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14
佛陀涅槃了,教育的責任就在我們身上
提要:
■ 釋迦佛以大悲心來到娑婆世界成佛
■ 釋迦佛是以法度衆生,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 佛陀的事業是教育事業
■ 釋迦佛涅槃了,教育的責任就在佛弟子身上
■ 人天師表爲鬼“洗澡”實在講不過去
■ 出家人的正業,是繼承佛陀的教育事業
■ 知見正了,才能不走六道輪回的道路
釋迦佛以大悲心來到娑婆世界成佛
今天是釋迦佛涅槃的日子,釋迦佛以大悲心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就是爲了度我們娑婆世界衆生。他本是印度一個王子,出家修行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然後到鹿野苑說四谛法度五比丘,從此娑婆世界就有了叁寶:佛寶釋迦佛,法寶四谛法,僧寶是五比丘;一直流傳到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
釋迦佛是以法度衆生,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釋迦佛是以法度衆生,他遊化諸國說法四十九年。每到一處他都是隨各種因緣教化衆生,他說法的時候,有時候聽衆極多,經書上都有記載,有時多到幾萬個人,有時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衆生他也講法,所以他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佛陀的事業是教育事業
教化,教是教導,化是化度,沒有教導就沒有化度,所以要度衆生就得要教育衆生。真正佛陀的事業是教育事業,而不是今天以超度死人趕經忏所稱的“佛事”。其實這些“佛事”根本不起什麼教育作用,如果你把亡靈找來,能夠跟他們講講佛法,這倒還起個教育作用。假如來的死鬼很多,法師講中國話,美國的鬼聽不懂,法國的鬼聽不懂,日本的鬼聽不懂,至少中國的鬼聽得懂,但是今天唱個半天,連我都一句聽不懂,(衆笑)叫死鬼咋聽得懂?真正嚴肅的來說,這都不能叫佛事。從前舍利弗目犍連以及所有釋迦佛身邊的弟子從來也沒有爲了取得錢財去給死人唱個半天。有位法師講,這叫不務正業,不是出家人應該做的正當的事業。我二十二歲進佛教青年會,當時青年會有一段時間專門組織大家批判趕經忏。
釋迦佛涅槃了,教育的責任就在佛弟子身上
出家人是佛弟子,佛弟子的正業就是學佛法,對衆生進行佛陀的教育。釋迦佛涅槃了,這個教育的責任就在佛弟子身上。而今天使人感歎萬分,能講經說法的人真是希有難得,越來越找不到了,而唱啊敲啊,這種做佛事趕經忏的倒越來越多了,甚至于還出現這麼一句極其錯誤的話,說“不趕經忏就不像出家人”,完全顛倒了。
人天師表爲鬼“洗澡”實在講不過去
你們女衆部有個女生挺好,她說她本來想將來要在佛門裏當經忏王,現在覺悟了,她再也不想當經忏王了。佛弟子個個都是法王子,怎麼法王子不做,人天師表跑去做經忏王?現在有的趕經忏的“法師”,還給鬼“洗澡”咧。別人看不起你,還不要緊,自己看不起自己,那實在講不過去。死人當然也是衆生,也應該慈悲,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豈不更有效果。
出家人的正業,是繼承佛陀的教育事業
佛弟子要跟佛學,佛是教育家,我們當然也應該繼承佛陀的教育事業,做一個人世間的教育家,所以我這兒培養人才,出家人都要當法師,在家人都要當老師。
知見正了,才能不走六道輪回的道路
教化衆生,化就是轉變,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轉變衆生的愚癡顛倒,只有衆生轉變了自己的愚癡顛倒,他們的知見正了,也就是方向正了,那才能不走六道輪回的道路,而走上一條通往彼岸的道路,走上一條解脫生死的道路。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14
觀念顛倒了,貪瞋癡煩惱就起來了
提要:
■ 觀念顛倒了,貪瞋癡煩惱就起來了
■ 以講法去度化有緣的衆生,這才叫“化緣”
■ 比丘應該托缽乞食,住處要離村莊不太遠
■ 乞食不能有要求,受施後要爲施主說幾句法語
■ 以前有位年青比丘,一路托缽,只要飯不要錢
觀念顛倒了,貪瞋癡煩惱就起來了
人們非常熟悉“化緣”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中國佛教有他們固定的解說。我有我的看法,其實我的解說倒是不錯的。舉個例子,民間到了年初一都要拜年,一見面就說“恭喜發財”,民間固定的解說,發財就是財緣發達。雖然照我的解說,民間這種情況不多了,但是偏偏今年我們碰到了,可見得我的解說不錯。今年年初一咱們有的同學去看看做木工的彭師傅,送了一碗丸子去。彭師傅馬上發財,我們去了兩個同學,他給兩個同學每人發二十元,你不拿他偏要你拿,你不拿就是表示看不起他,或者表示他發不了財了。(衆笑)發財是這個意思呀,年初一把自己的財發出去一點,這叫發財呀。現在發財的意思是希望外面的財到我這兒來,這不叫發財,這叫收財。收是收進來,發是發出去嘛,單位裏的收發室就是這個意思。觀念都顛倒了,爲什麼會顛倒啊?貪瞋癡煩惱起來了,個個貪財,不肯發財嘛。
以講法去度化有緣的衆生,這才叫“化緣”
再回過來說,化緣,按照我的解說,化是度化,這個衆生跟我有緣我去跟他講法度化他,讓他轉變,這叫化緣。蠻好的詞,結果現在變成了向衆生要鈔票,佛門裏整天想鈔票,這個佛門還像樣嗎?佛門裏的人應該是盡我所有作供獻,佛門就是一個供獻的場所,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奉獻愛心。
比丘應該托缽乞食,住處要離村莊不太遠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比丘應該托缽,托缽是乞食的意思。從前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是托缽,從來沒有買米買菜買柴燒起來,煮起來。至于齋堂、齋堂規矩等等,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乞食製改爲叢林製搞出來的。人生幾何?把時間花在煮飯煮菜上,還不如到了吃飯的時間就托了缽到附近的村莊裏去乞食,因爲要乞食所以比丘住的地方不能離開村莊太遠,太遠了托缽乞食不方便,要走很多路。要在離村莊不太遠的地方,找個安靜之處,自己用功修行。
乞食不能有要求,受施後要爲施主說幾句法語
托缽是乞食,不是要食,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你不能有所要求,施主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佛教傳到中國來,乞食製據說從未推行過,其實中國民間信佛信菩薩的人普遍都是,怎麼會乞食製推行不起來呢?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乞食變了要食,提出要求來了,那你乞食就困難了。比如人家看見你來托缽乞食了,馬上把飯啊菜啊拿出來供養你,你問:“葷的還是素的啊?”人家說:“素的素的。”你還要聞聞,“你這個鍋子有沒有炒過葷腥的東西啊?(衆笑)鍋子炒過葷腥洗不幹淨的,除非你買一只新鍋子炒給我吃。”吃素是一個妙行,妙行就是好事情,可是不能執著得這麼厲害啊。
而且受施後要報施主的恩,就要給他說幾句法,施主供養你飲食,你要供養施主法食。而且乞食只准一天乞食一次,不是肚子餓了就去乞食。當你看到缽裏的飲食足夠你一天的量時,你就不能要了。你不能多要一點,留在明天吃,佛製規定,你今天乞到的食今天吃光,不准留到明天,以防你有儲蓄的習慣,有儲蓄必有防護,有儲蓄必有貪心。
以前有位年青比丘,一路托缽,只要飯不要錢
雖然在中國乞食製變了叢林製,但是個別人還是有一顆想乞食的心。我年輕時聽說五臺山有兩位比丘尼,她們就是堅持乞食,這兩位比丘尼信心非常好,五臺山多麼冷啊,可是她們住的地方連門板都是破破爛爛的。還有在94年那一年,那時我在辦佛學院,來了一個年輕的比丘,相貌清秀得很,高中文化,可惜的是他沒有留下來,因爲他還要往前走。他一路上不住旅館,也不買飯吃,身邊也沒錢,就是托缽。我覺得他真了不起,就問他,“你不住旅館晚上睡哪裏啊?”我以爲他晚上是睡在屋檐底下,或者睡在土地廟裏,結果都不是,因爲他在農村走,農村有稻草堆堆,他往稻草堆裏鑽進去,他說稻草軟軟的,暖乎乎,非常舒服。他唯一的苦惱,人家搞不懂他托缽是要什麼,結果就在缽裏丟錢,一下子錢就高起來了,他苦惱得喊:“我不要錢,我不要錢。我要吃飯。”懂嗎?托缽是乞食,不是叫你去向人家要錢,這個年輕比丘的形象在我心裏深深的難忘。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14
涅槃是既不生,也不死,叫不生不滅
提要:
■ 比丘不能爲取珍寶而顯神通
■ 出家人的念珠不能用寶石做的
■ 釋迦佛八十歲進入涅槃,天上人間都極大悲哀
■ 涅槃是既不生,也不死,叫不生不滅
■ 離開了佛陀的教導,修行就會改變方向
比丘不能爲取珍寶而顯神通
最近聽說有的地方也搞托缽,出家人托了一只缽排了一個長隊,旁邊的居士都往缽裏丟錢,丟紅包這樣做不對吧?從前有一個國王把最值錢的珍寶放在一只缽裏,挂得很高很高,說誰能拿得下來,這個缽裏的寶貝就歸他。那些外道都想把它拿下來,可誰也夠不著。結果來了一個比丘,他現神通,一伸手就拿下來了。佛知道這件事情,就製定戒律,規定比丘不許現神通,因爲這個比丘犯錯誤了。
出家人的念珠不能用寶石做的
還有一件事,有部電影在拍玄奘法師時——當然不是《西遊記》喽,可能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從中國到印度去留學沿途的記載,而《西遊記》是神話小說。請一個老和尚來看看有什麼差錯,老和尚一看,指出他們錯誤:戲裏玄奘法師挂的一串念珠是用寶石做的。拍戲的人是世俗觀念,他想這麼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念珠一定非常貴重,或許也是看到現在的大和尚挂的念珠,有的確實是寶石做的。結果這個老和尚就給他們指出:出家人不挂這種念珠,出家人的念珠都是木做的,出家人哪有搞金銀財寶的?至于當年玄奘法師有沒有挂念珠,現在誰也不知道,釋迦…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