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也去苦修了。后来释迦太子喝了牛奶,他们错误地以为释迦太子退心了,就跑到鹿野苑去了。释迦佛想,他们五个人跟我最有缘,我该先去度他们。四谛法说了三次,这五个人全证阿罗汉果,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有名的三转十二*轮。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又叫四圣谛,为什么要加一个圣字啊?因为能使你从凡夫转成圣人。为什么要转三次?因为五个人根机不同。
四谛法初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初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有两个悟了,就从烦恼苦海里得到解放,证了阿罗汉。“此是苦”就是告诉你世间上一切都是苦的,你要把苦的原因找出来,才能解决苦啊。“此是集”是告诉你,苦的原因是烦恼的聚集。烦恼越聚越多,所以人间越来越苦。“此是灭”,灭掉了烦恼以后,那是极其的洒脱,极其的自在,一点都没有苦,因为没有烦恼就没有苦。“此是道”,要彻底没有苦,你要走上通往灭谛的道路,这个道就是三十七道品。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看到还有没证果的,释迦佛又说了第二遍:“此是苦汝应知”,有的人明明苦不知道是苦,以苦为乐。人世间这种人特别多,比如骂人,未骂之前心里已经够苦的了,因为他心里怄气。等到骂出口的时候更苦,一骂人,对方一个耳光打过来,鼻子都差一点打歪了。被打了他还认为痛快,总算骂到你了。至于别人打他,他不算在里边。如果算在里边呢?更加苦,他还手,人家就把他牙齿打掉,眼睛打瞎。有人奇怪,这些人怎么老喜欢骂人呢?这是他喜欢呀。所以人喜欢自己找痛苦。佛告诉我们,不光苦的东西是苦,如果你知见颠倒了,把苦的事看成快乐,这个快乐也是苦。
“此是集,汝应断”,苦的因在哪里?原因在烦恼起来了。烦恼越聚越多,必然会产生苦。烦恼要断掉,你才能解决苦。
“此是灭,汝应证”,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你必须要亲自走到彼岸,亲自证到这个境界。
“此是道,汝应修”,修道就是修路,要走到彼岸,佛给你指条路,这条路不好走啊,得花点劳动把路铺铺平。鲁迅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路要铺平,我们修行人要把通往彼岸的路铺铺好。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第二遍说完,又有两个人证了阿罗汉果。最后一个还有怀疑,释迦佛又转了第三次,“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就是我在断烦恼上已经成功了;“此是灭,我已证”,我已经证到了灭谛的境界;“此是道,我已修”,我是亲自走过来的,你应该相信我是过来人。这么一讲,全证阿罗汉果了。
娑婆世界有了释迦佛、四谛法、五比丘,从此就有了三宝
从此以后,娑婆世界就有了三宝,宝是希有难得、极其珍贵的意思。释迦佛是佛宝,佛说的四谛法是人世间一切法中最最珍贵的,所以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因为五比丘证阿罗汉果了。假如你还没有证果,但是你在努力修行,正走在证果的路上,这叫贤僧,已经证果的叫圣僧,合起来叫贤圣僧,像这样才能称僧宝。佛教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在娑婆世界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6)
傅味琴
2006.3.11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提要:
■ 为使比丘们安心修行而供养他们,这个功德极大
■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纠正修行人的错误
■ 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
■ “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
■ 要听法,才会生起对灭谛美好的羡慕心
■ 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就能使人心情舒畅
■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为使比丘们安心修行而供养他们,这个功德极大
老话说: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去。初听好像是因为苦庙穷啊,苦庙为什么穷?如果因为他们不搞钱、不卖门票、不做佛事、不赶经忏,也从来不叫烧香的人丢点钱,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修行,他们整天在修行,你去供养他们,让他们安心,能继续好好修行,这个功德就大了。
现在完全颠倒了,苦庙穷庙没人去,那些富丽堂皇的庙,买门票都要排队。去的人多,当然投钱的人也多呀。应该要雪中送炭,不要去锦上添花。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纠正修行人的错误
为什么说了四谛法,五比丘就证阿罗汉果了?因为这是根本法。所有佛法都是从四谛法广开出来的,这是一个根子。再加上这五个比丘,原来就是不爱好荣华富贵,也不图享受,苦修了几年,当然有一定基础,只是他们路线不对。有了基础,路线不对,也到不了目的地。释迦佛就给他们指正,根据什么指正?就是四谛法。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
苦是果,集是因,因为有烦恼,才有受苦的果;灭是果,道是因,因为你肯修道,所以你才会灭掉苦。拿人间的事来打比喻,你肯学一点人生的智慧,把人生的路铺平,半路上就不会翻跟斗。到精神病院去的人就是因为人生坎坷,自己又没有智慧,摔倒了没爬起来。
“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
你要完全排除人世间的苦,你必须要走上修行这条道路,首先要把这条路修好。佛法里常有这么两句话,“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你只有先知道苦,才会想去断烦恼。打个比方,你只有知道生病的苦,你才会去看医生,才肯吃药。妈对孩子说:“你肚子疼吧,这药你吃了,以后别喝冷水了。”小孩就懂了,就把喝冷水的习惯改掉了,那么因为喝冷水而引起的肚子疼从此就没了。
要听法,才会生起对灭谛美好的羡慕心
“慕灭乃修道”,对于灭谛这种境界我们非常羡慕。那是听法才会羡慕呀,你法也不懂,你怎么会羡慕呢?如果什么也不懂,就去羡慕,那笑话不笑话?比如社会上年轻人到了青春期,凭着一种本能,相互有一种吸引力,爱慕心就出来了,开始谈朋友结婚,结果又忙着离婚。
有个女的问男的,“你总说我好,我问你,我好在哪里?”男的回答不出来。只是因为她是个女的就去爱,这种本能会有好结果吗?看看报,满报都是婚姻的痛苦。
前个时期杭州有个企业家禅定营来开化文殊院,他们一面听佛法,一面学禅定。有的企业家说:“我们开始只是来学学禅定,后来听听佛法觉得有道理。”临走时又说:“我们真不想回去啊。”他对我们这个环境发生爱慕心了,因为看到我们这儿是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天天在断烦恼,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从没有人欺负人的事,所以也想留下来,这就叫慕灭乃修道。那么灭谛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听法听久了自会懂。
二月十五是释迦佛涅槃的日子,咱们要讲讲涅槃的功德。涅槃就是灭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假如你们听得高兴,你们肯定会安心在这儿修道了,(众笑)这也叫慕灭乃修道。
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就能使人心情舒畅
当年五个比丘听到这四谛法就证阿罗汉果了,乃至于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只要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人们心情就舒畅了,而且还有抵抗力,能抵抗种种危险的有害的东西。你们今天听了佛法,可以说老人变年轻,年轻人更年轻,唬起的脸开始圆了,圆的脸开始笑了,尤其是你们年轻人。外面有人可能会看不惯,“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修得天天哈哈笑的?这么高兴叫修行吗?修行人应该是个苦恼人。”(众笑)笑话不笑话?因为他们都不懂佛法啊。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从前接到苏州一个学生的长途电话他告诉我,某人由于很多天没有听到傅老师讲法,他有点顶不住了。我说“啥顶不住?”“他要喝酒了。”听到法就能不喝酒,不听到法就要喝酒,这就说明法的力量,法能让你自觉地转变一切苦恼。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7)
傅味琴
2006.3.12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团,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提要:
■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度五比丘建立僧团,
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 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
■ 因为福气保护着我们,所以人无法直接体会三恶道的苦
■ 苦的性质是一样的,仅仅是程度上有差别,所以众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 古今中外,连个解脱苦的头绪都没有找到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团,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我们讲了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到菩提树下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五比丘,从此建立了僧团。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从此娑婆世界就有了佛、有了法、有了比丘僧,因为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三宝。
颂:世轮苦逼解无端 逾城出家示善离
六年难行彼岸竟 获胜静虑我顶礼
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三宝的功德,“世轮苦逼解无端,逾城出家示善离”,世间上像车轮那样,一直在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从没有停息过。过去我们天道也去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全都去过,受尽了种种的苦,可是我们没有宿命通,都想不起来了。但是我们过去世的罪障、业障不一定都清净了,所以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这仅仅是痕迹,也就是说当年在六道轮回里的苦,我们今天在人间只能够感受一点相似的东西。
因为福气保护着我们,
所以人无法直接体会三恶道的苦
人间也有天堂那样的享福,也有阿修罗那样的斗争,可是跟真正的天道、真正的阿修罗都比不上,人间也有贪欲、瞋恚、愚痴所产生的种种痛苦,可是远远比不…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