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3.25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众人,

  这个人就是菩萨

  提要:

  ■ 苦从烦恼来,爱的烦恼会把人毁灭

  ■ 求到了也苦,因为要忍气吞声

  ■ 怨的人,只是比死人多口气

  ■ 人生的路总要走完,可别像狗追兔子

  ■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众人,这个人就是菩萨

  苦从烦恼来,爱的烦恼会把人毁灭

  苦从哪里来啊?就从烦恼来,烦恼会把人毁灭。一个人有所爱,爱就是烦恼。我年轻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年纪轻轻,结果开枪自杀,因为他爱啊。爱都是掉在烦恼里,常听到一句话,“你自己说,你现在到底还爱我不爱我?”说这话时,他已经掉在烦恼里了。爱与苦如影随形,离不开的,乃至会发展到夫妻吵架、家庭冷暴力。从前只听到有的妇女想不通去吞金自杀,现在发展到男孩子也吞金戒指了,(众笑)我昨天看报,一个姑娘把金戒指脱下来放在桌子上,还给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是真情,我做给你看!”马上把金戒指吞下去。

  求到了也苦,因为要忍气吞声

  求不得苦,有求就是烦恼。“我想吃的东西,你怎么今天买不到,明天买不到,咋搞的呢?我吃了才痛快,吃不到我真烦啊……。”已经在烦恼了,因为他求不到。现在最大的烦恼是毕业以后要自己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是烦恼,找到了也烦恼,因为在老板面前要忍气吞声呀,结果回家发脾气,拿老婆出气。

  怨的人,只是比死人多口气

  怨憎会苦,怄气时还有快乐吗?怄气本身就是烦恼啊,而且有人恨起来,“我一想起这个人,我就想咬他两口!”夫妻之间如果产生怨气了,男的一把抓住女的头发,女的牙齿厉害,马上咬!(众笑)即使还没有气死,你心里有无比的怨气,你也没希望。许多病,尤其是死亡,跟病人的情绪很有关系。“怨”字怎么写?“死”字上面的一横去掉,下面加个心,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人怨的时候,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啦,上面一块棺材板还没有盖上去,还好透口气,如果棺材板一盖,就是上面加了一横,死掉啦!(众笑)所以怨只比死多一口气。为什么有怨呢?没有觉悟呀,他不懂佛法呀。有人说,“你们信佛的人有时候也怨嘛!”因为他还没有学成就,还在路上呢。

  人生的路总要走完,可别像狗追兔子

  行苦呢,人活在世间上总要谋生,不谋生饿死,佛教也是不主张的啊,可是别像狗追兔子那样没完没了。上海有个文化广场,原是解放前的跑狗场,跑狗就是赌博啦。狗都有编号,你买第几号狗的狗票,如果它跑第一,老板要赔你多少倍的钱。放出来的狗都是拼命地跑,因为前面有只兔子,狗喜欢追兔子,那么追到了没有啊?没有一只狗追到的,追到了这个赌场就开不下去了。狗为什么追不到兔子啊?这是一只电动兔子啊,你能够追得过它吗?结果嘛,老板发财,而那些买狗票的,差不多都是扑个空。

  能用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去度众人,这个人就是菩萨

  社会上追名追利就好比狗追电动兔子,真正追到的有几个?从前有句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人最珍贵的不是名和利,而是能消除人生痛苦的智慧。如果亿万富翁没有痛苦的话,那你追求名利还有一点道理。恰恰相反,这些人比老百姓还痛苦。人为什么要追求啊?因为有欲望,如果人放下了欲望,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人能够把这个极其美好的,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幸福的智慧,传播到全世界去教育全人类,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人。在我们佛教来说,这个人就是菩萨。所以成佛非但要有智慧,而且还要以智慧去度众生,如果离开了人群,离开了度众生,那你也不可能是菩萨,更不可能成佛。今天就跟你们讲到这儿。(回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3.26

  

  完全没有苦的常乐境界就是涅槃

  提要:

  ■ 人世间快乐增加的同时却又增加了痛苦

  ■ 完全没有苦的常乐境界就是涅槃

  ■ 修行人放弃了涅槃的彼岸,走上为名为利的老路,那是不可能离开痛苦的

  ■ 涅槃跟生死没有关系,是修行最高的理想

  ■ 涅槃译圆寂,圆是圆满智慧悲心

  ■ 要烦恼断尽,必须与烦恼断绝感情

  人世间快乐增加的同时却又增加了痛苦

  我们在人世间受尽了各种的苦,也尝到了各种幸福的快乐,怎么样才能使我们达到完全快乐没有苦呢。世间上人几千年的努力,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快乐不断增加,痛苦也不断增加。这一点人们虽然明白,但是往往不想提出来讨论,我看也讨论不出什么名堂来,可能还会引起反作用,既然努力没好结果,那干脆就不努力了,人就消极了。所以谁也不想提出来讨论,结果人们积极地去创造快乐,又引得痛苦在积极地增加,就这样延续了几千年。

  完全没有苦的常乐境界就是涅槃

  是不是这种完全没有苦的境界不可能达到呢?完全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就叫涅槃。走哪一条路才能达到呢?只有在佛陀的智慧里,以佛陀圆满的没有漏洞的智慧来给我们作引导,去铺平人生的道路,我们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叫彼岸,我们现在的地方就叫此岸,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绝对的乐。修行就是从此岸到达彼岸。

  修行人放弃了涅槃的彼岸,

  走上为名为利的老路,那是不可能离开痛苦的

  可是现在佛门里有些人,受歪风邪气的影响,放弃了这条路线,而走上了为名为利的路。像他们这样,是绝对不可能离开痛苦,获得圆满快乐的,因为他们走的是人世间的老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们没有觉悟,还没有醒过来,再加上人世间名利的种种境界,使他们很受迷惑。另一方面,由于佛教传到今天,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更使他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今天弘法,就是要弘扬佛陀讲的话,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能引导众生从此岸走到彼岸。我讲法时也不得不阐明一下,因此话就多了。可是又不能不这么讲,老话说不破不立,不纠正错的,正确的也竖立不起来,所以辨证的说法,既要立又要破。

  涅槃跟生死没有关系,是修行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佛教的修行不是修长生不老,也不是修永远不死,而是要圆满我们的智慧,达到彻底的觉悟。涅槃就是这种境界,所以跟生跟死没有关系,可是有人偏偏要说,涅槃就是死了,因为他只看表面现象,不了解实质。

  涅槃译圆寂,圆是圆满智慧悲心

  涅槃是印度话,又称“般涅槃”,翻译成中文,就叫圆寂。圆是圆满智慧,我们以智慧上的成就作为我们修行的功德,所以叫智德。我们将来的成就,归纳起来要修三种德,一种就是智德,我们学习佛陀的智慧,自己还要圆满佛陀的智慧。一种叫悲德,悲,不能解说成悲哀,而要解说成人类的同情心。要想自己幸福,你必须使周围人幸福。一个人单独幸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群居生活,即使你到深山老林里,如果你没有智慧的话,你也不会幸福,只能叫寂寞,孤单。悲就是拔苦,要把自己的苦解除,还要帮助所有的人把苦解除,这颗心就叫悲心。我们的悲心必须建立在为众生拔苦的基础上,众生就是我们的悲田,就好像土地一样,我们悲心的种子应该种在众生的土地上,将来才会开花结果。

  要烦恼断尽,必须与烦恼断绝感情

  还有一个叫断德,一切对我们不利的行为习惯赶快断掉,而且要断得快断得干净。修行快就是因为烦恼断得快;对烦恼手软,断得慢,你修行就慢。有许多老修行很懂佛法,也照样在修行,比现在佛门里不懂佛法又不修行的人好得多,为什么仍然很难成就啊?因为他对自己的烦恼藕断丝连,多多少少还想保留一点,由于长期跟烦恼相处,结果跟烦恼发生感情了,所以进步慢。这是讲断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3.26

  

  圆满断智悲三德,谁也不会反对

  提要:

  ■ 圆满断智悲三德,谁也不会反对

  ■ 把死说成圆寂,往往会脱离真实

  ■ 圆寂是智慧圆满,烦恼寂灭

  ■ 佛法智慧,没有漏洞,就如千年暗室,一灯照破

  ■ 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想穿了就觉悟了

  圆满断智悲三德,谁也不会反对

  我们修行的功德,不是在功德箱里放点钱,那只是培自己的福报。你肯帮助出家人安定生活,帮助弘法事业蓬勃发展,你福气就大,这是培福。现在人把培福也称为功德,真正讲起来,修行的功德就是智德、悲德、断德。不论你是在社会上工作,或者是在学校里念书,这三种德我看谁也不会反对。所以佛教的精神不可能有人反对,佛教的精神也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为什么今天有人反对?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他们把佛法看成是迷信,所以反对。如果能了解佛法,所有的人全会信佛法,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拿我来说,本来不信的,可是今天我信了,你们也是这样。只要一了解佛法你就会信,也就是说所有不信的人一了解佛法,他就会信。拿刚才讲的追求智慧,断掉烦恼,发扬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同情心,无论什么朝代谁会反对?

  把死说成圆寂,往往会脱离真实

  再回过来讲圆寂。看到一个和尚死了,佛门里不说他死了,称他圆寂了。结果就使得社会上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圆寂就是死了,这个误解跟佛门里长期保留世俗风气大有关系。世俗上的人总喜欢说好话,往往会脱离真实,尽给人戴高帽子。世俗上的人认为我说好话总没错啊,可依佛法来看,说好话说得过份了,不符合事实也叫妄语。死了就应说是死了,不能把死了说成圆寂,圆寂有圆寂的解说。

  圆寂是智慧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