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①
傅味琴
2002年8月21日傅味琴老师应净慧法师邀请,回访柏林寺净慧法师,当晚,净慧法师请傅老师在庄严的观音殿广场给前来参加中元节的五百余居士作开示。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提要:
■ 寺院一整齐,邪的东西就很难插进来
■ 培养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三学
■ 有人说“出家修不好”,那释迦太子为什么要出家呢
■ 假和尚能代表僧宝吗
■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 身不出家心出家
寺院一整齐,邪的东西就很难插进来
傅老师:尊敬的净慧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很早就有个心愿:来看看净慧法师,看看柏林寺。这次来了生大欢喜心,柏林寺非常好,庄严、广大,我们是今天上午到的,柏林寺给人的印象非常整齐。寺院一整齐,邪的东西、杂的东西,就很难插进来。
培养年青一代,要有戒定慧三学
本来准备今晚听净慧师父讲法,结果挺有趣,想不到净慧师父来看我,要我跟大家讲讲。我有话直说,说我很会讲也不真实,说我不会讲也不真实,因为大家可能知道,我是佛学苑老师,佛学苑老师怎么能一点不会讲呢?那你讲什么课呢?其实我在佛学苑培养年青一代都是从头开始,讲的戒定慧基本三学和菩提道次第。今天有这么多的法师、居士,大家相聚在一起当然是非常欢喜,仅仅讲几句我学佛的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我讲话挺随便,我看今天我就随便讲几句。
有人说“出家修不好”,那释迦太子为什么要出家呢
我经常想不通这么一句话,有人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今年73岁了,在家生活过了几十年,能修得好吗?自己心中明白。如果在家修得好,那为什么当年释迦太子要逾城出家呢?这话如果是在家居士讲的,那对僧宝太不恭敬,居士是僧宝的弟子,哪可以对师父这么不恭敬?颠倒了。如果出家人信了这话,我很担心他有一天会还俗,因为出家修不好。所以这句话我始终没想通,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目的?
假和尚能代表僧宝吗
也许他是由于看到佛门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但这种不太好的现象能代表佛教吗?假和尚能代表僧宝吗?所以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我是不同意的。我自己年青时候就想出家,想了40年,到今天还是个居士。有人说我很会讲法,说我很会讲法,并不是说我修得很好,就一张嘴巴会讲。有一天,我问佛学苑的年青出家人:“你们说是我智慧大还是你们智慧大?”有位学生回答:“我们智慧大。”我听了就高兴地说:“你说的不错。”我又问:“为什么?”“因为我们出家了。”“一点没错,我虽然会讲一点法,这个智慧不是我自己的,我是听来的,学来的,你们发自内心,为了生死,为报佛恩,为使娑婆世界正法久住,能够觉悟到要出家,这个智慧是你们自己的。”举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出家殊胜!
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
在家哪比得上出家?我说应该是:“出家修得好,在家修不好。”所以在家人要跟出家人学习,称出家比丘为师父,道理就在这里。
身不出家心出家
在座居士听了也许有人心里会灰心,“我没有条件出家,看来这辈子就没有办法成就了。”我还是这句话:“要想修得好,只有出家。”不过回过来也说几句,在家居士没有条件出家,还有一个办法,“身不出家心出家”,也是出家修,心出家嘛!什么叫心出家?你心里有没有在家人的世俗习气?有没有在家人的世俗感情?有没有在家人的贪心、瞋心、痴心?总的来说有没有在家的烦恼?有,你就没有出家,没有了,或者你正在走向出家的道路,你心出家了!
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②
傅味琴
熟了易打妄想,越简单越难修
提要:
■ 熟了易打妄想,越简单越难修
■ 要不断从变换中提高
■ 一个轮子的车,你能骑得上去吗
■ 在有些人的影响下,释迦佛已经靠边站了
■ 世俗的家不是如来的家
■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讲道教
熟了易打妄想,越简单越难修
这次在苏州,跟苏州居士们碰头,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使我了脱生死?”如果有的话,释迦佛何必说四十九年法呢?要知道越简单越难修,你越修得多越是好修。我们来讲个事实,常有人跟我这么说:“我是修唸佛法门的,可是唸佛时妄想特别多,如果唸《心经》、《金刚经》,妄想就少。”事实证明,熟的东西容易打妄想,不太熟的东西就不容易打妄想,越简单越容易熟。你们各位居士都喜欢修唸佛法门往生净土,非常好,都想有把握能够快快成就,可是要多懂得一些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不能不根据事实。
要不断从变换中提高
修行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否则就跟盲修瞎练差不多,越简单越容易熟,越熟越容易打妄想,从六个字减少到四个字,那更少了,有的地方还把四个字减少到两个字,那就更少了。诵经也是这样,如果你光唸一本经,唸熟了,就开始打妄想了,有的人打妄想本事还很大,一本经从头背到底,一个字也没背错,可是他边背边打妄想,经念完妄想打完。所以释迦佛无论在给我们学习上、教导上,都是非常的细致丰富,要不断地从变换中提高。
一个轮子的车,你能骑得上去吗
修行不能贪简单,简单了就不稳当。举个例子,自行车两个轮子,小汽车四个轮子,哪个稳当?还有一种自行车,一个轮子,我见过,是杂技演员表演的,你能骑得上去吗?马路上常看到自行车翻车,很少看到汽车翻车,可见四个轮子胜过两个轮子。唸经也是如此,不能光唸一本经,唸熟了就换一本,目的就是止息妄念。
在有些人的影响下,释迦佛已经靠边站了
一本经不能代表所有的经,就好比从前有句话说:“所有的好事不能靠一个早上完成。”一样的道理,否则释迦佛何必讲那么多的法呢?皈依愿有一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当然不能违反。发了四宏誓愿也不能骗佛,其中有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佛弟子,违反了皈依,违背了誓愿,骗了佛,这算什么佛弟子呢?更谈不上将来的成就了。再说,阿弥陀佛从来也没有讲过,叫你不要听释迦佛的话,可现在有的人这么一说,释迦佛已经靠边站了。
世俗的家不是如来的家
既然如此,有没有一个了生死的简单一点的方法呢?我刚才讲了,没有的,不过我可以讲一个总的原则,这个总的原则讲起来比较简单,就是要想成就必须出家。出家是为了了生死,要了生死就得要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好。我们做居士的,叫在家居士,你这个家到底是什么家,想一想,是世俗的家,并不是如来的家,也不是彼岸的家,心不出离这个家就谈不上出家,谈不上了生死,为什么?世俗的家充满了世俗气,不可能没有的。
我是佛教,不要跟我讲道教
讲个小插曲,苏州同学告诉我,有一次某个地方的居士跟他说,我看了你们编的杂志,样样都好,就是有一句话他很难接受,什么话呢?说《了凡四训》是封建儒教,他很难接受。我认为这句话没有讲错,要摆事实,讲道理。袁了凡是不是封建社会的人?就拿民国说吧,民国初期的人充满着封建思想,封建社会的人难道没有封建思想,可能吗?好像他听到这句话非常气愤似的,那请问,如今有很多很多的话都在谤佛谤法谤僧,你为什么不气愤?你究竟是释迦佛弟子还是袁了凡弟子?立场不要站错了。比如一次有人跟我说,这也很好,那也很好,甚至讲道教也很好。我没有时间跟他扯,他跟着我走,我就不得不对他说:“我是佛教,不是道教,你不要来跟我讲道教。”佛弟子只跟释迦佛一鼻孔出气。
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③
傅味琴
消灭佛教的是佛门里面的人
提要:
■ 消灭佛教的是佛门里面的人
■ 充满世俗气,能了生死吗
■ 不要再做老众生了
■ 圆满的法还需要补缺补短吗
■ 人生几何?切勿再打斜岔
■ 生命无常,一口水喝完,人就死了
■ “还俗”就是还到世俗里去流转生死
消灭佛教的是佛门里面的人
回过来再讲,在家居士能没有家庭观念吗?亲戚朋友全是世俗上的人,谁能做到没有世俗心?在家居士有时候来听法,心里还想着老头子、老太婆;稍微有点下雨赶紧回去,因为晒的衣服没有收回来。有个爸爸曾说过:“佛教是好,可是我的孩子不能学佛,因为学了佛他做不了大老板,还会剃头出家了。”最好全家拜拜菩萨烧烧香保保平安,这么搞下去,以后所有的寺院就没有佛法了,也没有出家人了,那佛教不是灭了吗?说到底,真正消灭佛教的不是佛门外面的人,而是佛门里面的人。
充满世俗气,能了生死吗
既然在家居士充满世俗气,能了生死吗?了生死要走出世间的道路。何况还贪得无厌,做生意赚了50万还嫌少,100万赚了还要200万,自己的儿女接受一些佛教的知识,想从事一些佛教事业的工作家里就反对,就怕你放弃自己的名和利,我讲这一些已经可以了。
不要再做老众生了
要了生死必须要心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出家,出什么?出离家里的烦恼,出离家里的世俗气。我们今天在家里,应该承认我们是凡夫众生,而且这个众生做得老资格了,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世的众生,变成老众生了。众生的习气很深啊,你不修行,不断烦恼,不改变自己,你能了生死吗?
圆满的法还需要补缺补短吗
你在世俗上多花一点时光,就等于在出世上减少一点时光,当然我这是站在要了脱生死的立场上讲的。打个比喻,孩子过两三天要考试了,愚蠢的父亲拿了几本书跟孩子说:“我借到几本好书,你三天里把它看完。”如果说这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话,父亲的话也没错啊,这不是坏书,好书啊,那么温课也不温了,专心看这些书,浪费了他考学校的温习时间,结果学校没考上。所有的佛经全是为了我…
《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