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供養爲報恩 忏悔爲成就

  供養爲報恩 忏悔爲成就(1)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曆七月十五晨)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提要: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儒教口講孝道,實則做官第一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儒教沒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沒辦法

   ·當初信儒教的人攻擊佛教,誣蔑出家人是“寄生蟲”

   ·今天佛門內部互不尊重,可能也與受了儒教思想影響有關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今天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爲報父母恩,雲南寺清涼山佛學苑舉辦了盂蘭盆法會。有人認爲儒教很講孝道,佛教好像不大講孝道,當年,儒教就是以這一點來反對佛教。其實佛教不是不講孝道,只是孝的觀點跟儒教不同。儒教是“父母在,不遠行”,認爲孝就是要在父母身邊,把父母照顧好,父母死了,還要在棺材旁邊守孝叁年。佛教的觀點就不同了,親生父母是父母,過去世的父母也是父母,一切衆生都是父母。所以佛教是從大處著眼,眼光比較遠大,朝著一個大方向。

  儒教口講孝道,實則做官第一

  儒教講的孝順父母,一方面要陪著父母,一方面要把父母生活照顧好。可是兒子到京城裏做官,離開了父母,父母的生活也難以照顧到,儒教卻不說這個兒子不孝,反而說他光宗耀祖。所以儒教是做官第一,孝順父母第二。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而我們佛教呢,才真正做到了孝順父母。根據佛教的觀點,一個佛弟子能夠出家修行就是孝。出家修行並沒有忘記報父母恩,上報四重恩裏就有一條要報父母的恩,出家修行的功德能度七世父母。而且佛規定,出家人有探親假可以探望父母。父母死了,出家人以功德回向,還能把父母度出苦海。

  儒教沒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沒辦法

  所以佛教最講孝道,而且講孝道講得很大、很廣、很深、很透,既要度現在世父母,又要度過去世的父母,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指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父母死了,還要把修行功德回向他們,把他們度出來,這在儒教根本做不到。儒教沒有這個功德,因爲他修的不是出離道,他修的是世間法,人一死就沒辦法了。

  當初信儒教的人攻擊佛教,誣蔑出家人是“寄生蟲”

  拿宗教信仰來說,應該互相尊重,個人可以講個人的道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看看誰說的最究竟,最徹底。可是當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因爲觀點相反,遭到了儒教的大大反對。儒教認爲出家是大逆不道,是抛棄父母,佛教的觀點他們接受不了。你接受不了就接受不了,又沒有拖著你去出家,他偏要反對到佛教內部,甚至采用誣蔑誹謗的手段。

  有這麼一句話,說出家人是“寄生蟲”。我年輕時還以爲是社會上人說的,後來才知道,據說最開始是儒教的人說出來的。我們佛教對其他宗教是互不幹涉,各管各發揚,可是如果你反對佛教,像印度的外道,或者是魔道,當然我們要自己保護自己,以佛法來批判你,除此以外,我們最講究民主,最講究尊重。

  今天佛門內部互不尊重,可能也與受了儒教思想影響有關

  今天的佛門裏,佛弟子跟佛弟子之間,不團結鬧矛盾,已經發展到采用誣蔑、誹謗的手段攻擊。當然這跟他本人不懂佛法,煩惱囂張,盡造惡業有關系,還有一點,也可能與受了儒教思想的傳統影響有關。

  供養爲報恩 忏悔爲成就(2)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爲父母求叁寶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提要:

   ·儒教思想的人進了佛門,僅以儒教勸人爲善

   ·佛門應該培訓佛教人才,有的不學佛經卻在學儒教

   ·學佛教又學儒教、道教,這才叫雜修

   ·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子女信了佛,會把父母趕出門嗎?

   ·以修行及供養叁寶的功德,爲父母求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儒教思想的人進了佛門,僅以儒教勸人爲善

  後來佛教還是在中國弘揚開了,你要反對,也沒用啊。以前中國的封建時代,全是儒教思想,他們慢慢覺得佛教也很好,就進了佛門,可是有的人甚至做了和尚,還在弘揚儒教。

  中國佛教史裏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在沒出家前,極力反對佛教,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不知道什麼因緣,剃頭出家了,出家後從不講經說法,僅僅以儒教思想勸人爲善。佛法不懂,又怎能斷煩惱呢?不講經說法,怎能稱大法師呢?因爲名望高,影響極其普遍,所以一直到現在,中國佛門裏邊,還充滿著儒教思想。

  佛門應該是培訓佛教人才,有的不學佛經卻在學儒教

  如今,寺院裏辦培訓班,應該以佛法來培訓佛教人才,可有的寺院僧伽培訓班卻在學儒教《叁字經》、《四書》、《五經》之類,這股風一直到現在還很盛。把精力去用在儒教上,一代傳一代,必然減弱了佛教的力量。

  學佛教又學儒教、道教,這才叫雜修

  我們既然是佛弟子,就要做一個純純粹粹的佛弟子,不要混雜。真正說起來,又是佛教,又是儒教,又是道教,這才叫雜修。又比如,前天大勢至菩薩生日,咱們唸了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今天我們根據釋迦佛的教導,舉行盂蘭盆法會,到地藏菩薩生日,咱們就要講《地藏經》,唸《地藏經》,這叫雜修嗎?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全是佛弟子啊,把這叫雜修,豈不笑話。

  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作爲一個佛弟子,要依教奉行,佛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今天是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我們要照佛教的方法報父母恩,非但要報現世父母的恩,還要報已經死了的父母恩,乃至于過去世的父母的恩。

  子女信了佛,會把父母趕出門嗎?

  一般理解報父母恩,是把父母生活照顧好,不能搶父母住的房子,也不能搶父母吃的飯。從前房子非常緊張,兒子要結婚了,父母大慈大悲,同意把大房子讓給兒子,結果兒子住大房間,父母住小房子間。從前寫信總是寫:“父母大人在上,膝下敬禀者”,能寫:“父母小人在上”嗎?即使父母慈悲你,你心裏也要慚愧啊。還有厲害的,把父母趕到樓梯底下的空間裏去。更厲害的,把父母趕到外面馬路上,父母實在沒辦法,就到派出所去,派出所又沒房子給他住,還是信佛的居士們給他想個辦法,讓他住到廟裏去。

  所以說子女能夠信佛,你們做父母的要大爲歡喜,要大力支持,好好鼓勵他們來學法,說句現實的話,他懂得佛法了,會把你趕到馬路上去嗎?

  以修行及供養叁寶的功德,爲父母求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有的父母,爲什麼怕孩子學佛啊?第一,怕他慢慢會剃頭做和尚,其實你們盡管放心,你的孩子在我身邊不可能剃頭的,因爲我是居士,哪能給他剃頭?第二,怕孩子信了佛會把錢拿出去供養叁寶,父母舍不得。其實供養叁寶,還不是爲父母培福?還不是爲了父母能長命百歲?我們佛弟子孝順父母,方法就是好好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父母,自己一個人力量不夠,所以要以佛菩薩的力量,法的力量,清淨比丘僧的力量,加持父母回向父母,那個作用就大了。

   供養爲報恩 忏悔爲成就(3)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提要:

   ·佛對目犍連說:只有靠清淨比丘大衆的力量,才能使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僧衆安居圓滿那天,要舉行自恣法會

   ·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的人,佛都救不了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犯五無間罪、謗法罪,這二種業是帶不動的

   ·從前安居圓滿,佛門還要稱人

  佛對目犍連說:只有靠清淨比丘大衆的力量,才能使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盂蘭盆法會,從佛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緣就是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通過修行,剛剛證得阿羅漢果時,心裏想著要報父母恩,他用天眼看到自己母親掉在餓鬼道裏。餓鬼道苦,沒喝的,沒吃的。佛弟子都有孝心,他就在自己缽裏盛了飯,用神通,一下子就到了母親面前,給母親吃,他母親用手去抓飯,飯卻變火了,仍然吃不到。所以目犍連極其悲傷苦惱,就去告訴佛,佛說,你媽過去造的業實在太重了,不是你一個人力量能救得出來,你可以在七月十五安居圓滿這一天,以供養大衆清淨比丘僧的功德之力回向你母親,只有靠大衆清淨比丘僧的功德,才能夠使你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僧衆安居圓滿那天,要舉行自恣法會

  安居就是每年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叁個月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都不出門,在寺內好好用功,到七月十五圓滿那一天,還要舉行自恣法會,拿現在話來說,叫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是要自己忏悔。認錯、改過就叫忏悔。

  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的人,佛都救不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起了煩惱,也不是做了壞事,是做了壞事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這種人連佛都救不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只要自己頭腦冷靜一下,都會發現自己有不對的地方。爲什麼有人有錯自己卻不知道?他沒想嘛。從前有句話叫:閉門思過,把門關個叁天,好好想想你自己的錯。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佛弟子能夠認錯、改過,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因爲他的罪清淨了。罪不清淨,你能了脫生死嗎?能證阿羅漢果嗎?能成佛嗎?

  犯五無間罪、謗法罪,這二種業是帶不動的

  唸佛的人有句話:“帶業往生”,引起了海內外的爭議,有的說這句話不是佛說的,佛經裏沒有這個話,有的說佛經裏雖然沒這個話,但是有這個意思。假如你問我的看法怎麼樣,我的看法是要一分爲二。不太重的業也許行,太重的惡業帶不動。如果一個人要等業完全沒有了,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何用進入蓮花?因爲你有罪,有業,不清淨,不能見阿彌陀佛,所以…

《供養爲報恩 忏悔爲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