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①

  傅味琴

  

  2002年8月21日傅味琴老師應淨慧法師邀請,回訪柏林寺淨慧法師,當晚,淨慧法師請傅老師在莊嚴的觀音殿廣場給前來參加中元節的五百余居士作開示。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提要: 

  ■ 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 培養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叁學

  ■ 有人說“出家修不好”,那釋迦太子爲什麼要出家呢

  ■ 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

  ■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 身不出家心出家

  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傅老師:尊敬的淨慧法師,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很早就有個心願:來看看淨慧法師,看看柏林寺。這次來了生大歡喜心,柏林寺非常好,莊嚴、廣大,我們是今天上午到的,柏林寺給人的印象非常整齊。寺院一整齊,邪的東西、雜的東西,就很難插進來。

  培養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叁學

  本來准備今晚聽淨慧師父講法,結果挺有趣,想不到淨慧師父來看我,要我跟大家講講。我有話直說,說我很會講也不真實,說我不會講也不真實,因爲大家可能知道,我是佛學苑老師,佛學苑老師怎麼能一點不會講呢?那你講什麼課呢?其實我在佛學苑培養年青一代都是從頭開始,講的戒定慧基本叁學和菩提道次第。今天有這麼多的法師、居士,大家相聚在一起當然是非常歡喜,僅僅講幾句我學佛的心得,向大家彙報一下,我講話挺隨便,我看今天我就隨便講幾句。

  有人說“出家修不好”,那釋迦太子爲什麼要出家呢

  我經常想不通這麼一句話,有人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今年73歲了,在家生活過了幾十年,能修得好嗎?自己心中明白。如果在家修得好,那爲什麼當年釋迦太子要逾城出家呢?這話如果是在家居士講的,那對僧寶太不恭敬,居士是僧寶的弟子,哪可以對師父這麼不恭敬?顛倒了。如果出家人信了這話,我很擔心他有一天會還俗,因爲出家修不好。所以這句話我始終沒想通,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目的?

  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

  也許他是由于看到佛門一些不太好的現象,但這種不太好的現象能代表佛教嗎?假和尚能代表僧寶嗎?所以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是不同意的。我自己年青時候就想出家,想了40年,到今天還是個居士。有人說我很會講法,說我很會講法,並不是說我修得很好,就一張嘴巴會講。有一天,我問佛學苑的年青出家人:“你們說是我智慧大還是你們智慧大?”有位學生回答:“我們智慧大。”我聽了就高興地說:“你說的不錯。”我又問:“爲什麼?”“因爲我們出家了。”“一點沒錯,我雖然會講一點法,這個智慧不是我自己的,我是聽來的,學來的,你們發自內心,爲了生死,爲報佛恩,爲使娑婆世界正法久住,能夠覺悟到要出家,這個智慧是你們自己的。”舉這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出家殊勝!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在家哪比得上出家?我說應該是:“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所以在家人要跟出家人學習,稱出家比丘爲師父,道理就在這裏。

  身不出家心出家

  在座居士聽了也許有人心裏會灰心,“我沒有條件出家,看來這輩子就沒有辦法成就了。”我還是這句話:“要想修得好,只有出家。”不過回過來也說幾句,在家居士沒有條件出家,還有一個辦法,“身不出家心出家”,也是出家修,心出家嘛!什麼叫心出家?你心裏有沒有在家人的世俗習氣?有沒有在家人的世俗感情?有沒有在家人的貪心、瞋心、癡心?總的來說有沒有在家的煩惱?有,你就沒有出家,沒有了,或者你正在走向出家的道路,你心出家了!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②

  傅味琴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提要: 

  ■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 要不斷從變換中提高

  ■ 一個輪子的車,你能騎得上去嗎

  ■ 在有些人的影響下,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 世俗的家不是如來的家

  ■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講道教

  熟了易打妄想,越簡單越難修

  這次在蘇州,跟蘇州居士們碰頭,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使我了脫生死?”如果有的話,釋迦佛何必說四十九年法呢?要知道越簡單越難修,你越修得多越是好修。我們來講個事實,常有人跟我這麼說:“我是修唸佛法門的,可是唸佛時妄想特別多,如果唸《心經》、《金剛經》,妄想就少。”事實證明,熟的東西容易打妄想,不太熟的東西就不容易打妄想,越簡單越容易熟。你們各位居士都喜歡修唸佛法門往生淨土,非常好,都想有把握能夠快快成就,可是要多懂得一些道理,不能不講道理,不能不根據事實。

  要不斷從變換中提高

  修行路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否則就跟盲修瞎練差不多,越簡單越容易熟,越熟越容易打妄想,從六個字減少到四個字,那更少了,有的地方還把四個字減少到兩個字,那就更少了。誦經也是這樣,如果你光唸一本經,唸熟了,就開始打妄想了,有的人打妄想本事還很大,一本經從頭背到底,一個字也沒背錯,可是他邊背邊打妄想,經念完妄想打完。所以釋迦佛無論在給我們學習上、教導上,都是非常的細致豐富,要不斷地從變換中提高。

  一個輪子的車,你能騎得上去嗎

  修行不能貪簡單,簡單了就不穩當。舉個例子,自行車兩個輪子,小汽車四個輪子,哪個穩當?還有一種自行車,一個輪子,我見過,是雜技演員表演的,你能騎得上去嗎?馬路上常看到自行車翻車,很少看到汽車翻車,可見四個輪子勝過兩個輪子。唸經也是如此,不能光唸一本經,唸熟了就換一本,目的就是止息妄念。

  在有些人的影響下,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一本經不能代表所有的經,就好比從前有句話說:“所有的好事不能靠一個早上完成。”一樣的道理,否則釋迦佛何必講那麼多的法呢?皈依願有一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然不能違反。發了四宏誓願也不能騙佛,其中有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佛弟子,違反了皈依,違背了誓願,騙了佛,這算什麼佛弟子呢?更談不上將來的成就了。再說,阿彌陀佛從來也沒有講過,叫你不要聽釋迦佛的話,可現在有的人這麼一說,釋迦佛已經靠邊站了。

  世俗的家不是如來的家

  既然如此,有沒有一個了生死的簡單一點的方法呢?我剛才講了,沒有的,不過我可以講一個總的原則,這個總的原則講起來比較簡單,就是要想成就必須出家。出家是爲了了生死,要了生死就得要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好。我們做居士的,叫在家居士,你這個家到底是什麼家,想一想,是世俗的家,並不是如來的家,也不是彼岸的家,心不出離這個家就談不上出家,談不上了生死,爲什麼?世俗的家充滿了世俗氣,不可能沒有的。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講道教

  講個小插曲,蘇州同學告訴我,有一次某個地方的居士跟他說,我看了你們編的雜志,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句話他很難接受,什麼話呢?說《了凡四訓》是封建儒教,他很難接受。我認爲這句話沒有講錯,要擺事實,講道理。袁了凡是不是封建社會的人?就拿民國說吧,民國初期的人充滿著封建思想,封建社會的人難道沒有封建思想,可能嗎?好像他聽到這句話非常氣憤似的,那請問,如今有很多很多的話都在謗佛謗法謗僧,你爲什麼不氣憤?你究竟是釋迦佛弟子還是袁了凡弟子?立場不要站錯了。比如一次有人跟我說,這也很好,那也很好,甚至講道教也很好。我沒有時間跟他扯,他跟著我走,我就不得不對他說:“我是佛教,不是道教,你不要來跟我講道教。”佛弟子只跟釋迦佛一鼻孔出氣。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③

  傅味琴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裏面的人

  提要: 

  ■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裏面的人

  ■ 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

  ■ 不要再做老衆生了

  ■ 圓滿的法還需要補缺補短嗎

  ■ 人生幾何?切勿再打斜岔

  ■ 生命無常,一口水喝完,人就死了

  ■ “還俗”就是還到世俗裏去流轉生死

  消滅佛教的是佛門裏面的人

  回過來再講,在家居士能沒有家庭觀念嗎?親戚朋友全是世俗上的人,誰能做到沒有世俗心?在家居士有時候來聽法,心裏還想著老頭子、老太婆;稍微有點下雨趕緊回去,因爲曬的衣服沒有收回來。有個爸爸曾說過:“佛教是好,可是我的孩子不能學佛,因爲學了佛他做不了大老板,還會剃頭出家了。”最好全家拜拜菩薩燒燒香保保平安,這麼搞下去,以後所有的寺院就沒有佛法了,也沒有出家人了,那佛教不是滅了嗎?說到底,真正消滅佛教的不是佛門外面的人,而是佛門裏面的人。

  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

  既然在家居士充滿世俗氣,能了生死嗎?了生死要走出世間的道路。何況還貪得無厭,做生意賺了50萬還嫌少,100萬賺了還要200萬,自己的兒女接受一些佛教的知識,想從事一些佛教事業的工作家裏就反對,就怕你放棄自己的名和利,我講這一些已經可以了。

  不要再做老衆生了

  要了生死必須要心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出家,出什麼?出離家裏的煩惱,出離家裏的世俗氣。我們今天在家裏,應該承認我們是凡夫衆生,而且這個衆生做得老資格了,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世的衆生,變成老衆生了。衆生的習氣很深啊,你不修行,不斷煩惱,不改變自己,你能了生死嗎?

  圓滿的法還需要補缺補短嗎

  你在世俗上多花一點時光,就等于在出世上減少一點時光,當然我這是站在要了脫生死的立場上講的。打個比喻,孩子過兩叁天要考試了,愚蠢的父親拿了幾本書跟孩子說:“我借到幾本好書,你叁天裏把它看完。”如果說這個孩子聽了父親的話,父親的話也沒錯啊,這不是壞書,好書啊,那麼溫課也不溫了,專心看這些書,浪費了他考學校的溫習時間,結果學校沒考上。所有的佛經全是爲了我…

《柏林寺中元節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