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今後犯同樣錯誤啊。

  常有人勸我,“老師啊,你何苦呢?”1994年我在隆昌寺,我妹妹也來聽法,她就這麼勸我,後來我在福鼎,妹妹又來勸:“你又何苦呢?到處招冤家。人家喜歡搓麻將牌就讓人家搓嘛,你講法管講法,偏要說打牌是卑鄙的。”(衆笑)在福鼎時也有人勸我,“老師,你講法就講正面的,錯誤的東西你少說說。”

  不破不立,對的錯的,說法人都應該說清楚

  要知道不破就不立,你不破錯的,正的會立得起來嗎?勢必形成混淆。好人也好,小偷也不錯,這個社會會安定嗎?很快就會變成小偷社會。警察不抓小偷,小偷肯定越來越多了。從前聽說有個強盜村全是強盜。這些道理不說清楚,人們至少思想糊塗:這個也是對的,那個也是沒錯嘛,我到底依哪個?如果認爲“你喜歡照哪個嘛就照哪個”,這是糊塗,是對錯誤現象的包庇。而且包庇的人往往立場堅固,似乎一定要保護到底,從前叫“鐵杵保皇派”。所以事情不是像有些人認爲的那樣,這個老師專門喜歡說人家閑話,我每天到這山頂平地上,不管是坐在露天,還是坐在茅棚裏,你看我有沒有說人家閑話?(衆笑)那麼爲什麼到你們這兒要說呢?我是爲你們別學壞了,我是講法的人呀,要把法講清楚的。你們呢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今天到這裏。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3)

  傅味琴

  2006.3.11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于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

  觀衆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提要:

  ■ 出家是舍去尊貴,走向平民

  ■ 有智慧的孤獨是爲了要靜靜地思考

  ■ 爲了排除幹擾,釋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 成功的道路是寂靜

  ■ 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

  ■ 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要自然而成

  ■ 吃喝玩樂雖說是放松,其實也有緊張的一面

  ■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觀衆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出家是舍去尊貴,走向平民

  釋迦太子爲了要解除衆生的痛苦,爲了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去出家修行。他離開王宮到遠處的森林裏,剃掉了表示尊榮的頭發,穿上了平民的服裝,因爲他看到人間到處是階級壓迫,富的人富,窮的人窮,有權的人可以統治一切,老百姓雖然勤勞,可始終是煩惱痛苦。

  有智慧的孤獨是爲了要靜靜地思考

  出家修行是爲了追求真理,如果你不是專心一意的話,你也很難成功。人所以不能專心一意,是因爲周圍的幹擾太多。一個科學家他要有所發明創造,就要擺脫種種的幹擾,包括他頭腦裏的胡思亂想、種種世俗上的欲望。他必須離開名利場所,放下吃喝玩樂。孤獨有時候是有好處的,可是這個孤獨,不是變態的孤獨,也不是個性上的孤獨,而是一種有智慧的孤獨,因爲他要靜靜地思考,他要專心地研究。

  爲了排除幹擾,釋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同樣是擺脫幹擾,釋迦太子跟世俗上人又有區別。世俗上的人把精力投向于他的事業,目的是要達到自己的成就。而釋迦太子離開王宮,一個人在雪山洞裏苦修了六年,目的是要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下,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成功的道路是寂靜

  無論世間人還是出世間的修行人,都是通過寂靜這條道路成功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在考試時,如果心能夠安定下來,想不出來的問題就能想出來。有時想來想去想不出來,其實他准備得蠻好的。看看時間快到了,再想下去也沒有意思,把考卷一交,走出考場,一出門就想起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就算你有所准備,可你不能緊張啊。爲什麼出考場能想起來?因爲他想考完了,就沒緊張了,沒緊張倒想起來了。

  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

  人世間太緊張,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它沖不破最高的一層。我們修行人主張從緊張中解脫出來。並不是你心裏想不緊張就能不緊張,心跟外面環境是一體的,釋迦佛也說,“衆生無心,由境生心”,由于這個環境,所以會産生這個心。環境緊張,你心也會跟著緊張。

  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要自然而成

  從佛法來看,小孩子上學前上學後都不宜緊張,現在的科學也是這麼講的,可誰也沒有去重視。照我所懂得的科學說法,小時候太聰明太緊張,這個人成年以後沒什麼大成就,除非是極其特殊的孩子,可這種孩子不多的。小時太緊張,到了老年也許會得老年癡呆症。所以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一切都要自然所成。

  吃喝玩樂雖說是放松,其實也有緊張的一面

  有人說吃喝玩樂是放松,其實它也有緊張的一面,也很累啊,體力消耗大,精神太緊張,有時還是高興而去敗興而回,因爲半路吵架,吵架是緊張再加煩惱。可是世間人有誰這麼細細地去觀察體驗人生啊?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觀衆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釋迦太子離開王宮,從主要的方面來講,因爲他厭離榮華富貴的生活,他有一顆慈悲心平等心,他不願意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把人世間一切苦的根源找出來。雖然內因爲主,但不可忽視環境啊,環境是外因,他看到衆生的愚癡和痛苦,這就是外因。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4)

  傅味琴

  2006.3.11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于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

  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提要:

  ■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使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和愚癡

  ■ 人不往覺悟方面走,就會朝貪瞋癡方面走

  ■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 釋迦佛成佛後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

  ■ 佛法的智慧,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一百個法也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裏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

  使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和愚癡

  釋迦太子在雪山洞裏六年苦行,得到了很大的收獲。有人說他後來覺悟了,認爲六年苦行沒有什麼益處。釋迦太子在雪山洞裏又不是在搓麻將,至少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愚癡,因爲在苦行的時候這些東西不容易産生。他是自願苦行的,苦行還貪什麼呢?他苦成這個樣子,誰還來搶他幾粒芝麻?還有什麼冤家?沒有冤家哪有矛盾?沒有矛盾哪來瞋恨?每天都這麼做,肯定會有質變。

  老人常講:若要小兒好,常帶叁分寒與饑。小孩子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穿太暖。從前科學叫你吃好,越吃越高級,現在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老路了,說只有餓肚子才能聰明。科學天天在繞圈子,還比不上老年人生活經驗的累積。

  人不往覺悟方面走,就會朝貪瞋癡方面走

  如果釋迦太子不是苦行的話,吃得胖起來了,人一胖就容易睡覺,天天昏昏沈沈,聰明還出得來嗎?可是人活著就有種能,這種能不往覺悟方面走,就往另一條路走,他會貪鈔票特別聰明,他恨人、搞人特別聰明,愚癡顛倒特別厲害,走歪路了。在我們看來這種人不叫聰明,叫愚癡顛倒。瘋子不會有人稱他極其聰明,瘋子還會跳上桌子發表競選演說,因爲滿腦子的貪瞋癡,所以會瘋,出軌了。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後來釋迦太子明白自己苦行的階段應該結束了,爲了迎接新的過程,必須增加體力,如果再像從前那樣苦行下去那就錯了。所以他洗了個澡,接受牧女供養的牛奶,恢複了體力,在菩提樹下證果成道。他喝牛奶是爲了恢複體力,並不是貪吃牛奶啊。

  釋迦佛成佛後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成爲一個智慧圓滿、徹底覺悟的人。覺悟是從智慧中來的,全世界所有的老師都叫學生學智慧,沒有一個叫學生學愚的。國外有愚人節,那是開開玩笑,而且只有一天。如果天天過愚人節,這個國家還像樣啊?偏偏在佛門裏邊有人提倡“要學愚”,那是違反釋迦佛教導的。以後的年代,年輕人都有文化,年輕人本身就好學,如果佛門裏再不糾正這個錯誤觀點,年輕人進佛門一聽到要他學愚,扭轉身就走了。

  釋迦太子成道以後所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愚怎麼能使他徹底覺悟呢?愚人會講出叁藏十二部嗎?愚人會講四十九年法嗎?

  佛法的智慧,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

  一百個法也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裏

  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如果要今天懂佛法的人來解說,我看兩百年也解說不完。我講經說法快四十年了,也只講了一小部分。七十年代初,溫州請我去講法,我講了四個晚上,只講了“慈悲喜舍”四個字。可見得佛的智慧極其深廣,你不廣開的話人家聽不懂。而且有智慧的人,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一百個法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裏。

  打個比方,北方天王毗沙門最富,聽說中國的財神就是毗沙門的兒子藏巴拿。據說毗沙門天王手指甲裏一點肮髒掉在人間,你拿到了一輩子都用不完。可以作個啓發,你現在雖然身處末法時期,只要你能夠聽到佛法,哪怕只聽到一次,這個好處你一輩子都用不完。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5)

  傅味琴

  2006.3.11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于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提要:

  ■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 四谛法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娑婆世界有了釋迦佛、四谛法、五比丘,從此就有了叁寶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釋迦佛後來接受了天人的勸請,他就開始說法度衆生。首先到鹿野苑。當初五個大臣,看見釋迦太子這樣苦修,受了感…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