏或者在房裏,要等師父坐好了,然後再恭敬頂禮。不要隨便把師父拉來拉去,女居士不能拉比丘師父的袖子,更不能握手。男居士不能碰到比丘尼師父的衣服,更不能夠碰到比丘尼。佛教的禮節是恭敬合掌,所以佛門是清淨的。最不清淨的就是男女混雜。

  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們就要恭敬

  我是非常慚愧,因爲我還是個居士,一直沒有出家。所以哪怕是年輕的出家師父,我也應該要恭敬。從前我在辦九華山佛學院的時候,有好多年紀小的出家師父來學。我看他們這麼年輕就出家,非常歡喜,就說:“你爲什麼這麼小就出家了?”他們說:“出家好呗!”“你出家沒顧慮呀?”“出家了就出家了呗!”這兩句話,我到今天沒有忘記。我發心出家是五四年,到現在五十年了。每天早晨醒來想,我應該要出家了,一起床事情一忙,出家的念頭又沒了。所以恭敬不根據這個佛弟子有沒有文化,會不會講法,只要有一個人出家了,我就應該要恭敬,因爲我比不上他。

  佛七談恭敬 (2)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爲參加佛七的居士大衆作開示

  佛弟子是一家人,要多觀功德,

  不團結原因在傲慢

  提要: 

  ■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 佛弟子不團結,原因在傲慢,修恭敬就是爲了去掉傲慢

  ■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觀功德起恭敬心

  ■ 心量大的人煩惱少,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

  ■ “南無”是恭敬,“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有人說:“傅老師你講法講了很多年了,你很有智慧啊。”其實我是個沒智慧的人,那我怎麼會講法呢?因爲我年輕時喜歡聽法師講法,當然我也有師父,我是聽了很多法師的講法,所以我講的東西不是我的智慧,全是從前在法師那裏聽來的,就好比錄音機放放罷了。一個出家人,他知道出家好,而且能夠放下一切去出家,這就是個有智慧的人,而這個智慧是他本人的。不管有沒有文化,也不管會不會講經說法,能出家就是有智慧。居士能說法是學來的,即使像我這樣,到老還是放不下,仍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出家了比丘受兩百五十條戒,我一聽就有點害怕,我能持得起來嗎?所以我在你們各位出家師父面前,深感慚愧。我是居士,你們在座這麼多同學也是居士,不管出家人年紀大年紀小有沒有文化,都是我們師父。出家人的功德,不說別的,就拿戒律來說,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是居士五戒的五十倍。作爲一個居士,看見出家人恭敬,你有功德,你是在修行,你在修什麼?修恭敬。

  佛弟子不團結,原因在傲慢,

  修恭敬就是爲了去掉傲慢

  衆生爲什麼不信佛?爲什麼信了佛以後,不肯好好修行?爲什麼如今居士不恭敬出家人,居士跟居士也不能團結,四衆弟子經常産生矛盾,我看原因離不開心裏的傲慢。修恭敬就是爲了去掉傲慢。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慢貢高就是其中之一。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觀功德起恭敬心

  我們對出家師父應該恭敬,我們對同學也應該恭敬相處,要觀功德,少觀過錯。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我們都是凡夫,當然會有錯。可是每個人不可能一點功德也沒有,我們爲什麼看不到?因爲傲慢,傲慢的人就看不到別人功德。如果我們虛心一點,起了恭敬心,就能看到別人的功德。看功德起恭敬心,功德無量。對這個人看不慣,對那個人看不慣,起煩惱,你自己修行也修不好,又何必自尋煩惱呢?有沒有比起煩惱更好的辦法?有啊!你恭敬他親近他關心他,他有做錯的地方,好說好話給他提一提。只要態度好,說得好,人都會聽話的。我們佛弟子是一家人,一家人可別吵架,也不要怄氣,一家人怄了氣,諸佛菩薩心裏都難過。

  心量大的人煩惱少,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

  我們都是佛弟子,修行人心量要放大。心量放大,就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心量放寬的人煩惱就少。心量放寬的人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特別喜歡;氣量小的人容易起煩惱,心量小的人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喜歡,不過,“這個弟子實在太麻煩!”打個比方,哪個孩子像媽,媽就喜歡。另一個孩子野得很,當然媽也慈悲他,可總覺得麻煩,怎麼老不聽話的呢?這是普通家庭裏常有的事情。心量大,爲什麼阿彌陀佛特別喜歡?阿彌陀佛心無量,你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心也無量。做不到無量至少要放大一點,就與阿彌陀佛格外相應了。

  “南無”是恭敬,“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

  說個笑話給大家聽,有個旅遊團到了寺院,有人問導遊,“阿彌陀佛啥意思?”導遊回答:“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謝謝你。”好笑不好笑?因爲他不懂佛法,亂說一通啦。還有好笑的,有個佛教協會召集當地寺院的當家來培訓,請我去給他們講課,有人告訴我,“我們這個地方有人說:阿彌陀佛是兩個人,一個叫阿彌,一個叫陀佛。”非但不懂佛法,連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都搞不清楚。還有人把“南無阿彌陀佛”解說成“南方沒有阿彌陀佛”。(衆笑)南無是恭敬的意思。這是印度的風俗,印度長輩來了,小孩子都要向他恭敬合掌說“南無”,意思是“我向你致敬”。“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向阿彌陀佛致敬”。“阿彌陀”叁個字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佛七談恭敬 (3)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師訪問章華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請下

  爲參加佛七的居士大衆作開示

  每個衆生都是未來佛

  發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提要: 

  ■ 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沒智慧的人

  ■ 釋迦佛智慧圓滿,能使知識分子放下傲慢

  ■ 每個衆生都是未來佛,發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 佛菩薩都要恭敬,供衆功德最大

  ■ 唸佛雖是方便法門,但功夫可沒方便

  ■ 在法門上不要有分別心,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沒智慧的人

  我媽一輩子都唸南無觀世音菩薩,雖說她是文盲,可是她硬是把《心經》、《金剛經》一個字一個字認,到後來全會唸了,因爲她很虛心。她學會了,仍然是個謙虛的人。你會講經說法起了傲慢心,你仍然是個傲慢的人!在智慧詞典裏,沒有傲慢兩個字。因爲智慧中沒有煩惱,煩惱中沒有智慧。既然傲慢是煩惱,傲慢的人就是一個沒智慧的人。

  釋迦佛智慧圓滿,能使知識分子放下傲慢

  我初進佛門時,別看我年輕只有二十二歲,文化程度也只有初中兩年級,知識分子的傲慢可厲害了。那年新年去拜年,電車路過上海佛教青年會,有點好奇,過了幾天就去看看。一進去,兩只眼睛一掃,“你們都是搞迷信”。到樓上朝釋迦佛看看,也不頂禮。那時佛堂正在做晚課,中途休息了一下,每個拜墊上都有一本經書,可能是早晚課本吧?我也沒有經過人家同意,拿起書就看,像是在檢查迷信似的。我首先看到的是叁十五佛忏悔文,我一看就有點緊張了,裏邊說的罪就是我呀,因此深感慚愧。又一翻,看到《普賢行願品》,頭一句“所有十方世界中”,我就想:十方也包括下方,下方還有世界,這豈不就是說地球在虛空裏?這是兩千多年前佛說的話,科學家研究多少年才知道地球在虛空裏。可見所有…

《佛七談恭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