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

  天天智慧增长,钝根也会变利根

  还有,释迦佛在做王子的时候,智慧大,很聪明,身体很好,气力也大。咱们天天学法,智慧增长,钝根也会变利根,不可能不变,如果说不变,就不是佛教。如果咱们听了某些话,“最好不要聪明,不要智慧”,这会使我们失去王子的身份。一个王子将来要继承王位,统领全国,能够没有智慧吗?假如他的老师没有教他智慧,要他做傻瓜,成了个愚人,这个王子登上王位,也许第二天就被人把头砍掉了。

  身体要好,要改变佛门长期来老弱病多的现象

  身体要好,释迦佛说过,身强则智大,心和身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今天是凡夫,凡夫离不开身体。我们有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就会起作用。“身强则智大”,所以咱们文教部有个规章制度:有病就得马上看病,病要好得快,把生病的时间尽量缩短,而且个个要精神饱满,我们就得朝这条路走。我们极力反对,中国的佛教长期以来老弱病多的现象,把病看成业障,快死了,认为快要了脱了。

  修行人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

  我们既然吃素,营养就要好一点,人靠营养维持。吃素吃得那么胖我看总有原因吧?一个原因:吃素吃得太好了,面筋啊,腐竹啊,吃了就会胖;一个原因:名利双收,得福了。还有说修行人是吃菜的,光吃菜你能有营养吗?所以我们要走中道,不要太瘦了,也不要太胖了,总之身体要好。

  不贪求,不享受,要跟释迦佛学离欲

  要跟释迦佛学离欲,王宫里的享受,要啥就有啥,不知道从前释迦佛在王宫有没有黄金铺地,这倒不去谈它,至少是非常富裕吧?但是释迦佛没有留恋啊,如果有留恋,他怎么会产生出家念头?作为一个释迦佛的弟子,对于舒服、享受、快乐等等,不能贪求,也不能留恋,咱们要以释迦佛为榜样。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4)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提要: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没有悲心的人证果成道不可能

  ·要把佛经变废纸,对法宝都没有悲心

  ·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两个阶段

  ·不要被众生转到享受上去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都主张到天上去享福。我们佛弟子除了知道天不究竟,也是六道轮回里的一道,更要知道我们不主张享福,我们只主张成佛。可是如今很多的佛弟子想逃离苦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享福,这是佛教的思想吗?一个长者,如果使别人在他的影响下离开了佛道,能叫善知识吗?佛教最反对贪瞋痴,贪瞋痴就是三毒。死了想到好的地方去享受,这是宗教意识,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何况已经发展到在人间,进了佛门还要大大享受。

  以上三点是释迦佛做王子的时候,已经有的觉悟,咱们也是应该要学的。

  没有悲心的人证果成道不可能

  悉达多王子为什么想追求人生的真理?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起源在哪里?起源在他的悲心,他曾经说过:“众生可怜,互相吞噬。”你吃我,我吃你,麻雀叼蚯蚓,老鹰叼麻雀,强者欺负弱者。当老鹰想吃麻雀的时候,根本没有悲心;当麻雀叼蚯蚓的时候,这个麻雀也没有悲心。我们今天要想将来修行成就,就必须跟释迦佛学悲心!既然我们明白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悲心,那么我们佛弟子是一家人,对佛弟子更要有悲心。可是如今,在一代一代的错误言论影响下,这么多的佛弟子不断烦恼,发展自私,行为卑鄙,尽在佛门里边搞排挤、打击、诽谤,恨不得把你吃掉,这种样子还像修行人吗?那么当然喽,证果成道根本不可能。

  要把佛经变废纸,对法宝都没有悲心

  有的已经发展到对法宝都没有悲心,恨不得把所有的佛经都变成废纸。他不知道一个厌恶法、不要法、诽谤法的人,连阿弥陀佛都不收你,当然喽,十方如来的净土也不要你。

  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

  释迦王子后来逾城出家,即使被城墙包围,他骑着白马越过城墙而去。今天,我们作为释迦佛的弟子,有的地方还远远超过当年释迦王子,他的老师只教给他世间上的学问,可没有教给他成佛的方法,而今天我们的老师——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比释迦王子当年还要殊胜,可是本人不争气,就不敢在围城里边跳出来,还留恋着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有的还留恋着家里的老头子、老太婆,说实在的,释迦王子当年在皇宫里的歌女舞女比你老太婆漂亮得多呢(众笑)。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两个阶段

  释迦佛当初雪山洞里的苦行,中国的佛教历史一直传布说苦行是错的。释迦佛当年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证果成道,我想在雪山洞里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是八地菩萨以上了,凡夫对佛法一知半解,能说释迦佛这样做是错的吗?后来他所以在尼连禅河洗了澡,接受了牧女的牛奶,这是两个阶段,全没有错。雪山六年苦行是前一个阶段,接受牛奶是后一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猛烈断自己的贪欲烦恼,后一阶段在断除了贪欲烦恼之后,必须增强体力。如果他不喝牛奶,继续这样苦行下去,那就错了。能冲破成佛以前的最后一关,非但要靠心的力量,还要靠身体的力量。

  举个例子说,在医学中的饥饿疗法有时候能治病,或者饿一天,或者饿两三天。可是饥饿疗法完成了,医生叫你开始吃薄粥汤了,这是两个阶段啊。当然喽,假如医生叫你开始要吃薄粥汤,你说,既然饥饿是个疗法,我就继续饿下去,那就错了。

  不要被众生转到享受上去

  修行要苦修,不苦修你断不了贪欲,放不下我执。有些人名义叫修菩萨法,在人世间转啊转啊转昏了,没有把众生度到修行路上去,自己反被众生度到享受上去。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成就就不能讲享受。佛也是这么说的,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5)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提要:

  ·释迦佛是以法度众生

  ·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则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今天走上菩提道,将来成佛陀

  释迦佛是以法度众生

  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天人请他住世,说:“虽然佛法非常高深难懂,一般众生很难理解,但还是有一部分众生能够理解,能够得度。”所以释迦佛就接受了这样的请,没有涅槃,到鹿野苑度五比丘,用什么方法度?用法度,说四谛法,这是有根据的,历史上有释迦牟尼这个人,有他修道的历史,有他成佛的历史,有鹿野苑说法的历史,所以度众生就要说法。现在有一种奇奇怪怪的说法,说释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假如释迦佛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么他到鹿野苑,怎么不叫五比丘唸阿弥陀佛(众笑),而叫五比丘修四谛法呢?唸佛是个修持方法,度众生是帮助众生觉悟断烦恼,要以法度众生。五比丘听了佛说法就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从五比丘开始,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佛教就这样兴起来了。这就是三宝,佛是宝,法是宝,五比丘个个证阿罗汉,所以称宝。

  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则

  释迦佛在人间度众生时,几位大菩萨全到娑婆世界来,都做释迦佛的弟子,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在人间听释迦佛讲法,都在人间帮助释迦佛度众生。而释迦佛本身也是在人间成佛,佛教有个最最重要的原则,佛教为什么不是宗教?宗教都讲死了以后再说话,人世间从古以来没有看见有人去过南天门,也没有人去见过王母娘娘,至于孙悟空到王母娘娘那里去偷桃子吃,咱们是人,猴子去得了,咱们人还去不了呢。也没有一个人到过天堂,佛教里有讲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还得叫你必须在人间修行成就一心不乱。也没有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到极乐世界又回来了,有本书叫《神游极乐世界》,很多人都不信这一套,你去了极乐世界,一进入莲花,莲花不开就回不来了。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我们是释迦佛弟子,我们不信宗教,我们只信释迦佛,那么就应该要坚持正知正见,一切的一切都要在活着的时候,都要在人间去争取。在人间做法王子,在人间增加我们的智慧,在人间保持我们的修行,在人间排除五欲的享受,走既不享受也不太苦的中道,在人间证阿罗汉、在人间讲经说法、在人间度众生、在人间行菩萨道、在人间成佛。整个佛教的现实,整个释迦佛的传记,全在人间活着的时候,现在有很多人对活着的时候产生不了希望,为了想得到死了以后的希望,尽量想快一点死,这样佛教不像佛教,宗教不像宗教,也不知道像个啥。

  今天走上菩提道,将来决定成佛陀

  今天是释迦佛成道日,我们个个都要发心,跟释迦佛一模一样,今天我们走上菩提道,将来我们就成就佛道。今天是腊月初八,有人问我为什么叫“腊八粥”?腊月初八吃的粥就叫腊八粥(众笑)。同时又是释迦佛的成道日,将来你的孙子吃到腊八粥,也同时庆祝你这个爷爷在娑婆世界证了果(众笑)。今天我从释迦佛在王宫做王子开始说起,说到他成道,总之一句话,释迦佛的弟子要学释迦佛,要成就佛道,否则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弟子。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