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19)▪P2

  ..續本文上一頁滿,煩惱寂滅

  比如唸佛也不要隨便亂唸,有旅客到寺院去參觀,問導遊,“什麼叫阿彌陀佛?”導遊說:“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謝謝你。”這笑話不笑話?怎麼會鬧出這麼一個笑話來?我想可能是因爲現在唸阿彌陀佛的人,他不管什麼情況,隨時隨地一開口就是“阿彌陀佛”。你幫了他小忙,他開口就唸:阿彌陀佛。人家就誤會了,以爲佛門裏的“阿彌陀佛”就是“謝謝你”。又比如聽電話,中國人開口“喂”,外國人聽電話,開口“Hello”,(衆笑)佛門裏唸佛的人聽電話一開口,“阿彌陀佛”,外國人會想,大概阿彌陀佛就是“Hello”的意思。(衆笑)唸佛隨便亂念,也是對佛不恭敬。所以佛教裏的術語也不要隨便亂用。死跟涅槃完全兩回事,涅槃是智慧圓滿,煩惱寂滅,這叫涅槃。

  佛法智慧,沒有漏洞,就如千年暗室,一燈照破

  佛教的智慧有哪幾種啊?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叁類,佛陀的智慧不論是低級還是高級,一點漏洞也沒有。首先是人天乘的智慧,我們都是人,所以稱人道。如果我們在人道裏能夠學習佛陀的智慧,在人道裏能夠沒有漏洞,你在人道裏幹事情,就不會幹錯,眼光也不會短淺,也不會光看表面現象,也不會受人迷惑。

  痛苦要用智慧去解決,滿屋子的黑暗,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能把黑暗趕出去,沒有智慧的人拼命地趕,能趕得出去嗎?白起勁。有智慧的人就懂:只要電燈一開,光明一出來黑暗一下子就沒了。光明就是表示佛陀的智慧,佛經裏有句話:千年暗室,一燈照破。這個房間一千年都在黑暗中,可是你只要點一盞燈,黑暗馬上沒了。這就是比喻,有了佛法的智慧光明,無始以來的愚癡無明就會被趕出去。

  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想穿了就覺悟了

  還有出離乘智慧,出離是出離生死,我們都在生死的苦海裏。人怎麼會死?因爲生下來就必然會死,生下來的頭一天就是開始死亡的頭一天,過一天就往死亡走近一步。所以我們不相信,已經生下來了可以永遠不死,人類曆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這種事。秦始皇派徐福去找長生不老的藥,徐福自己也不知道哪裏去了。

  有生必有死,這是佛講的,如果生下來可以有辦法不死,佛也變成騙人了。就好比佛講的有聚必有散,今天我們相聚,可是等到課聽完了,馬上分散,不可能只有聚沒有散。人們常這麼說:想想穿。沒想穿的時候悟不出來,想穿了就覺悟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26

  

  死從生來,解決了生,也就沒有死

  提要:

  ■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把生命看得毫無價值

  ■ 看破紅塵的人生活更有意義

  ■ 追求名利和愛情,往往是追求死亡

  ■ 死從生來,解決了生,也就沒有死

  ■ 不是媽把你生下來不好,是你進入胎裏去投生不好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把生命看得毫無價值

  從前有人寫了一本《思想通史》,汙蔑佛教說“涅槃就是死亡,佛教徒追求涅槃就是追求死亡”。恰恰相反,社會上的人不到死的年齡偏要去死,這才是在追求死亡呢。我年輕時,常在上海各個大學裏講課,有的大學生告訴我,“我們學校裏有個快活林,有的大學生談戀愛失敗了,就去快活林上吊。”那不是追求死亡嗎?信了佛以後,就知道人身難得。死了以後,你再想做人就難喽。要獲得人身,佛經裏有個比喻,海面上有塊木板,木板上有個洞,海水在動,木板也在動。掉在海裏一只瞎眼烏龜,它想把頭鑽到洞裏它就不會沈下去。瞎眼的烏龜,可能一千次一萬次都鑽不進去。我們無始以來六道輪回,能獲得人身的機會,就跟盲龜去鑽木頭的洞差不多,那是極難得到的。那種自尋短見的年輕人,糊塗透頂,好像死亡能解決一切痛苦似的,他們因爲不信佛,把生命看得毫無價值。如果年輕人都能夠信佛,我看可以少死很多人。

  看破紅塵的人生活更有意義

  大學生還有句話:“我看破紅塵了。”他們認爲:生活沒意思就是看破紅塵。哪有這麼解說的?實際上看破紅塵的人生活更有意義!紅就是名,人家說:“某人現在出名了,紅了。”塵是灰塵,什麼東西最肮髒?鈔票最肮髒。從來沒有一個人會拿鈔票去洗的,所以塵就是利。名和利被你看破了,這叫看破紅塵。

  追求名利和愛情,往往是追求死亡

  追求名利的人往往是在追求死亡,因爲他們沒有覺悟啊。企業倒閉了就去跳樓,戀愛失敗了就去上吊,你也太渺小了,難道你這一生就爲一個人而活著?從前鬧革命有一句話: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所以我勸你們,千萬不要學梁山伯與祝英臺,(衆笑)他們愚癡到極點。梁山伯怎麼死的?因爲祝英臺唱了一句:“我已經是馬家人。”他失戀了,病也治不好就死了。死了一個就夠了吧,結果祝英臺偏偏要在石頭上撞死,這樣子爲愛情而死,有什麼好處呢?結果墳墓裏飛出兩只蝴蝶。(衆笑)原來是做人,爲愛情而死,變了畜生。(衆笑)梁山伯祝英臺被世間上的人稱贊,在佛門裏就必須批判!一顆心爲衆生爲全人類,你就偉大,一顆心爲一個人你就渺小。

  死從生來,解決了生,也就沒有死

  圓是圓滿。圓滿一切智德,非但要圓滿人天道的智慧,還要圓滿出離道的智慧,生死多麼苦啊,怎麼樣才能解決生死問題?這要從根子上去解決,如果不是根子上去解決,你永遠解決不了。比如鍋底下有火,鍋子裏水開了,想叫水不開有一種辦法,你去加一點冷水,能解決嗎?沒多久又變開水了。根子上怎麼解決?你把火滅了就可以了嘛。你解決了生,就沒有死亡了,死從生來呀。聽說現在全世界最尖端的科學就是研究生和死的問題。要解決生的問題沒有智慧行嗎?人類現在的智慧解決不了,你還得用佛陀的智慧。

  不是媽把你生下來不好,是你進入胎裏去投生不好

  有的年輕人生活上遇到波折,不怪自己沒有智慧,卻怪媽,“都是我媽不好,把我生下來。”可是在我們看來,不是媽把你生下來,而是你鑽到媽的肚子裏去了,肚子裏已經有了,所以只能生下來,要怪只能怪你自己。阿羅漢,爲什麼沒有生死?因爲他再也不會去投胎了,男女的事情對他沒有迷惑性,見到這種境他一動都不動的。如果一動,就會投胎。世間上的人就沒有這種把握,別說死了以後,就是活著的時候,看一眼也動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6.3.26

  

  菩薩度衆生,靠智慧來促使因緣成熟

  提要:

  ■ 生死從愛來,愛的迷惑性很強,所以又稱惑

  ■ 對人天道的“有”不要貪著,要出離生死就要空掉煩惱

  ■ 一切有都是由緣所生,緣變了事物也就改變了

  ■ 菩薩度衆生靠智慧來促使因緣成熟

  ■ 菩薩只有一個任務,怎樣使衆生從迷茫走向覺悟

  ■ 菩薩不會被自私、狹隘的感情粘住,“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生死從愛來,愛的迷惑性很強,所以又稱惑

  從前我在單位裏,一天跟同事在馬路上排隊等車,准備去聽大報告。旁邊有個年輕人,在他面前走過一個姑娘,他的頭跟著眼睛轉過去。(衆笑)只要看見一個境,就已經像吸鐵石那樣吸住了,所以要具足出離道的智慧,你才能離得開生死。出離生死就必須要出離煩惱。生死從愛來,愛就是煩惱,愛的迷惑性很強,所以又稱惑。

  對人天道的“有”不要貪著,要出離生死就要空掉煩惱

  人天道的智慧都在抓個有,樣樣都要有,人沒有衣服不要凍死?沒有飯吃不要餓死啊?佛陀的智慧,不是否定人天道的有,而是叫你不要貪。壞就壞在一個貪上,一貪必然會損人不利已。出離道呢?出離道的智慧是空,你要了脫生死,必須要空掉煩惱。

  一切有都是由緣所生,緣變了事物也就改變了

  菩薩道的智慧比人天道大大提高。菩薩也離不開人天道,因爲菩薩要度衆生啊,他不可能離開人間到深山老林裏去,所以菩薩仍然回到有裏去。可菩薩道的“有”跟人天的“有”就兩樣了,菩薩有智慧,知道一切有全是因緣所生。因緣就是條件。條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條件不具足,事物不出生;條件改變了,事物就改變。

  有人談戀愛談了整整八年,到了第八年又不行了,爲什麼失敗?條件改變了,多了一個第叁者,多了一個條件,事物就改變了。

  菩薩度衆生靠智慧來促使因緣成熟

  菩薩知道度衆生要靠因緣,有緣才能度衆生,菩薩就創造各種各樣條件來使因緣成熟,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智慧,菩薩要靠菩薩的智慧來度衆生。菩薩智慧要大到什麼程度?菩薩要遍知有情心。有情就是衆生,我們今天就講人。你要度一個人,你必須要對這個人的心完全了解,你才度得了他。如果你要度十個人,百個人,這些人的心你全要明白,要有這麼大的智慧。你說話要說到對方心裏去才起作用,並不是像課堂裏的老師,寫寫提綱,解說解說黑板就行了。

  菩薩只有一個任務,怎樣使衆生從迷茫走向覺悟

  菩薩對衆生的愛完全像天上的太陽,他對每個衆生都是平等對待。有錢人,太陽也給他光明,窮人,太陽也給他光明,陽光普照沒有偏愛。你如果能夠做到那樣,你就沒有自私,沒有執著。菩薩在人間,只有一種思想:我怎麼樣創造條件,使這個人從迷茫走到覺悟,他只有這樣一個任務。

  菩薩不會被自私、狹隘的感情粘住,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而且他在人間,從來也不會被某一種自私的、狹隘的感情粘住了,因爲他有智慧,能夠明白一切緣生法全有成住壞空四個過程,也就是說從各種條件聚合起來的事物,必然在條件變化的時候也要變化,條件分散的時候它也要分散,這是規律,有聚必有散嘛。如果你對此有覺悟,在分散的時候你就不會痛苦。今天我們兩個人不分開,明天還是要分開的,明天不分開,明年還是要分開的,明年不分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