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慶祝藥師佛聖誕法會開示(2003年藥師佛聖誕)▪P4

  ..續本文上一頁

  ·享受溫暖是最沒出息的

  ·有成就的人,無非是起早摸黑

  貪愛的火星點燃了地獄火坑

  從病來說,身體虛又有內熱,叫“虛火”,虛火就是病。人世間也有快樂,當別人給我們溫暖時,就是一種快樂,尤其是在孤獨的時候、心寒冷的時候,有人給我們一點溫暖,可真舒服啊。舒服就可以了,你不要再來一點,再暖一點,發熱了,起火了,火燒起來了可厲害,會燒掉你法身慧命,最後掉到地獄裏去燒。所以對人間的溫暖不要貪愛,不要追求,可是人們偏偏會貪愛追求,因爲被舒服迷惑了。

  不足就不圓滿,超過會闖禍

  凡事要恰到好處,般若智慧就是恰到好處,不足就沒有圓滿,超過了就要闖禍。孩子在心理上靠母親的愛成長,如果母親的愛太過分了,小孩子貪母愛養成了習慣,就會變成嬌生慣養、任性放縱,寵愛得像火燒那樣,就無法無天,也是同樣道理。

  冷冰冰的人往往火氣特別大

  作爲修行人,要避免兩個不好的傾向,一個傾向,冷冰冰的,冷冰冰修行修不好的。你別看有的人冷冰冰,他一冒火,火氣特別大,這也叫“虛火”,我是反對的。

  溫暖非罪惡,壞在貪瞋癡

  修行人,老年人要修得年輕,年輕人要更年輕,我們保持童年的天真、純潔,同情和溫暖有什麼不好?如果這個不好的話,那麼媽給你的母愛也不好了?媽給你輸送溫暖,媽把你培養成才,這有什麼不好呢?壞就壞在貪瞋癡,壞在一直貪媽的母愛,整天糾纏著媽,像一只貓那樣,在媽的腳邊繞來繞去,撒嬌似的叫,媽連走一步路都困難,是這個不好呀。佛法是辯證法啊。

  沒有一個硬梆梆的冷菩薩

  冷冰冰那條路是錯的,有人說:“冷冰冰,像個冷血動物,是個冷血鬼”,冷冰冰的人的脾氣全是硬梆梆的,有什麼好結果?硬梆梆的人別人靠不近你呀,你去靠近別人,一股冷氣也把別人嚇壞了,趕快逃走,你還怎麼行菩薩道呢

  沒聽說過有個冷菩薩,這可不是冷靜的冷,而是硬梆梆冷冰冰的冷。

  溫水裏泡大的孩子離不開享受愛

  還有一種傾向,修行人還在貪求世俗的溫暖,從小享受慣父母的愛,長大後想念父母沒錯,去探望父母也沒錯,要報父母的恩更加沒錯,可能其中也有放不下已經形成的享受父母愛的這種習氣吧?

  母鳥教小鳥高飛,父母無不“望子成龍”

  子女離開父母,父母心裏也難過,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實際上,父母都希望子女離開自己,連母鳥都要叫小鳥飛出去,父母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啊,所謂“望子成龍”,可是想家的人總是思念著回家。

  享受溫暖是最沒出息的

  貪圖家的溫暖,是因爲在家裏享受溫暖,養成習氣了,有句老話:“出門一裏,不如家裏,”像這樣的人還能四海爲家嗎?從前有個教師跟我講過:“哪怕這把椅子破破爛爛,我坐在自己家的椅子上也舒服得很。”那還能出生死嗎?人間尚且這樣貪圖溫暖,到了天上更享福了,越高越不想出離了,還能出叁界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享受溫暖的是最沒有出息的。

  有成就的人,無非是起早摸黑

  社會上事業有成就的人都是起早摸黑,開頭創業多麼艱難,你躺在溫暖的被窩裏享受溫暖,這麼一個懶漢能創業嗎?貪圖被窩溫暖的人,想躺十分鍾,結果躺了一個小時還不止,如果在被窩裏打妄想呢?那可能兩個小時還不止,妄想打不完,溫暖也始終在給你舒服,最後想想實在不像話,總算懶洋洋地爬起來。假如一結婚呢,拖得更厲害了,你想起來他還不讓你起來,這樣還能修行嗎?對發心修行的人來說,爲什麼偏偏還要保留這個貪圖溫暖的習氣呢。

  慶祝藥師佛聖誕法會開示(9)

  ◎ 傅味琴講于2003年10月19日

    藥師佛聖誕前七天的第二天

  把笑送給別人,還是要別人送你笑

  提要:

  ·繁華的城市環境,容易勾起貪愛習氣

  ·菩薩要在輸送衆生溫暖中,來改變自己的貪愛習氣

  ·愛火遭禍,瞋火燒人又燒己

  ·對修行人寵愛,就是放縱他的任性

  ·把笑送別人,還是要別人送你笑,就看你修行水平了

  ·講法開導無非讓你們覺悟起來

  繁華的城市環境,容易勾起貪愛習氣

  還有的人貪愛繁華的城市環境,東看看,西望望,心裏也高興。以前上海淮海路改成商業街,裝修得美極了,有人總喜歡到超市裏去逛一逛說:“沒錢買,看看也舒服。”這都是習氣啊。

  菩薩要在輸送衆生溫暖中來改變自己的貪愛習氣

  溫暖對我們有利也有害,你執著溫暖,貪圖溫暖就有害。說到底咱們是個修行人,菩薩只求輸送給衆生溫暖,菩薩自己可不會去貪圖溫暖,我們在學菩薩行的時候,要在輸送衆生溫暖中來改變自己的貪圖溫暖,所以修出離道,修菩薩法,都有一些規則和通道,這些規則和通道很細致很微妙啊,如果你不好好去體會,去研究,去轉變,你在修行路上進步當然是很慢很慢的。

  愛火遭禍,瞋火燒人又燒己

  火是暖性,我們要取火對我們有利的一面,可不要被火燒了。世間上的人所起的種種災禍,禍從哪裏來?禍就是貪圖溫暖起了火了呀,要麼燒別人,要麼燒自己,一發展到起瞋恨心的火了,那燒起來可厲害了,“一念瞋恚意,焚燒功德林”。

  對修行人寵愛,就是放縱他的任性

  所以,修行人要有理智,當別人有一點使你不高興了,你要想一想,我爲什麼不高興啊?是不是我貪圖不到溫暖啊?最好大家都對我慈悲,今天慈悲,明天慈悲,永遠慈悲,對我寵愛,讓我任性放縱,別讓我失去溫暖了,這條路子對不對啊?

  把笑送別人,還是要別人送你笑,就看你修行水平了

  有一種人對人家態度很計較,“別怪我火氣大,你看他什麼態度?”你想要別人對你態度好,臉上笑嘻嘻,說起話來很溫暖,這就是貪圖溫暖。另一種人呢?他從不計較別人的態度,卻反而給別人輸送溫暖,這個人就對了,這個人就從貪圖自身溫暖中跳出來了,而且發了大心,把溫暖輸送給別人,所以,計較不計較就看你修行的水平了,就看你修行的素質了。

  講法開導無非讓你們覺悟起來

  講法開導無非讓你們覺悟起來,悟了修行就快,不悟始終是迷迷茫茫,修行也有點像假裝,當然,這個假裝是形容詞,並不是說他故意弄虛作假,而是指他還沒有覺悟到修行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才能修到裏邊去,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這些他都沒有覺悟,所以,在我所經曆的年代裏,我總覺得信佛的修行人,大都離開了科學,離開了實際,離開了辯證法,喜歡按自己想的一套去做,而對真正的佛的教導卻很難了解如來的真實義。今天講到這兒。

  慶祝藥師佛聖誕法會開示(10)

  ◎ 傅味琴講于2003年10月20日

    藥師佛聖誕前七天的第叁天

  憶過去苦,看未來充滿希望

  提要:

  ·要讀誦、思維、演說佛的功德

  ·法會要莊嚴,大家要歡喜

  ·樂求易相應,煩惱心難相應

  ·父母一歡喜,不求也給你

  ·苦惱著臉求,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佛菩薩哪會喜歡你哭的

  ·你歡喜佛菩薩也歡喜,功德可大呢

  ·憶過去苦,看未來充滿希望

  要讀誦、思維、演說佛的功德

  《藥師經》上說,“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我們心裏有所求,如果能夠讀《藥師經》,思惟《藥師經》所說的法義,還能夠演說講解《藥師經》,就能“隨所樂求,一切皆隨遂”,這次藥師法會,我們每天早晨講開示,心裏總要念念不忘藥師佛的本願功德。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釋迦佛十分贊歎藥師佛的種種功德,說是一劫二劫叁劫四劫都說不盡藥師佛的功德,爲什麼說不盡?因爲佛的功德圓滿,圓滿的功德就沒辦法說盡,就像虛空那樣,沒有辦法去衡量虛空有多大,佛的功德也無法衡量。

  法會要莊嚴,大家要歡喜

  我們這次藥師法會,大家都歡歡喜喜,布置的壇場也非常莊嚴,更莊嚴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恭敬心、歡喜心。昨天晚上大家一齊誦《藥師經》,誦藥師佛名號啊,我看很多人都在發歡喜心。

  樂求易相應,煩惱心難相應

  如果你有恭敬心,有歡喜心,就能跟佛菩薩相感應。煩惱心很難感應,所以若有所求,必須樂求,樂就是歡喜心,要歡歡喜喜地求。我們凡夫經常像小孩那樣,小孩向父母求一點東西,想了個辦法:臉上苦惱,乃至哭得眼淚都掉下來,這麼一來父母心腸軟了,就滿足他了。我們今天長大了,還是有那個習氣,有所求的時候總是現出苦惱的臉,像你們女孩子,就是改不掉一個哭,一哭嘛就能夠達到目的了。

  父母一歡喜,不求也給你

  但是我們凡夫衆生看問題總是片面,你歡歡喜喜,父母豈不更加歡喜?非但你有求,因爲父母歡喜你,當然會滿你心願,就是你不求,父母心一歡喜,不求也會多給你一點。

  苦惱著臉求,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有時也難怪,在苦惱著臉求的時候,父母心腸一軟就給你。有時孩子挺乖,開朗樂觀,歡歡喜喜,父母心裏也歡喜,但是看你挺乖就沒想起來,孩子就調皮,你沒想起來嘛我就哭,哭了能拿到,就養成習慣了。這是凡夫的父母,佛菩薩可不是這樣。

  佛菩薩哪會喜歡你哭的

  佛菩薩總是念念不忘衆生,希望衆生離苦得樂。你苦惱著臉求佛菩薩,佛菩薩當然有同情心,有慈悲心,這是你用哭把佛菩薩的慈悲心像釣魚那樣勾起來。其實佛菩薩的心都在衆生身上,你哭與你歡喜,佛菩薩還是喜歡你歡喜,佛菩薩哪會喜歡你哭的?

  你歡喜佛菩薩也歡喜,功德可大呢

  比如說,你在佛菩薩面前痛哭流涕,求佛菩薩加持保佑,這一次佛菩薩保佑你了,下一次你就又來哭了,又求佛菩薩保佑啊,下一次又哭了,佛菩薩想你這個衆生什麼時候才能離苦得樂呢?佛菩薩看到你只會搖頭,所以哭著求還不如歡歡喜喜地求。你歡歡喜喜,佛菩薩也不會把你忘記,而且你使佛菩薩歡喜,你的功德可大啦!所以,我們有所求要樂…

《慶祝藥師佛聖誕法會開示(2003年藥師佛聖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