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P2

  ..续本文上一页满,烦恼寂灭

  比如唸佛也不要随便乱唸,有旅客到寺院去参观,问导游,“什么叫阿弥陀佛?”导游说:“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谢谢你。”这笑话不笑话?怎么会闹出这么一个笑话来?我想可能是因为现在唸阿弥陀佛的人,他不管什么情况,随时随地一开口就是“阿弥陀佛”。你帮了他小忙,他开口就唸:阿弥陀佛。人家就误会了,以为佛门里的“阿弥陀佛”就是“谢谢你”。又比如听电话,中国人开口“喂”,外国人听电话,开口“Hello”,(众笑)佛门里唸佛的人听电话一开口,“阿弥陀佛”,外国人会想,大概阿弥陀佛就是“Hello”的意思。(众笑)唸佛随便乱念,也是对佛不恭敬。所以佛教里的术语也不要随便乱用。死跟涅槃完全两回事,涅槃是智慧圆满,烦恼寂灭,这叫涅槃。

  佛法智慧,没有漏洞,就如千年暗室,一灯照破

  佛教的智慧有哪几种啊?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三类,佛陀的智慧不论是低级还是高级,一点漏洞也没有。首先是人天乘的智慧,我们都是人,所以称人道。如果我们在人道里能够学习佛陀的智慧,在人道里能够没有漏洞,你在人道里干事情,就不会干错,眼光也不会短浅,也不会光看表面现象,也不会受人迷惑。

  痛苦要用智慧去解决,满屋子的黑暗,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把黑暗赶出去,没有智慧的人拼命地赶,能赶得出去吗?白起劲。有智慧的人就懂:只要电灯一开,光明一出来黑暗一下子就没了。光明就是表示佛陀的智慧,佛经里有句话:千年暗室,一灯照破。这个房间一千年都在黑暗中,可是你只要点一盏灯,黑暗马上没了。这就是比喻,有了佛法的智慧光明,无始以来的愚痴无明就会被赶出去。

  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想穿了就觉悟了

  还有出离乘智慧,出离是出离生死,我们都在生死的苦海里。人怎么会死?因为生下来就必然会死,生下来的头一天就是开始死亡的头一天,过一天就往死亡走近一步。所以我们不相信,已经生下来了可以永远不死,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事。秦始皇派徐福去找长生不老的药,徐福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有生必有死,这是佛讲的,如果生下来可以有办法不死,佛也变成骗人了。就好比佛讲的有聚必有散,今天我们相聚,可是等到课听完了,马上分散,不可能只有聚没有散。人们常这么说:想想穿。没想穿的时候悟不出来,想穿了就觉悟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3.26

  

  死从生来,解决了生,也就没有死

  提要:

  ■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把生命看得毫无价值

  ■ 看破红尘的人生活更有意义

  ■ 追求名利和爱情,往往是追求死亡

  ■ 死从生来,解决了生,也就没有死

  ■ 不是妈把你生下来不好,是你进入胎里去投生不好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把生命看得毫无价值

  从前有人写了一本《思想通史》,污蔑佛教说“涅槃就是死亡,佛教徒追求涅槃就是追求死亡”。恰恰相反,社会上的人不到死的年龄偏要去死,这才是在追求死亡呢。我年轻时,常在上海各个大学里讲课,有的大学生告诉我,“我们学校里有个快活林,有的大学生谈恋爱失败了,就去快活林上吊。”那不是追求死亡吗?信了佛以后,就知道人身难得。死了以后,你再想做人就难喽。要获得人身,佛经里有个比喻,海面上有块木板,木板上有个洞,海水在动,木板也在动。掉在海里一只瞎眼乌龟,它想把头钻到洞里它就不会沉下去。瞎眼的乌龟,可能一千次一万次都钻不进去。我们无始以来六道轮回,能获得人身的机会,就跟盲龟去钻木头的洞差不多,那是极难得到的。那种自寻短见的年轻人,糊涂透顶,好像死亡能解决一切痛苦似的,他们因为不信佛,把生命看得毫无价值。如果年轻人都能够信佛,我看可以少死很多人。

  看破红尘的人生活更有意义

  大学生还有句话:“我看破红尘了。”他们认为:生活没意思就是看破红尘。哪有这么解说的?实际上看破红尘的人生活更有意义!红就是名,人家说:“某人现在出名了,红了。”尘是灰尘,什么东西最肮脏?钞票最肮脏。从来没有一个人会拿钞票去洗的,所以尘就是利。名和利被你看破了,这叫看破红尘。

  追求名利和爱情,往往是追求死亡

  追求名利的人往往是在追求死亡,因为他们没有觉悟啊。企业倒闭了就去跳楼,恋爱失败了就去上吊,你也太渺小了,难道你这一生就为一个人而活着?从前闹革命有一句话: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以我劝你们,千万不要学梁山伯与祝英台,(众笑)他们愚痴到极点。梁山伯怎么死的?因为祝英台唱了一句:“我已经是马家人。”他失恋了,病也治不好就死了。死了一个就够了吧,结果祝英台偏偏要在石头上撞死,这样子为爱情而死,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坟墓里飞出两只蝴蝶。(众笑)原来是做人,为爱情而死,变了畜生。(众笑)梁山伯祝英台被世间上的人称赞,在佛门里就必须批判!一颗心为众生为全人类,你就伟大,一颗心为一个人你就渺小。

  死从生来,解决了生,也就没有死

  圆是圆满。圆满一切智德,非但要圆满人天道的智慧,还要圆满出离道的智慧,生死多么苦啊,怎么样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这要从根子上去解决,如果不是根子上去解决,你永远解决不了。比如锅底下有火,锅子里水开了,想叫水不开有一种办法,你去加一点冷水,能解决吗?没多久又变开水了。根子上怎么解决?你把火灭了就可以了嘛。你解决了生,就没有死亡了,死从生来呀。听说现在全世界最尖端的科学就是研究生和死的问题。要解决生的问题没有智慧行吗?人类现在的智慧解决不了,你还得用佛陀的智慧。

  不是妈把你生下来不好,是你进入胎里去投生不好

  有的年轻人生活上遇到波折,不怪自己没有智慧,却怪妈,“都是我妈不好,把我生下来。”可是在我们看来,不是妈把你生下来,而是你钻到妈的肚子里去了,肚子里已经有了,所以只能生下来,要怪只能怪你自己。阿罗汉,为什么没有生死?因为他再也不会去投胎了,男女的事情对他没有迷惑性,见到这种境他一动都不动的。如果一动,就会投胎。世间上的人就没有这种把握,别说死了以后,就是活着的时候,看一眼也动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3.26

  

  菩萨度众生,靠智慧来促使因缘成熟

  提要:

  ■ 生死从爱来,爱的迷惑性很强,所以又称惑

  ■ 对人天道的“有”不要贪著,要出离生死就要空掉烦恼

  ■ 一切有都是由缘所生,缘变了事物也就改变了

  ■ 菩萨度众生靠智慧来促使因缘成熟

  ■ 菩萨只有一个任务,怎样使众生从迷茫走向觉悟

  ■ 菩萨不会被自私、狭隘的感情粘住,“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生死从爱来,爱的迷惑性很强,所以又称惑

  从前我在单位里,一天跟同事在马路上排队等车,准备去听大报告。旁边有个年轻人,在他面前走过一个姑娘,他的头跟着眼睛转过去。(众笑)只要看见一个境,就已经像吸铁石那样吸住了,所以要具足出离道的智慧,你才能离得开生死。出离生死就必须要出离烦恼。生死从爱来,爱就是烦恼,爱的迷惑性很强,所以又称惑。

  对人天道的“有”不要贪著,要出离生死就要空掉烦恼

  人天道的智慧都在抓个有,样样都要有,人没有衣服不要冻死?没有饭吃不要饿死啊?佛陀的智慧,不是否定人天道的有,而是叫你不要贪。坏就坏在一个贪上,一贪必然会损人不利已。出离道呢?出离道的智慧是空,你要了脱生死,必须要空掉烦恼。

  一切有都是由缘所生,缘变了事物也就改变了

  菩萨道的智慧比人天道大大提高。菩萨也离不开人天道,因为菩萨要度众生啊,他不可能离开人间到深山老林里去,所以菩萨仍然回到有里去。可菩萨道的“有”跟人天的“有”就两样了,菩萨有智慧,知道一切有全是因缘所生。因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不出生;条件改变了,事物就改变。

  有人谈恋爱谈了整整八年,到了第八年又不行了,为什么失败?条件改变了,多了一个第三者,多了一个条件,事物就改变了。

  菩萨度众生靠智慧来促使因缘成熟

  菩萨知道度众生要靠因缘,有缘才能度众生,菩萨就创造各种各样条件来使因缘成熟,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智慧,菩萨要靠菩萨的智慧来度众生。菩萨智慧要大到什么程度?菩萨要遍知有情心。有情就是众生,我们今天就讲人。你要度一个人,你必须要对这个人的心完全了解,你才度得了他。如果你要度十个人,百个人,这些人的心你全要明白,要有这么大的智慧。你说话要说到对方心里去才起作用,并不是像课堂里的老师,写写提纲,解说解说黑板就行了。

  菩萨只有一个任务,怎样使众生从迷茫走向觉悟

  菩萨对众生的爱完全像天上的太阳,他对每个众生都是平等对待。有钱人,太阳也给他光明,穷人,太阳也给他光明,阳光普照没有偏爱。你如果能够做到那样,你就没有自私,没有执着。菩萨在人间,只有一种思想:我怎么样创造条件,使这个人从迷茫走到觉悟,他只有这样一个任务。

  菩萨不会被自私、狭隘的感情粘住,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而且他在人间,从来也不会被某一种自私的、狭隘的感情粘住了,因为他有智慧,能够明白一切缘生法全有成住坏空四个过程,也就是说从各种条件聚合起来的事物,必然在条件变化的时候也要变化,条件分散的时候它也要分散,这是规律,有聚必有散嘛。如果你对此有觉悟,在分散的时候你就不会痛苦。今天我们两个人不分开,明天还是要分开的,明天不分开,明年还是要分开的,明年不分开,…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