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佛成道紀念日會供前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

  天天智慧增長,鈍根也會變利根

  還有,釋迦佛在做王子的時候,智慧大,很聰明,身體很好,氣力也大。咱們天天學法,智慧增長,鈍根也會變利根,不可能不變,如果說不變,就不是佛教。如果咱們聽了某些話,“最好不要聰明,不要智慧”,這會使我們失去王子的身份。一個王子將來要繼承王位,統領全國,能夠沒有智慧嗎?假如他的老師沒有教他智慧,要他做傻瓜,成了個愚人,這個王子登上王位,也許第二天就被人把頭砍掉了。

  身體要好,要改變佛門長期來老弱病多的現象

  身體要好,釋迦佛說過,身強則智大,心和身有關系的。因爲我們今天是凡夫,凡夫離不開身體。我們有身體的時候,這個身體就會起作用。“身強則智大”,所以咱們文教部有個規章製度:有病就得馬上看病,病要好得快,把生病的時間盡量縮短,而且個個要精神飽滿,我們就得朝這條路走。我們極力反對,中國的佛教長期以來老弱病多的現象,把病看成業障,快死了,認爲快要了脫了。

  修行人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

  我們既然吃素,營養就要好一點,人靠營養維持。吃素吃得那麼胖我看總有原因吧?一個原因:吃素吃得太好了,面筋啊,腐竹啊,吃了就會胖;一個原因:名利雙收,得福了。還有說修行人是吃菜的,光吃菜你能有營養嗎?所以我們要走中道,不要太瘦了,也不要太胖了,總之身體要好。

  不貪求,不享受,要跟釋迦佛學離欲

  要跟釋迦佛學離欲,王宮裏的享受,要啥就有啥,不知道從前釋迦佛在王宮有沒有黃金鋪地,這倒不去談它,至少是非常富裕吧?但是釋迦佛沒有留戀啊,如果有留戀,他怎麼會産生出家念頭?作爲一個釋迦佛的弟子,對于舒服、享受、快樂等等,不能貪求,也不能留戀,咱們要以釋迦佛爲榜樣。

  釋迦佛成道紀念日開示(4)

  福鼎佛協文教部新大樓 2003.12.30(農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貪享受,可不是對佛陀的信仰

  提要:

  ·貪享受,可不是對佛陀的信仰

  ·沒有悲心的人證果成道不可能

  ·要把佛經變廢紙,對法寶都沒有悲心

  ·釋迦佛教給我們成佛的方法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兩個階段

  ·不要被衆生轉到享受上去

  貪享受,可不是對佛陀的信仰

  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都主張到天上去享福。我們佛弟子除了知道天不究竟,也是六道輪回裏的一道,更要知道我們不主張享福,我們只主張成佛。可是如今很多的佛弟子想逃離苦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享福,這是佛教的思想嗎?一個長者,如果使別人在他的影響下離開了佛道,能叫善知識嗎?佛教最反對貪瞋癡,貪瞋癡就是叁毒。死了想到好的地方去享受,這是宗教意識,可不是對佛陀的信仰,何況已經發展到在人間,進了佛門還要大大享受。

  以上叁點是釋迦佛做王子的時候,已經有的覺悟,咱們也是應該要學的。

  沒有悲心的人證果成道不可能

  悉達多王子爲什麼想追求人生的真理?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起源在哪裏?起源在他的悲心,他曾經說過:“衆生可憐,互相吞噬。”你吃我,我吃你,麻雀叼蚯蚓,老鷹叼麻雀,強者欺負弱者。當老鷹想吃麻雀的時候,根本沒有悲心;當麻雀叼蚯蚓的時候,這個麻雀也沒有悲心。我們今天要想將來修行成就,就必須跟釋迦佛學悲心!既然我們明白對一切衆生都要有悲心,那麼我們佛弟子是一家人,對佛弟子更要有悲心。可是如今,在一代一代的錯誤言論影響下,這麼多的佛弟子不斷煩惱,發展自私,行爲卑鄙,盡在佛門裏邊搞排擠、打擊、誹謗,恨不得把你吃掉,這種樣子還像修行人嗎?那麼當然喽,證果成道根本不可能。

  要把佛經變廢紙,對法寶都沒有悲心

  有的已經發展到對法寶都沒有悲心,恨不得把所有的佛經都變成廢紙。他不知道一個厭惡法、不要法、誹謗法的人,連阿彌陀佛都不收你,當然喽,十方如來的淨土也不要你。

  釋迦佛教給我們成佛的方法

  釋迦王子後來逾城出家,即使被城牆包圍,他騎著白馬越過城牆而去。今天,我們作爲釋迦佛的弟子,有的地方還遠遠超過當年釋迦王子,他的老師只教給他世間上的學問,可沒有教給他成佛的方法,而今天我們的老師——釋迦佛教給我們成佛的方法,比釋迦王子當年還要殊勝,可是本人不爭氣,就不敢在圍城裏邊跳出來,還留戀著家裏的電視機、電冰箱,有的還留戀著家裏的老頭子、老太婆,說實在的,釋迦王子當年在皇宮裏的歌女舞女比你老太婆漂亮得多呢(衆笑)。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兩個階段

  釋迦佛當初雪山洞裏的苦行,中國的佛教曆史一直傳布說苦行是錯的。釋迦佛當年在雪山洞裏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證果成道,我想在雪山洞裏的時候他可能已經是八地菩薩以上了,凡夫對佛法一知半解,能說釋迦佛這樣做是錯的嗎?後來他所以在尼連禅河洗了澡,接受了牧女的牛奶,這是兩個階段,全沒有錯。雪山六年苦行是前一個階段,接受牛奶是後一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猛烈斷自己的貪欲煩惱,後一階段在斷除了貪欲煩惱之後,必須增強體力。如果他不喝牛奶,繼續這樣苦行下去,那就錯了。能沖破成佛以前的最後一關,非但要靠心的力量,還要靠身體的力量。

  舉個例子說,在醫學中的饑餓療法有時候能治病,或者餓一天,或者餓兩叁天。可是饑餓療法完成了,醫生叫你開始吃薄粥湯了,這是兩個階段啊。當然喽,假如醫生叫你開始要吃薄粥湯,你說,既然饑餓是個療法,我就繼續餓下去,那就錯了。

  不要被衆生轉到享受上去

  修行要苦修,不苦修你斷不了貪欲,放不下我執。有些人名義叫修菩薩法,在人世間轉啊轉啊轉昏了,沒有把衆生度到修行路上去,自己反被衆生度到享受上去。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成就就不能講享受。佛也是這麼說的,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

  釋迦佛成道紀念日開示(5)

  福鼎佛協文教部新大樓 2003.12.30(農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釋迦佛弟子只信釋迦佛

  提要:

  ·釋迦佛是以法度衆生

  ·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則

  ·釋迦佛弟子只信釋迦佛

  ·今天走上菩提道,將來成佛陀

  釋迦佛是以法度衆生

  釋迦牟尼成佛以後,天人請他住世,說:“雖然佛法非常高深難懂,一般衆生很難理解,但還是有一部分衆生能夠理解,能夠得度。”所以釋迦佛就接受了這樣的請,沒有涅槃,到鹿野苑度五比丘,用什麼方法度?用法度,說四谛法,這是有根據的,曆史上有釋迦牟尼這個人,有他修道的曆史,有他成佛的曆史,有鹿野苑說法的曆史,所以度衆生就要說法。現在有一種奇奇怪怪的說法,說釋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彌陀佛成佛的。假如釋迦佛是唸阿彌陀佛成佛的,那麼他到鹿野苑,怎麼不叫五比丘唸阿彌陀佛(衆笑),而叫五比丘修四谛法呢?唸佛是個修持方法,度衆生是幫助衆生覺悟斷煩惱,要以法度衆生。五比丘聽了佛說法就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從五比丘開始,佛寶——釋迦佛,法寶——四谛法,僧寶——五比丘,佛教就這樣興起來了。這就是叁寶,佛是寶,法是寶,五比丘個個證阿羅漢,所以稱寶。

  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則

  釋迦佛在人間度衆生時,幾位大菩薩全到娑婆世界來,都做釋迦佛的弟子,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這些大菩薩,都在人間聽釋迦佛講法,都在人間幫助釋迦佛度衆生。而釋迦佛本身也是在人間成佛,佛教有個最最重要的原則,佛教爲什麼不是宗教?宗教都講死了以後再說話,人世間從古以來沒有看見有人去過南天門,也沒有人去見過王母娘娘,至于孫悟空到王母娘娘那裏去偷桃子吃,咱們是人,猴子去得了,咱們人還去不了呢。也沒有一個人到過天堂,佛教裏有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還得叫你必須在人間修行成就一心不亂。也沒有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又回來了,有本書叫《神遊極樂世界》,很多人都不信這一套,你去了極樂世界,一進入蓮花,蓮花不開就回不來了。

  釋迦佛弟子只信釋迦佛

  我們是釋迦佛弟子,我們不信宗教,我們只信釋迦佛,那麼就應該要堅持正知正見,一切的一切都要在活著的時候,都要在人間去爭取。在人間做法王子,在人間增加我們的智慧,在人間保持我們的修行,在人間排除五欲的享受,走既不享受也不太苦的中道,在人間證阿羅漢、在人間講經說法、在人間度衆生、在人間行菩薩道、在人間成佛。整個佛教的現實,整個釋迦佛的傳記,全在人間活著的時候,現在有很多人對活著的時候産生不了希望,爲了想得到死了以後的希望,盡量想快一點死,這樣佛教不像佛教,宗教不像宗教,也不知道像個啥。

  今天走上菩提道,將來決定成佛陀

  今天是釋迦佛成道日,我們個個都要發心,跟釋迦佛一模一樣,今天我們走上菩提道,將來我們就成就佛道。今天是臘月初八,有人問我爲什麼叫“臘八粥”?臘月初八吃的粥就叫臘八粥(衆笑)。同時又是釋迦佛的成道日,將來你的孫子吃到臘八粥,也同時慶祝你這個爺爺在娑婆世界證了果(衆笑)。今天我從釋迦佛在王宮做王子開始說起,說到他成道,總之一句話,釋迦佛的弟子要學釋迦佛,要成就佛道,否則就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弟子。

  

  

《釋迦佛成道紀念日會供前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