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25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衆人,
這個人就是菩薩
提要:
■ 苦從煩惱來,愛的煩惱會把人毀滅
■ 求到了也苦,因爲要忍氣吞聲
■ 怨的人,只是比死人多口氣
■ 人生的路總要走完,可別像狗追兔子
■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衆人,這個人就是菩薩
苦從煩惱來,愛的煩惱會把人毀滅
苦從哪裏來啊?就從煩惱來,煩惱會把人毀滅。一個人有所愛,愛就是煩惱。我年輕時候看過一本書,叫《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年紀輕輕,結果開槍自殺,因爲他愛啊。愛都是掉在煩惱裏,常聽到一句話,“你自己說,你現在到底還愛我不愛我?”說這話時,他已經掉在煩惱裏了。愛與苦如影隨形,離不開的,乃至會發展到夫妻吵架、家庭冷暴力。從前只聽到有的婦女想不通去吞金自殺,現在發展到男孩子也吞金戒指了,(衆笑)我昨天看報,一個姑娘把金戒指脫下來放在桌子上,還給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說:“如果你不相信我是真情,我做給你看!”馬上把金戒指吞下去。
求到了也苦,因爲要忍氣吞聲
求不得苦,有求就是煩惱。“我想吃的東西,你怎麼今天買不到,明天買不到,咋搞的呢?我吃了才痛快,吃不到我真煩啊……。”已經在煩惱了,因爲他求不到。現在最大的煩惱是畢業以後要自己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是煩惱,找到了也煩惱,因爲在老板面前要忍氣吞聲呀,結果回家發脾氣,拿老婆出氣。
怨的人,只是比死人多口氣
怨憎會苦,怄氣時還有快樂嗎?怄氣本身就是煩惱啊,而且有人恨起來,“我一想起這個人,我就想咬他兩口!”夫妻之間如果産生怨氣了,男的一把抓住女的頭發,女的牙齒厲害,馬上咬!(衆笑)即使還沒有氣死,你心裏有無比的怨氣,你也沒希望。許多病,尤其是死亡,跟病人的情緒很有關系。“怨”字怎麼寫?“死”字上面的一橫去掉,下面加個心,這是什麼意思啊?就是一個人怨的時候,他已經躺在棺材裏啦,上面一塊棺材板還沒有蓋上去,還好透口氣,如果棺材板一蓋,就是上面加了一橫,死掉啦!(衆笑)所以怨只比死多一口氣。爲什麼有怨呢?沒有覺悟呀,他不懂佛法呀。有人說,“你們信佛的人有時候也怨嘛!”因爲他還沒有學成就,還在路上呢。
人生的路總要走完,可別像狗追兔子
行苦呢,人活在世間上總要謀生,不謀生餓死,佛教也是不主張的啊,可是別像狗追兔子那樣沒完沒了。上海有個文化廣場,原是解放前的跑狗場,跑狗就是賭博啦。狗都有編號,你買第幾號狗的狗票,如果它跑第一,老板要賠你多少倍的錢。放出來的狗都是拼命地跑,因爲前面有只兔子,狗喜歡追兔子,那麼追到了沒有啊?沒有一只狗追到的,追到了這個賭場就開不下去了。狗爲什麼追不到兔子啊?這是一只電動兔子啊,你能夠追得過它嗎?結果嘛,老板發財,而那些買狗票的,差不多都是撲個空。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衆人,這個人就是菩薩
社會上追名追利就好比狗追電動兔子,真正追到的有幾個?從前有句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人最珍貴的不是名和利,而是能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如果億萬富翁沒有痛苦的話,那你追求名利還有一點道理。恰恰相反,這些人比老百姓還痛苦。人爲什麼要追求啊?因爲有欲望,如果人放下了欲望,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人能夠把這個極其美好的,能給所有人帶來快樂幸福的智慧,傳播到全世界去教育全人類,這個人就是偉大的人。在我們佛教來說,這個人就是菩薩。所以成佛非但要有智慧,而且還要以智慧去度衆生,如果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度衆生,那你也不可能是菩薩,更不可能成佛。今天就跟你們講到這兒。(回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26
完全沒有苦的常樂境界就是涅槃
提要:
■ 人世間快樂增加的同時卻又增加了痛苦
■ 完全沒有苦的常樂境界就是涅槃
■ 修行人放棄了涅槃的彼岸,走上爲名爲利的老路,那是不可能離開痛苦的
■ 涅槃跟生死沒有關系,是修行最高的理想
■ 涅槃譯圓寂,圓是圓滿智慧悲心
■ 要煩惱斷盡,必須與煩惱斷絕感情
人世間快樂增加的同時卻又增加了痛苦
我們在人世間受盡了各種的苦,也嘗到了各種幸福的快樂,怎麼樣才能使我們達到完全快樂沒有苦呢。世間上人幾千年的努力,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快樂不斷增加,痛苦也不斷增加。這一點人們雖然明白,但是往往不想提出來討論,我看也討論不出什麼名堂來,可能還會引起反作用,既然努力沒好結果,那幹脆就不努力了,人就消極了。所以誰也不想提出來討論,結果人們積極地去創造快樂,又引得痛苦在積極地增加,就這樣延續了幾千年。
完全沒有苦的常樂境界就是涅槃
是不是這種完全沒有苦的境界不可能達到呢?完全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就叫涅槃。走哪一條路才能達到呢?只有在佛陀的智慧裏,以佛陀圓滿的沒有漏洞的智慧來給我們作引導,去鋪平人生的道路,我們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個境界又叫彼岸,我們現在的地方就叫此岸,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絕對的樂。修行就是從此岸到達彼岸。
修行人放棄了涅槃的彼岸,
走上爲名爲利的老路,那是不可能離開痛苦的
可是現在佛門裏有些人,受歪風邪氣的影響,放棄了這條路線,而走上了爲名爲利的路。像他們這樣,是絕對不可能離開痛苦,獲得圓滿快樂的,因爲他們走的是人世間的老路。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因爲他們沒有覺悟,還沒有醒過來,再加上人世間名利的種種境界,使他們很受迷惑。另一方面,由于佛教傳到今天,曆史上出現了很多錯誤的觀點,更使他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們今天弘法,就是要弘揚佛陀講的話,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能引導衆生從此岸走到彼岸。我講法時也不得不闡明一下,因此話就多了。可是又不能不這麼講,老話說不破不立,不糾正錯的,正確的也豎立不起來,所以辨證的說法,既要立又要破。
涅槃跟生死沒有關系,是修行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佛教的修行不是修長生不老,也不是修永遠不死,而是要圓滿我們的智慧,達到徹底的覺悟。涅槃就是這種境界,所以跟生跟死沒有關系,可是有人偏偏要說,涅槃就是死了,因爲他只看表面現象,不了解實質。
涅槃譯圓寂,圓是圓滿智慧悲心
涅槃是印度話,又稱“般涅槃”,翻譯成中文,就叫圓寂。圓是圓滿智慧,我們以智慧上的成就作爲我們修行的功德,所以叫智德。我們將來的成就,歸納起來要修叁種德,一種就是智德,我們學習佛陀的智慧,自己還要圓滿佛陀的智慧。一種叫悲德,悲,不能解說成悲哀,而要解說成人類的同情心。要想自己幸福,你必須使周圍人幸福。一個人單獨幸福那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是群居生活,即使你到深山老林裏,如果你沒有智慧的話,你也不會幸福,只能叫寂寞,孤單。悲就是拔苦,要把自己的苦解除,還要幫助所有的人把苦解除,這顆心就叫悲心。我們的悲心必須建立在爲衆生拔苦的基礎上,衆生就是我們的悲田,就好像土地一樣,我們悲心的種子應該種在衆生的土地上,將來才會開花結果。
要煩惱斷盡,必須與煩惱斷絕感情
還有一個叫斷德,一切對我們不利的行爲習慣趕快斷掉,而且要斷得快斷得幹淨。修行快就是因爲煩惱斷得快;對煩惱手軟,斷得慢,你修行就慢。有許多老修行很懂佛法,也照樣在修行,比現在佛門裏不懂佛法又不修行的人好得多,爲什麼仍然很難成就啊?因爲他對自己的煩惱藕斷絲連,多多少少還想保留一點,由于長期跟煩惱相處,結果跟煩惱發生感情了,所以進步慢。這是講斷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26
圓滿斷智悲叁德,誰也不會反對
提要:
■ 圓滿斷智悲叁德,誰也不會反對
■ 把死說成圓寂,往往會脫離真實
■ 圓寂是智慧圓滿,煩惱寂滅
■ 佛法智慧,沒有漏洞,就如千年暗室,一燈照破
■ 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想穿了就覺悟了
圓滿斷智悲叁德,誰也不會反對
我們修行的功德,不是在功德箱裏放點錢,那只是培自己的福報。你肯幫助出家人安定生活,幫助弘法事業蓬勃發展,你福氣就大,這是培福。現在人把培福也稱爲功德,真正講起來,修行的功德就是智德、悲德、斷德。不論你是在社會上工作,或者是在學校裏念書,這叁種德我看誰也不會反對。所以佛教的精神不可能有人反對,佛教的精神也是永遠不會消滅的。爲什麼今天有人反對?因爲他們不懂佛法,他們把佛法看成是迷信,所以反對。如果能了解佛法,所有的人全會信佛法,這是有事實依據的。拿我來說,本來不信的,可是今天我信了,你們也是這樣。只要一了解佛法你就會信,也就是說所有不信的人一了解佛法,他就會信。拿剛才講的追求智慧,斷掉煩惱,發揚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同情心,無論什麼朝代誰會反對?
把死說成圓寂,往往會脫離真實
再回過來講圓寂。看到一個和尚死了,佛門裏不說他死了,稱他圓寂了。結果就使得社會上人産生了誤解,認爲圓寂就是死了,這個誤解跟佛門裏長期保留世俗風氣大有關系。世俗上的人總喜歡說好話,往往會脫離真實,盡給人戴高帽子。世俗上的人認爲我說好話總沒錯啊,可依佛法來看,說好話說得過份了,不符合事實也叫妄語。死了就應說是死了,不能把死了說成圓寂,圓寂有圓寂的解說。
圓寂是智慧圓…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