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P3

  ..續本文上一頁動,也去苦修了。後來釋迦太子喝了牛奶,他們錯誤地以爲釋迦太子退心了,就跑到鹿野苑去了。釋迦佛想,他們五個人跟我最有緣,我該先去度他們。四谛法說了叁次,這五個人全證阿羅漢果,這就是佛教曆史上有名的叁轉十二*輪。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又叫四聖谛,爲什麼要加一個聖字啊?因爲能使你從凡夫轉成聖人。爲什麼要轉叁次?因爲五個人根機不同。

  四谛法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有兩個悟了,就從煩惱苦海裏得到解放,證了阿羅漢。“此是苦”就是告訴你世間上一切都是苦的,你要把苦的原因找出來,才能解決苦啊。“此是集”是告訴你,苦的原因是煩惱的聚集。煩惱越聚越多,所以人間越來越苦。“此是滅”,滅掉了煩惱以後,那是極其的灑脫,極其的自在,一點都沒有苦,因爲沒有煩惱就沒有苦。“此是道”,要徹底沒有苦,你要走上通往滅谛的道路,這個道就是叁十七道品。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看到還有沒證果的,釋迦佛又說了第二遍:“此是苦汝應知”,有的人明明苦不知道是苦,以苦爲樂。人世間這種人特別多,比如罵人,未罵之前心裏已經夠苦的了,因爲他心裏怄氣。等到罵出口的時候更苦,一罵人,對方一個耳光打過來,鼻子都差一點打歪了。被打了他還認爲痛快,總算罵到你了。至于別人打他,他不算在裏邊。如果算在裏邊呢?更加苦,他還手,人家就把他牙齒打掉,眼睛打瞎。有人奇怪,這些人怎麼老喜歡罵人呢?這是他喜歡呀。所以人喜歡自己找痛苦。佛告訴我們,不光苦的東西是苦,如果你知見顛倒了,把苦的事看成快樂,這個快樂也是苦。

  “此是集,汝應斷”,苦的因在哪裏?原因在煩惱起來了。煩惱越聚越多,必然會産生苦。煩惱要斷掉,你才能解決苦。

  “此是滅,汝應證”,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你必須要親自走到彼岸,親自證到這個境界。

  “此是道,汝應修”,修道就是修路,要走到彼岸,佛給你指條路,這條路不好走啊,得花點勞動把路鋪鋪平。魯迅也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人生的路要鋪平,我們修行人要把通往彼岸的路鋪鋪好。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第二遍說完,又有兩個人證了阿羅漢果。最後一個還有懷疑,釋迦佛又轉了第叁次,“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就是我在斷煩惱上已經成功了;“此是滅,我已證”,我已經證到了滅谛的境界;“此是道,我已修”,我是親自走過來的,你應該相信我是過來人。這麼一講,全證阿羅漢果了。

  娑婆世界有了釋迦佛、四谛法、五比丘,從此就有了叁寶

  從此以後,娑婆世界就有了叁寶,寶是希有難得、極其珍貴的意思。釋迦佛是佛寶,佛說的四谛法是人世間一切法中最最珍貴的,所以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因爲五比丘證阿羅漢果了。假如你還沒有證果,但是你在努力修行,正走在證果的路上,這叫賢僧,已經證果的叫聖僧,合起來叫賢聖僧,像這樣才能稱僧寶。佛教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今天,在娑婆世界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6)

  傅味琴

  2006.3.11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于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提要:

  ■ 爲使比丘們安心修行而供養他們,這個功德極大

  ■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糾正修行人的錯誤

  ■ 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

  ■ “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

  ■ 要聽法,才會生起對滅谛美好的羨慕心

  ■ 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就能使人心情舒暢

  ■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爲使比丘們安心修行而供養他們,這個功德極大

  老話說:燒香要燒到苦廟裏去。初聽好像是因爲苦廟窮啊,苦廟爲什麼窮?如果因爲他們不搞錢、不賣門票、不做佛事、不趕經忏,也從來不叫燒香的人丟點錢,因爲他們知道什麼是修行,他們整天在修行,你去供養他們,讓他們安心,能繼續好好修行,這個功德就大了。

  現在完全顛倒了,苦廟窮廟沒人去,那些富麗堂皇的廟,買門票都要排隊。去的人多,當然投錢的人也多呀。應該要雪中送炭,不要去錦上添花。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糾正修行人的錯誤

  爲什麼說了四谛法,五比丘就證阿羅漢果了?因爲這是根本法。所有佛法都是從四谛法廣開出來的,這是一個根子。再加上這五個比丘,原來就是不愛好榮華富貴,也不圖享受,苦修了幾年,當然有一定基礎,只是他們路線不對。有了基礎,路線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釋迦佛就給他們指正,根據什麼指正?就是四谛法。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

  苦是果,集是因,因爲有煩惱,才有受苦的果;滅是果,道是因,因爲你肯修道,所以你才會滅掉苦。拿人間的事來打比喻,你肯學一點人生的智慧,把人生的路鋪平,半路上就不會翻跟鬥。到精神病院去的人就是因爲人生坎坷,自己又沒有智慧,摔倒了沒爬起來。

  “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

  你要完全排除人世間的苦,你必須要走上修行這條道路,首先要把這條路修好。佛法裏常有這麼兩句話,“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你只有先知道苦,才會想去斷煩惱。打個比方,你只有知道生病的苦,你才會去看醫生,才肯吃藥。媽對孩子說:“你肚子疼吧,這藥你吃了,以後別喝冷水了。”小孩就懂了,就把喝冷水的習慣改掉了,那麼因爲喝冷水而引起的肚子疼從此就沒了。

  要聽法,才會生起對滅谛美好的羨慕心

  “慕滅乃修道”,對于滅谛這種境界我們非常羨慕。那是聽法才會羨慕呀,你法也不懂,你怎麼會羨慕呢?如果什麼也不懂,就去羨慕,那笑話不笑話?比如社會上年輕人到了青春期,憑著一種本能,相互有一種吸引力,愛慕心就出來了,開始談朋友結婚,結果又忙著離婚。

  有個女的問男的,“你總說我好,我問你,我好在哪裏?”男的回答不出來。只是因爲她是個女的就去愛,這種本能會有好結果嗎?看看報,滿報都是婚姻的痛苦。

  前個時期杭州有個企業家禅定營來開化文殊院,他們一面聽佛法,一面學禅定。有的企業家說:“我們開始只是來學學禅定,後來聽聽佛法覺得有道理。”臨走時又說:“我們真不想回去啊。”他對我們這個環境發生愛慕心了,因爲看到我們這兒是人世間的一片淨土,天天在斷煩惱,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從沒有人欺負人的事,所以也想留下來,這就叫慕滅乃修道。那麼滅谛到底是怎麼樣的,你聽法聽久了自會懂。

  二月十五是釋迦佛涅槃的日子,咱們要講講涅槃的功德。涅槃就是滅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假如你們聽得高興,你們肯定會安心在這兒修道了,(衆笑)這也叫慕滅乃修道。

  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就能使人心情舒暢

  當年五個比丘聽到這四谛法就證阿羅漢果了,乃至于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只要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人們心情就舒暢了,而且還有抵抗力,能抵抗種種危險的有害的東西。你們今天聽了佛法,可以說老人變年輕,年輕人更年輕,唬起的臉開始圓了,圓的臉開始笑了,尤其是你們年輕人。外面有人可能會看不慣,“你們這些年輕人怎麼修得天天哈哈笑的?這麼高興叫修行嗎?修行人應該是個苦惱人。”(衆笑)笑話不笑話?因爲他們都不懂佛法啊。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從前接到蘇州一個學生的長途電話他告訴我,某人由于很多天沒有聽到傅老師講法,他有點頂不住了。我說“啥頂不住?”“他要喝酒了。”聽到法就能不喝酒,不聽到法就要喝酒,這就說明法的力量,法能讓你自覺地轉變一切苦惱。今天就講到這兒吧。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7)

  傅味琴

  2006.3.12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于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團,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叁寶

  提要:

  ■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度五比丘建立僧團,

  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叁寶

  ■ 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迹

  ■ 因爲福氣保護著我們,所以人無法直接體會叁惡道的苦

  ■ 苦的性質是一樣的,僅僅是程度上有差別,所以衆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 古今中外,連個解脫苦的頭緒都沒有找到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團,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叁寶

  我們講了釋迦太子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到菩提樹下成道,于鹿野苑說四谛法,度五比丘,從此建立了僧團。這是一件極大的事情,從此娑婆世界就有了佛、有了法、有了比丘僧,因爲非常稀有難得,所以稱叁寶。

  

  頌:世輪苦逼解無端 逾城出家示善離

  六年難行彼岸竟 獲勝靜慮我頂禮

  

  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迹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叁寶的功德,“世輪苦逼解無端,逾城出家示善離”,世間上像車輪那樣,一直在生死流轉、六道輪回,從沒有停息過。過去我們天道也去過,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全都去過,受盡了種種的苦,可是我們沒有宿命通,都想不起來了。但是我們過去世的罪障、業障不一定都清淨了,所以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迹。這僅僅是痕迹,也就是說當年在六道輪回裏的苦,我們今天在人間只能夠感受一點相似的東西。

  因爲福氣保護著我們,

  所以人無法直接體會叁惡道的苦

  人間也有天堂那樣的享福,也有阿修羅那樣的鬥爭,可是跟真正的天道、真正的阿修羅都比不上,人間也有貪欲、瞋恚、愚癡所産生的種種痛苦,可是遠遠比不…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