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温暖是最没出息的
·有成就的人,无非是起早摸黑
贪爱的火星点燃了地狱火坑
从病来说,身体虚又有内热,叫“虚火”,虚火就是病。人世间也有快乐,当别人给我们温暖时,就是一种快乐,尤其是在孤独的时候、心寒冷的时候,有人给我们一点温暖,可真舒服啊。舒服就可以了,你不要再来一点,再暖一点,发热了,起火了,火烧起来了可厉害,会烧掉你法身慧命,最后掉到地狱里去烧。所以对人间的温暖不要贪爱,不要追求,可是人们偏偏会贪爱追求,因为被舒服迷惑了。
不足就不圆满,超过会闯祸
凡事要恰到好处,般若智慧就是恰到好处,不足就没有圆满,超过了就要闯祸。孩子在心理上靠母亲的爱成长,如果母亲的爱太过分了,小孩子贪母爱养成了习惯,就会变成娇生惯养、任性放纵,宠爱得像火烧那样,就无法无天,也是同样道理。
冷冰冰的人往往火气特别大
作为修行人,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个倾向,冷冰冰的,冷冰冰修行修不好的。你别看有的人冷冰冰,他一冒火,火气特别大,这也叫“虚火”,我是反对的。
温暖非罪恶,坏在贪瞋痴
修行人,老年人要修得年轻,年轻人要更年轻,我们保持童年的天真、纯洁,同情和温暖有什么不好?如果这个不好的话,那么妈给你的母爱也不好了?妈给你输送温暖,妈把你培养成才,这有什么不好呢?坏就坏在贪瞋痴,坏在一直贪妈的母爱,整天纠缠着妈,像一只猫那样,在妈的脚边绕来绕去,撒娇似的叫,妈连走一步路都困难,是这个不好呀。佛法是辩证法啊。
没有一个硬梆梆的冷菩萨
冷冰冰那条路是错的,有人说:“冷冰冰,像个冷血动物,是个冷血鬼”,冷冰冰的人的脾气全是硬梆梆的,有什么好结果?硬梆梆的人别人靠不近你呀,你去靠近别人,一股冷气也把别人吓坏了,赶快逃走,你还怎么行菩萨道呢
没听说过有个冷菩萨,这可不是冷静的冷,而是硬梆梆冷冰冰的冷。
温水里泡大的孩子离不开享受爱
还有一种倾向,修行人还在贪求世俗的温暖,从小享受惯父母的爱,长大后想念父母没错,去探望父母也没错,要报父母的恩更加没错,可能其中也有放不下已经形成的享受父母爱的这种习气吧?
母鸟教小鸟高飞,父母无不“望子成龙”
子女离开父母,父母心里也难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实际上,父母都希望子女离开自己,连母鸟都要叫小鸟飞出去,父母哪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啊,所谓“望子成龙”,可是想家的人总是思念着回家。
享受温暖是最没出息的
贪图家的温暖,是因为在家里享受温暖,养成习气了,有句老话:“出门一里,不如家里,”像这样的人还能四海为家吗?从前有个教师跟我讲过:“哪怕这把椅子破破烂烂,我坐在自己家的椅子上也舒服得很。”那还能出生死吗?人间尚且这样贪图温暖,到了天上更享福了,越高越不想出离了,还能出三界吗?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享受温暖的是最没有出息的。
有成就的人,无非是起早摸黑
社会上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起早摸黑,开头创业多么艰难,你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温暖,这么一个懒汉能创业吗?贪图被窝温暖的人,想躺十分钟,结果躺了一个小时还不止,如果在被窝里打妄想呢?那可能两个小时还不止,妄想打不完,温暖也始终在给你舒服,最后想想实在不像话,总算懒洋洋地爬起来。假如一结婚呢,拖得更厉害了,你想起来他还不让你起来,这样还能修行吗?对发心修行的人来说,为什么偏偏还要保留这个贪图温暖的习气呢。
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9)
◎ 傅味琴讲于2003年10月19日
药师佛圣诞前七天的第二天
把笑送给别人,还是要别人送你笑
提要:
·繁华的城市环境,容易勾起贪爱习气
·菩萨要在输送众生温暖中,来改变自己的贪爱习气
·爱火遭祸,瞋火烧人又烧己
·对修行人宠爱,就是放纵他的任性
·把笑送别人,还是要别人送你笑,就看你修行水平了
·讲法开导无非让你们觉悟起来
繁华的城市环境,容易勾起贪爱习气
还有的人贪爱繁华的城市环境,东看看,西望望,心里也高兴。以前上海淮海路改成商业街,装修得美极了,有人总喜欢到超市里去逛一逛说:“没钱买,看看也舒服。”这都是习气啊。
菩萨要在输送众生温暖中来改变自己的贪爱习气
温暖对我们有利也有害,你执着温暖,贪图温暖就有害。说到底咱们是个修行人,菩萨只求输送给众生温暖,菩萨自己可不会去贪图温暖,我们在学菩萨行的时候,要在输送众生温暖中来改变自己的贪图温暖,所以修出离道,修菩萨法,都有一些规则和通道,这些规则和通道很细致很微妙啊,如果你不好好去体会,去研究,去转变,你在修行路上进步当然是很慢很慢的。
爱火遭祸,瞋火烧人又烧己
火是暖性,我们要取火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可不要被火烧了。世间上的人所起的种种灾祸,祸从哪里来?祸就是贪图温暖起了火了呀,要么烧别人,要么烧自己,一发展到起瞋恨心的火了,那烧起来可厉害了,“一念瞋恚意,焚烧功德林”。
对修行人宠爱,就是放纵他的任性
所以,修行人要有理智,当别人有一点使你不高兴了,你要想一想,我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我贪图不到温暖啊?最好大家都对我慈悲,今天慈悲,明天慈悲,永远慈悲,对我宠爱,让我任性放纵,别让我失去温暖了,这条路子对不对啊?
把笑送别人,还是要别人送你笑,就看你修行水平了
有一种人对人家态度很计较,“别怪我火气大,你看他什么态度?”你想要别人对你态度好,脸上笑嘻嘻,说起话来很温暖,这就是贪图温暖。另一种人呢?他从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却反而给别人输送温暖,这个人就对了,这个人就从贪图自身温暖中跳出来了,而且发了大心,把温暖输送给别人,所以,计较不计较就看你修行的水平了,就看你修行的素质了。
讲法开导无非让你们觉悟起来
讲法开导无非让你们觉悟起来,悟了修行就快,不悟始终是迷迷茫茫,修行也有点像假装,当然,这个假装是形容词,并不是说他故意弄虚作假,而是指他还没有觉悟到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修到里边去,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些他都没有觉悟,所以,在我所经历的年代里,我总觉得信佛的修行人,大都离开了科学,离开了实际,离开了辩证法,喜欢按自己想的一套去做,而对真正的佛的教导却很难了解如来的真实义。今天讲到这儿。
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10)
◎ 傅味琴讲于2003年10月20日
药师佛圣诞前七天的第三天
忆过去苦,看未来充满希望
提要:
·要读诵、思维、演说佛的功德
·法会要庄严,大家要欢喜
·乐求易相应,烦恼心难相应
·父母一欢喜,不求也给你
·苦恼着脸求,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佛菩萨哪会喜欢你哭的
·你欢喜佛菩萨也欢喜,功德可大呢
·忆过去苦,看未来充满希望
要读诵、思维、演说佛的功德
《药师经》上说,“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我们心里有所求,如果能够读《药师经》,思惟《药师经》所说的法义,还能够演说讲解《药师经》,就能“随所乐求,一切皆随遂”,这次药师法会,我们每天早晨讲开示,心里总要念念不忘药师佛的本愿功德。药师佛有十二大愿,释迦佛十分赞叹药师佛的种种功德,说是一劫二劫三劫四劫都说不尽药师佛的功德,为什么说不尽?因为佛的功德圆满,圆满的功德就没办法说尽,就像虚空那样,没有办法去衡量虚空有多大,佛的功德也无法衡量。
法会要庄严,大家要欢喜
我们这次药师法会,大家都欢欢喜喜,布置的坛场也非常庄严,更庄严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恭敬心、欢喜心。昨天晚上大家一齐诵《药师经》,诵药师佛名号啊,我看很多人都在发欢喜心。
乐求易相应,烦恼心难相应
如果你有恭敬心,有欢喜心,就能跟佛菩萨相感应。烦恼心很难感应,所以若有所求,必须乐求,乐就是欢喜心,要欢欢喜喜地求。我们凡夫经常像小孩那样,小孩向父母求一点东西,想了个办法:脸上苦恼,乃至哭得眼泪都掉下来,这么一来父母心肠软了,就满足他了。我们今天长大了,还是有那个习气,有所求的时候总是现出苦恼的脸,像你们女孩子,就是改不掉一个哭,一哭嘛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父母一欢喜,不求也给你
但是我们凡夫众生看问题总是片面,你欢欢喜喜,父母岂不更加欢喜?非但你有求,因为父母欢喜你,当然会满你心愿,就是你不求,父母心一欢喜,不求也会多给你一点。
苦恼着脸求,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有时也难怪,在苦恼着脸求的时候,父母心肠一软就给你。有时孩子挺乖,开朗乐观,欢欢喜喜,父母心里也欢喜,但是看你挺乖就没想起来,孩子就调皮,你没想起来嘛我就哭,哭了能拿到,就养成习惯了。这是凡夫的父母,佛菩萨可不是这样。
佛菩萨哪会喜欢你哭的
佛菩萨总是念念不忘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你苦恼着脸求佛菩萨,佛菩萨当然有同情心,有慈悲心,这是你用哭把佛菩萨的慈悲心像钓鱼那样勾起来。其实佛菩萨的心都在众生身上,你哭与你欢喜,佛菩萨还是喜欢你欢喜,佛菩萨哪会喜欢你哭的?
你欢喜佛菩萨也欢喜,功德可大呢
比如说,你在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求佛菩萨加持保佑,这一次佛菩萨保佑你了,下一次你就又来哭了,又求佛菩萨保佑啊,下一次又哭了,佛菩萨想你这个众生什么时候才能离苦得乐呢?佛菩萨看到你只会摇头,所以哭着求还不如欢欢喜喜地求。你欢欢喜喜,佛菩萨也不会把你忘记,而且你使佛菩萨欢喜,你的功德可大啦!所以,我们有所求要乐…
《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